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文档管理的问题,求解!

linyechengwei 2016-10-17 11:13:46
【现状如下】
目前我们的项目采用敏捷开发,项目分为3个终端:PC、手机浏览器、手机APP。项目的模块大概在100个左右。
在项目开发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我们现在有A、B、C、D,4个模块
9月份优化了,B、C模块的部分内容
10月份新增加了E模块,优化了C模块
11月份优化了,D、E模块的部分内容
12月份新增加了F模块,优化了B模块
.....
这样一直迭代下来优化、新增。
在如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一直都有保存完好。项目管理采用禅道。
【问题】
现在我们调整B模块的需求,常常不知道去查哪个历史的文档了?
因为过程中经历的版本太多,已经不记得是在几月份调整的模块B了,只能回去一个个文档看,若发现有B模块,则以这个模块为依据。
【求解】
大家有没有更好的项目文档管理方式,或更好的项目管理工具推荐,谢谢!
...全文
2030 6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6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蜗牛2019 2019-01-1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找一个对开发流程比较熟悉的人来管理这些文档吧。
MavenTalk 2018-01-3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简单有效的方法:维护一个文档变更记录表,时间、修改人、变更内容、版本号
我就是A 2018-01-1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文档的管理,有几个管理方法可以说是不管什么样的开发模式,都可以使用的。我大概把我的经验写一下: 1.文档的存放 文档应该存放在项目组公共可配置权限的配置管理库里,便于各种人员去查看,各人按职责分配查看、修改等等权限。 文档的存放目录,应该按照你们项目&开发的需求来定义存储规范和存放目录结构,并且不轻易改变。切忌某人修改之后还存留在某人的电脑里,然后去找这个人要来文档看,结果要来一看发现这个人还把文档的名字给改成不规范的了比如文档名加了什么日期之类的,然后还得有人花时间把文档改掉然后再放入配置管理库。所以文档应该在配置管理库中进行变更,这方面的管理是强制和必要的。 绝大多数现成的配置管理工具,本身都可以看到历史变更记录,包括变更者、变更时间、版本号等等,你们需要根据你们工作中的实际去选择一个合适的配置管理工具,并且落实到实处。 2. 文档的记录 不管文档的颗粒度有多细,既然已经独立为一份文档,那就应该自始至终均在这个文档中维护历史修改记录和文档版本,所有的变更历程均应该在这份文档中被查询到,这个历程可以通过你们项目组审议通过的注释规范来实现,注释规范至少应该包括版本时间、版本调整人、版本调整内容、版本是新增or修改or删除。未来大家在查询历史的时候直接了当的就知道,我现在改的是这个模块,我直接打开这个模块去看。千万不要比如3月份改了文档,然后文档就命名成XXXX-20170301这种样子去保存,而是应该维持文档本身的命名然后在历史版本中查到3月份做了什么修改。 这样可以保证,大家看到的这份文档永远是最新的、最全的,不会出现在文档中遗漏了某个人的变更内容,除非某个变更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被维护进文档,出现了人为的失职,所以选一个合适的配置管理工具和一套项目组内的项目管理和执行规范相当重要,可以节省很多非常日常的、非常需要紧盯督促的精力和耗费琐碎的管理时间。 上面有人说可以用颜色标识变更,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是迭代次数非常多的产品,那日后看文档的时候就有可能变成五颜六色的了,阅读起来不是很舒服,所以颜色标识和严格的注释规范比较起来,我更加推崇注释规范,关键在于团队的规范执行力,可以让你们快速的在一模块的这文档中找到历史变更点。 3. 文档什么时候变更 每一次变更开始执行时,一定是经过了各位的讨论、审核的,那么就首先应该确定要去变更文档,这是个习惯的养成,日后不可能随时随地看代码了解前情,反而是可以通过文档来随时了解系统内容。 最后,文档就是用来记录脑子里记忆的东西的,做好记录那就不需要费脑子去记哪年那月改了什么文档,而是腾出空来想产品应该做什么,想查历史就直接去看那一份文档,就随时都能查到。
tangbow 2017-04-2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维护一个文档变更记录表试试
yuxuan4246 2016-12-23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每次变更都应该有变更文档记录的
Johnyin 2016-10-2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敏捷开发更多强调的是“人际沟通”,文档通常有必要的就行了。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 较好的方式是每次只更新相同一份文档,注明修改记录,并把本次修改的内容用不同颜色区分开了就完了,很简单的问题。 最终这个文档总是最新的,跟当前系统完全匹配的。 如果每次都产生一个新文档,版本多了肯定乱。
能够运行的模块只有六个,都在上边的工具栏上,现将各模块的关系和运行简要说明如下, 模块一、需求预测: 在本程序中,本模块和其他模块之间的没有什么联系,主要是为了完善论文结构,并将一些预测方法在程序中得以体现,能用到的一些预测方法有:一元线性回归、二元线性回归、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对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数据加以测算后,便可求出下期预测值,从而为制定方案打下数据基础;(本模块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在于,市场需求量的一些数据如销售量、自变量事前放在库中,但没有编辑、追加功能;) 模块二、方案生成 本模块主要用于生成备选方案,在对市场分析预测之后,投资者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投资项目,而每个投资项目中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备选方案;用户可在本模块中将备选方案的基本信息存于数据库中; 本模块操作说明:①浏览功能:左边的下拉框中可显示已经生成的每一个投资项目编号以及每个投资项目下的备选投资方案编码;直接点击投资方案编码,右边的文本框中便可显示其基本信息;②追加功能:分两种追加方式,其一是新建一个投资项目,其二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新建一个备选方案,点击“追加”按钮,在文本框中输入相应信息,再点击“生成”便可完成数据追加;注意项目编号、方案编码不可编辑,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模块三、指标计算 本模块的功能在于从诸多备选方案中筛选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生成之后,接着就需要计算投资方案的财务指标,以评价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本模块中只存有两个方案的现金流量) 操作说明:在方案编码框中选择相应的方案编码,点击下边的“财务指标计算”按钮,便可求解出该方案下的各项财务指标,并与行业基准收益率相比较,若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则绿灯显示,表示该方案被通过;否则,红灯显示,表示该方案没有可行性。