关于csma/cd 半双工 全双工 集线器 交换机

emily_lee0108 2014-11-12 03:46:32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哈。
集线器要用到CSMA/CD来检测冲突是因为其内部是总线结构,所以说不仅要监测是否有同时发送和同时接受的现象,还要监测是否有多个设备在发送。
而交换机如果是工作在半双工的模式下的话,还是需要CSMA/CD的,因为要监测是否同时在发送同时在接受。而交换机内部应该不是总线结构,要不然即使是全双工的,还是需要监测吧。还有就是说以太网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共享介质,一种是点对点。共享介质的情况应该要么是用的集线器,要么是交换机半双工模式,点对点应该就是全双工模式吧。
还有就是对点对点的理解,我觉得应该就是要有线直连吧,只有两端有设备,中间没有设备,所以我觉得交换机里面应该是每个端口对另外的所有端口都有单独的信道吧。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大神指教。
...全文
351 回复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千兆以太网基础 第1章 千兆网之前的以太网 1 1.1 以太网发展简史 1 1.1.1 1973-1982:以太网的产生与DIX联 盟 1 1.1.2 1982-1990:10Mb/s以太网发展成 熟 2 1.1.3 1983-1997:LAN桥接与交换 2 1.1.4 1992-1997:快速以太网 2 1.1.5 1996—今:千兆以太网 3 1.2 以太网流行的原因 3 1.2.1 以太网与令牌环 3 1.2.2 价格取胜 4 1.2.3 DIX贡献出他们唯一的LAN,以太 网...... 5 1.3 以太网像钟摆一样摆动 6 1.4 以太网的命名方法 7 1.5 走向千兆以太网 8 第2章 从共享介质到专用介质 10 2.1 最先选用同轴电缆的原因 10 2.2 向结构化布线转变 11 2.3 结构化布线的优点 13 2.4 10BASE-T/100BASE-T的变革 15 2.5 专用介质和千兆以太网 15 2.5.1 桌面UTP布线 16 2.5.2 建筑物和园区主干网:光纤网 17 2.5.3 专用介质 18 第3章 从共享式LAN到专用LAN 19 3.1 共享带宽LAN的基本概念 19 3.2 LAN网桥 20 3.2.1 数据链路编址 21 3.2.2 单播地址和组播地址 22 3.2.3 全局唯一地址的副产品 23 3.2.4 网桥的工作过程 23 3.3 交换机是网桥 26 3.4 交换式LAN的基本概念 26 3.4.1 隔离冲突域 26 3.4.2 分段和微分段 27 3.4.3 扩展距离限制 29 3.4.4 增加总容量 29 3.4.5 数据率灵活性 29 3.5 成本与性能 30 3.6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意义 31 第4章 全双工以太网 33 4.1 以太网是CSMA/CD 33 4.2 为什么使用MAC 33 4.3 实现全双工的必要因素 34 4.3.1 专用介质 34 4.3.2 专用LAN 36 4.4 全双工以太网 37 4.4.1 全双工操作环境 37 4.4.2 半双工操作的子集 38 4.4.3 发送器操作 39 4.4.4 接收器操作 39 4.4.5 帧的最小长度限制 39 4.5 全双工操作的意义 40 4.5.1 排除了半双工以太网中连接长度的 限制 40 4.5.2 增加链路容量 40 4.5.3 增加交换机负载 42 4.6 全双工的应用环境 43 4.6.1 交换机交换机的连接 43 4.6.2 服务器和路由器连接 43 4.6.3 远距离连接 44 4.7 全双工模式在千兆以太网中的应用 45 第5章 帧格式 46 5.1 位/字节顺序的表示方法 46 5.1.1 位序 46 5.1.2 字节顺序 46 5.2 以太网地址 47 5.3 以太网帧 48 5.4 IEEE802.3帧格式1983~1996 49 5.5 IEEE802.3帧格式1997 51 第6章 以太网流量控制 53 6.1 以太网流量控制需求 53 6.1.1 交换机的功能 53 6.1.2 丢帧的影响 53 6.1.3 端到端流量控制 55 6.1.4 性能价格权衡 55 6.1.5 半双工网络的后退压力 55 6.1.6 全双工网络中的显式流量控制 57 6.2 MAC控制 57 6.2.1 MAC控制结构 57 6.2.2 MAC控制帧格式 59 6.3 PAUSE功能 59 6.3.1 PAUSE操作概述 60 6.3.2 PAUSE帧的语义 60 6.3.3 流量控制功能的配置 62 6.4 流量控制的实现问题 63 6.4.1 PAUSE功能的实现 63 6.4.2 流量控制策略及其使用 66 6.5 流量控制的对称性 68 6.5.1 对称式的流量控制 68 6.5.2 非对称式流量控制 68 第7章 以太网的介质无关性 71 7.1 多介质类型的以太网 71 7.2 10Mb/s连接单元接口 72 7.2.1 介质无关性是一个意外产物 72 7.2.2 AUI体系结构 72 7.2.3 AUI设计 73 7.3 100Mb/s介质无关接口 74 7.3.1 MII体系结构 74
一、OSI七层协议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1、物理层 机械性能:接口的型状,尺寸的大小,引脚的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电气性能:接口规定信号的电压、电流、阻抗、波形、速率及平衡特性等。 工程规范:接口引脚的意义、特性、标准。 工作方式:确定数据位流的传输方式,如: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物理层协议有: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的RS232,RS422,RS423,RS485等;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X.25、X.21等; 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位(BIT),典型设备是集线器HUB。 2、链路层 链路层屏蔽传输介质的物理特征,使数据可靠传送。 内容包括介质访问控制、连接控制、顺序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和仲裁协议等。 链路层协议有: 协议有面向字符的通讯协议(PPP)和面向位的通讯协议(HDLC)。 仲裁协议:802.3、802.4、802.5,即: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Token Bus、Token Ring 链路层数据单位是帧,实现对MAC地址的访问,典型设备是交换机Switch。 3、网络层 网络层管理连接方式和路由选择。 连接方式:虚电路(Virtual Circuits)和数据报(Datagram)服务。 虚电路是面向连接的(Connection-Oriented),数据通讯一次路由,通过会话建立的一条 通路。 数据报是非连接的(Connectionless-Oriented),每个数据报都有路由能力。 网络层的数据单位是包,使用的是IP地址,典型设备是路由器Router。 这一层可以进行流量控制,但流量控制更多的是使用第二层或第四层。 4、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可以实现流量控制、负载均衡。 传输层信息包含端口、控制字和校验和。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TCP和UDP。 传输层位于OSI的第四层,这层使用的设备是主机本身。  5、会话层 会话层主要内容是通过会话进行身份验证、会话管理和确定通讯方式。 一旦建立连接,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管理会话。 6、表示层 表示层主要是解释通讯数据的意义,如代码转换、格式变换等,使不同的终端可以表示。 还包括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等。 7、应用层 应用层应该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程序或服务,包括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 例如www、FTP、DNS、POP3和SMTP等都是应用层服务。

778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云计算 网络相关讨论
社区管理员
  • 网络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