方案被通过之后,点击“追加”按钮,便可将该可行方案加入到数据库中。(本模块的缺陷:没有将每个方案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追加到数据库中的功能;) 模块四、层次分析法 本模块的功能:用层次分析法从可行方案中筛选出最优方案,分四个步骤; 步骤一,选择项目,确定决策目标,并进行代码标记; 操作说明:在项目编号框中选择项目编号,则该项目下可能有的方案便自动显示出来;然后在决策目标框中选择决策目标;最后再单击“代码标记”按钮,便可对各方案和决策目标自动编号;单击“下一步”按钮,便进入步骤二; 步骤二,建立模型,填写各具体目标相互间的优先权数,以构造判断矩阵; 操作说明:在左边的文本框中填写各目标相互间的优先权数,单击“一致性检验”按钮,右边的文本框便会显示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果该结果通过检验,绿灯显示,便可进入下一步操作;否则,红灯显示,就不能进入下一步操作。 步骤三,在具体目标下,填写各备选方案间的优先权数,以构造判断矩阵; 操作说明:在左上角的目标选择框中选择目标,再在方案框之间填写各方案间的优先权数,单击“一致性检验”按钮,右边的文本框便会显示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果该结果通过检验,绿灯显示;否则,红灯显示。在该目标下各方案间的优先权数获得通过后,选择下一个方案,继续填写优先权数,如此循环,直到每个目标下各方案间的优先权数获得通过后,便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步骤四:求解模型,确定方案优先顺序,做出决策; 单击“方案求解”按钮,便可求解出各方案间优先次序,求出最优方案;单击“追加到数据库”按钮,便可将最优方案添加到数据库中; 模块五、敏感性分析; 在选出最优方案后,便可对该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求解敏感系数和敏感分析表;注意,进入敏感性分析模块之前会显示一个EXCEL下的链接提示,单击“否”即可; 操作说明:首先在左上角的方案编码框中选择方案编码;在分析指标框中选择分析指标;在因素选择框中选择因素,并设定变动范围;然后单击“敏感系数求解”按钮,便可求解出各因素相对于该指标的敏感系数。单击左下角运算步骤显示框中的“第三步,敏感分析表求解及敏感分析图示”,便可进入敏感分析表求解页面,选择因素并设定变动范围,单击“敏感分析表求解”按钮,便可求解出敏感分析表;单击“敏感分析图示”按钮,便可得出敏感分析图; 模块六、文档查询 本模块是一个辅助模块,主要用于文档查询;它有两个子模块,一个是文件查询模块,一个是文件目录模块;文件查询模块类似于资源管理器下的查找模块,文件目录模块主要用于显示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文件查询模块操作说明: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要查找的文件名称,在目录文本框中选择目录,如要选择更下一级目录,可在文件列表框选择,单击“查找”按钮,便可查找出所需要的文件;在查找结果的列表框中单击某一文件,右边的文本框中便可显示该文件的内容。
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 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1页。 1 图规划应用于软件工程的意义 在软件工程中,图规划应用具有显著意义。首先,使软件工程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为了实现对规划器的良好调用,以及求解出策略,我们必须只用规划性语言将领域动作、目标及初始状态表达出来。虽然初始的目标和状态影响求解结果的概率是极其小的,但如果应用图规划,却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软件工程自动化。 其次,图规划能使软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假如问题领域是清晰透彻的,那么通过之前规划获得的方法进行求解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果过程中目标发生了变化,也不必对实际执行的程序模块所在的问题域、动作描述等进行修改,只要对求解的目标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这就为规划应用省去了许多麻烦。这就是抽象层次的一求解方法智能规划求解。如果问题领域以及求解的目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规划解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抽象层次的解在内部工作中不存在依赖性,这样一来,模块变化的最底层就能得到切实的控制与维护。所以,为了保证模块修改和系统的局部性,使用规划方法抽象层次的求解将最大可能性实现这一目标,它从根本上保证了软件的重用性。 2 图规划在软件结构化上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智能化规划方法是解决软件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大软件工程切实促进智能规划,也较好地解决了抽象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2页。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2页。层次的问题。智能规划立足于SDGP的思想,基于图规划的通用软件结构设计法以及系统软件的需求来将功能框架分析导出,并且运用具体实例对算法自动设计软件的系统结构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规划技术的应用,将功能框架顺利地从系统结构中导出。而需求分析结构则是先将数据输入,通过SDGP的处理来得到软件设计结构,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或者下载,安装和调试,使图规划器得以实现,并使求解和建模在实际问题的抽象层次得以解决。 3 软件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人工智能管理方面 3.1 知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许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更加相信,这个世界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当下许多人都在研究着知识的确定性本质,却极少人研究知识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那么,首先应当从知识的不确定性研究,才能深刻发现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常识知识以及语言的不确定性是知识不确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识知识即元知识,属于知识中的知识。常识知识表达出来所对应的概念表达出比较明显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不确定性,它可以很好地运用自然语言。由于知识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必将进一步去研究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方面。当前人工智能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机器将人类的认知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进行模拟,使机器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智能,即主要通过不确定性知识的模拟处理,运用以及寻找在不确定性中所存在的规律。 3.2 软件工程的不确定性以及过程模拟 首先是软件工程的过程模拟。通过分析企业的产品特性、生产周期、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3页。浅析人工智能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3页。业务范围、企业管理、规模等方面,来找出企业的特点从而使企业的软件质量得到提高,生产力提高,从而更好地创建出融合了软件质量控制、软件管理的长时间持续地提升改进产品质量的方案。总的来说,软件工程过程可以划分为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和组织管理三大方面。该模型可以集中体现出软件的简历控制、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软件的工程开发项目管理,是用于全面实施,改进提升软件过程的核心模型。因为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因此为了实现模型整个切实的实现完善的发展持续趋势以及螺旋上升趋势,我们将从企业的3个方面进行改造深化。 所以我们能够得到一个结论,软件工程模型属于动态的持续优化模型。 其次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问题和因素。第一,软件质量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对象设计、分析、实现等方面在内的技术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界的主流。软件质量与计算机的操作以及配置等都有重要的关系。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逐渐成为软件的可移植性,可继承性以及功能性提高的有效手段,这是由于对象自身具备多态性,可继承性等特性。但是软件质量却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不仅是因为软件复杂度在近年来的提高,也因为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第二,使用软件工程的人的不确定性。在软件工程的各项工作运行中,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软件工程的运作囊括了太多软件生产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在软件工程的工作
一、软件工程概述 1.软件特点 软件: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相关的文档资料,以及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数据。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成分,具有无形性。其主要内容包括:程序、配置文件、系统 文档、用户文档等。 2.软件分类 (1)按功能划分: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2)按工作方式划分:实时处理软件、分时处理软件、交互式软件、批处理软件。 (3)按规模划分:微型软件、小型软件、中型软件、大型软件。 (4)按服务对象划分:通用软件、定制软件。 3.软件发展阶段 (1)程序设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 (2)程序系统时代(20世纪60年代)。 (3)软件工程时代(20世纪70年代起)。 4.软件危机 (1)危机现象:软件开发成本与进度估计不准确,软件产品与用户要求不一致,软件产品质量可靠性差,软件文档不完整不一致,软件产品可维护性差,软件生产率低。 (2)危机原因:软件的不可见性,系统规模庞大,生产工程化程度低,对用户需求关心不 够,对维护不够重视,开发工具自动化程度低。 5.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设计并构造计算机程序及为开发、运行和维护这些程序所必须的相关文件资料。 软件工程是一门关于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工程学科,它涉及软件生产的各个方面,能够为经济、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1)工程方法:结构化方法、JSD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2)软件工具:具有自动化特征的软件开发集成支撑环境。 (3)工程过程:在软件工具支持下的一系列工程活动,基本活动是软件定义、软件开发、 软件验证、软件维护。 (4)工程管理项目规划,项目资源调配,软件产品控制。 (5)工程原则:分阶段生命周期计划,阶段评审制度,严格的产品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 成果能清楚地审查,开发队伍精练,不断改进工程实践。 (6)工程目标:开发成本较低,软件功能能满足用户需求,软件性能较好,软件可靠性高, 软件易于使用、维护与移植,能按时完成开发任务并及时交付使用。 (7)工程文化:包括工程价值、工程思想和工程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软件工程过程模型 1.软件生命周期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直至衰亡的全过程一样,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也有一个定义、开发、运行维护直至被淘汰这样的全过程,我们把软件将要经历的这个全过程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它包含: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运行维护三个时期,并可以细分为可行性研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与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确认验证、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几个阶段。 软件定义期 软件定义是软件项目的早期阶段,主要由软件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合作,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规划和规格描述,确定软件是什么,为今后的软件开发做准备。这个时期往往需要分阶段地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任务立项 软件项目往往开始于任务立项,并需要以“软件任务立项报告”的形式针对项目的名称、性质、目标、意义和规模等作出回答,以此获得对准备着手开发的软件系统的最高层描述。 2.项目可行性分析 在软件任务立项报告被批准以后,接着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针对准备进行的软件项目进行的可行性风险评估。因此,需要对准备开发的软件系统提出高层模型,并根据高层模型的特征,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这三个方面,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形式,对项目作出是否值得往下进行的回答,由此决定项 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3.制定项目计划 在确定项目可以进行以后,接着需要针对项目的开展,从人员、组织、进度、资金、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以“项目开发计划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 4.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规格描述的具体化与细节化,是软件定义时期需要达到的目标。 需求分析要求以用户需求为基本依据,从功能、性能、数据、操作等多个方面,对软件系统给出完整、准确、具体的描述,用于确定软件规格。其结果将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形式提交。 在软件项目进行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从软件定义到软件开发的最关键步骤,其结论不仅是今后软件开发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今后用户对软件产品进行验收的基本依据。 软件开发期 在对软件规格完成定义以后,接着可以按照“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对软件实施开发,并由此制作出软件产品。这个时期需要分阶段地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软件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是针对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用于从总体上对软件的构造、接口、全局数据结构和数据环境等给出设计说明,并以“概要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其结果将成为详细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基本依据。 模块是概要设计时构造软件的基本元素,因此,概要设计中软件也就主要体现在模块的构成与模块接口这两个方面上。结构化设计中的函数、过程,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对象,它们都是模块。概要设计时并不需要说明模块的内部细节,但是需要进行全部的有关它们构造的定义,包括功能特征、数据特征和接口等。 在进行概要设计时,模块的独立性是一个有关质量的重要技术性指标,可以使用模块的内聚、耦合这两个定性参数对模块独立性进行度量。 2.软件详细设计 设计工作的第二步是详细设计,它以概要设计为依据,用于确定软件结构中每个模块的内部细节,为编写程序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详细设计需要从实现每个模块功能的程序算法和模块内部的局部数据结构等细节内容上给出设计说明,并以“详细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提交书面报告。 3.编码和单元测试 编码是对软件的实现,一般由程序员完成,并以获得源程序基本模块为目标。 编码必须按照“详细设计说明书”的要求逐个模块地实现。在基于软件工程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码往往只是一项语言转译工作,即把详细设计中的算法描述语言转译成某种适当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汇编语言。 为了方便程序调试,针对基本模块的单元测试也往往和编码结合在一起进行。单元测试也以“详细设计说明书”为依据,用于检验每个基本模块在功能、算法与数据结构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系统集成测试 所谓系统集成也就是根据概要设计中的软件结构,把经过测试的模块,按照某种选定的集成策略,例如渐增集成策略,将系统组装起来。 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集成测试,以确保系统在技术上符合设计要求,在应用上满足需求规格要求。 5.系统确认验证 在完成对系统的集成之后,接着还要对系统进行确认验证。 系统确认验证需要以用户为主体,以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对软件的定义为依据,由此对软件的各项规格进行逐项地确认,以确保已经完成的软件系统与需求规格的一致性。为了方便用户在系统确认期间能够积极参入,也为了系统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被用户正确使用,这个时期往往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培训。 在完成对软件的验收之后,软件系统可以交付用户使用,并需要以“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的书面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 软件运行与维护期 软件系统的运行是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跟软件开发机构有关的主要任务是对系统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维护。 软件的维护过程,也就是修正软件错误,完善软件功能,由此使软件不断进化升级的过程,以使系统更加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对软件的维护也可以看成为对软件的再一次开发。在这个时期,对软件的维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任务,即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 2.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最经典的并获得最广泛应用的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中的“瀑布”是对这个模型的形象表达,即山顶倾泻下来的水,自顶向下、逐层细化。 (1)特点:线性化模型、阶段具有里程碑特征、基于文档的驱动、阶段评审机制。 (2)作用:为软件项目按规程管理提供了便利,为其他过程模型的推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拓展平台。 (3)局限性:主要适合于需求明确且无大的需求变更的软件开发,但不适合分析初期需求 模糊的项目。 3.原型模型 (1)快速原型方法:是原型模型在软件分析、设计阶段的应用,用来解决用户对软件系统在需求上的模糊认识,或用来试探某种设计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结果。 (2)原型进化模型: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先开发一个原型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用 户的使用意见,对原型不断修改,使它逐步接近,并最终到达开发目标。 4.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与原型进化模型的优点。在整体上按照瀑布模型的流程实施开发,以方便对项目管理。但在软件的实际创建中,则将软件系统按功能分解为许多增量构件逐个地创建与交付,直到全部构件创建完毕,并都被集成到系统之中交付使用。 比较瀑布模型、原型进化模型,增量模型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但增量模型对软件设计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5.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种引入了风险分析与规避机制的过程模型,是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方法和风险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方法是,在各个阶段创建原型进行项目试验,以降低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项目风险。 6.喷泉模型 喷泉模型是专门针对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而提出的。“喷泉”一词用于形象地表达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迭代和无缝过渡。 7.组件复用模型 组件复用方法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软件复用技术,在基于组件复用的软件开发中,软件由组件装配而成,这就如同用标准零件装配汽车一样。因此,组件复用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生产率。 三、项目分析与规划 1.计算机系统分析 (1)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并具有智能特性的开发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人工操作系统等诸多子系统。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软件项目的高层分析,需要获取的是有关系统的框架描述,并需要使系统从它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为划分系统边界与确定系统构架提供依据。 (3)系统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是指采用作图方式对系统进行直观的描述。系统前期分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图形模型有系统框架图和系统流程图。其中,系统框架图用于说明系统的基本构造框架,而系统流程图则用于表现系统的基本加工流程。 2.项目可行性分析 (1)意义 •以少量的费用对项目能否实施尽早作出决断。 •根据项目条件限制,对系统的体系构造、工作模式等作出高层抉择。 •其结果可作为一个高层框架被用于需求分析之中。 (2)分析内容 •技术可行性:从技术与技术资源这两个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经济可行性:从项目投资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应用可行性:从法律法规、用户操作规程等方面作出可行性评估。 (3)分析过程 •建立系统模型。 •进行可行性评估。 •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1)项目成本估算方法:基于软件规模的成本估算;基于任务分解的成本估算。 (2)项目效益分析指标:纯收入;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 4.项目规划 (1)项目开发计划 项目开发计划涉及的内容包括: •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人员组成与分工。 •项目成本预算。 •项目对硬件、软件的资源需求。 •项目任务分解和每项的任务里程碑标志。 •基于里程碑的进度计划和人员配备计划。 •项目风险计划。 •项目监督计划。 (2)项目进度表 项目进度是基于里程碑制定的,可以使用进度图表来描述项目进度。甘特图表是一种常用的项目进度图表,可以直观地描述项目任务的活动分解,以及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资源配置情况、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等。 四、软件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任务 (1)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用户关于软件的一系列意图、想法的集中体现,是用户关于软件的外界特征的规格表述。 (2)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是比用户需求更具有技术特性的需求陈述,是提供给开发者或用户方技术人员阅读的,并将作为软件开发人员设计系统的起点与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功能、数据、性能、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问题。 2.需求分析过程 需求分析是对软件系统的后期分析,需要进行的活动包括:分析用户需求、建立需求原型、分析系统需求和进行需求验证等。 3.用户需求获取 (1)用户调查是最基本的用户需求信息收集方法,比较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访谈用户、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跟班作业、收集用户资料。 (2)需求原型可被用来解决用户对软件系统在需求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开发人员将软件系统中最能够被用户直接感受的那一部分东西构造成为原型。例如,界面、报表或数据查询结果。 4.结构化分析建模 所谓模型,就是对问题所做的一种符号抽象。可以把模型看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把问题规范地表示出来。主要的分析模型包括: (1)功能层次模型。它使用矩形来表示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使用树形连线结构来表达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层级关系。 (2)数据流模型。用于描述系统对数据的加工过程,其图形符号是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逻辑符号,主要的图形符号包括:数据接口、数据流、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可以依靠数据流图来实现从用户需求到系统需求的过渡。结构化分析就是基于数据流的细化实现的,它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关键。 (3)数据关系模型。也称为ER图,是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建模工具。需要通过数据实体、数据关系和数据属性这三类图形元素建立数据关系模型。 (4)系统状态模型。通过系统的外部事件、内部状态为基本元素来描绘系统的工作流程,这种建模方式比较适合于描述一些依赖于外部事件驱动的实时系统。 5.需求有效性验证 需求有效性验证是指对已经产生的需求结论所要进行的检查与评价。一般需要对需求文档草稿从有效性、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可检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性验证。比较常用的需求有效性验证方法与工具包括:需求评审、需求原型评价和基于CASE工具的需求一致性分析。 6.需求规格定义 需求规格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交付的基本文档,将成为开发者进行软件设计和用户进行软件验证的基本依据,涉及引言、术语定义、用户需求、系统体系结构、系统需求等有关软件需求及其规格的诸多描述与定义。 五、软件概要设计 1.设计过程与任务 概要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系统构架设计,然后是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任务:制定规范、系统构架设计、软件结构设计、公共数据结构设计、安全性设计、故障处理设计、可维护性设计、编写文档、设计评审。 2.系统构架设计 (1)集中式结构 集中式系统由一台计算机主机和多个终端设备组成。其具有非常好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保密性。但系统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比较高,灵活性不够好,结构不便于扩充。 (2)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依靠网络将计算任务分布到许多台不同的计算机上,但通过其中的服务器计算机提供集中式服务。其优越性是结构灵活、便于系统逐步扩充。 (3)多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两层结构:将信息表示与应用逻辑处理都放在了客户机上,服务器只需要管理数据库事务。 •三层结构:将两层结构的客户机上的容易发生变化的应用逻辑部分提取出来,并放到一个专门的“应用服务器”上。 •B/S结构:是Web技术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结合。其优点是不需要对客户机进行专门的维护。 (4)组件对象 分布式结构通过组件进行计算分布。它依赖于对象中间件建立,具有灵活的构架,系统伸缩性好,能够给系统的功能调整与扩充带来便利。 3.软件结构设计 软件结构设计是对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与规划。主要设计内容有:确定模块元素、定义模块功能、定义模块接口、确定模块调用与返回、进行结构优化。 (1)模块概念 •模块化:使用构造程序,可使软件问题简化。 •抽象化:概要设计中的模块被看成是一个抽象化的功能黑盒子。 •信息隐蔽:每个模块的内部实现细节对于其他模块来说是隐蔽的。 (2)模块的独立性 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都只涉及自己特定的子功能,并且接口简单,与软件中其他模块没有过多的联系。一般采用耦合和内聚这两个定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度量。 耦合用来反映模块相互关联程度,模块间连接越紧密,耦合性就越高。内聚用来反映模块内元素的结合程度,模块内元素结合越紧密,则内聚性就越高。为提高模块独立性,要求模块高内聚、低耦合。 耦合形式由低至高是:非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 内聚形式由低至高是: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3)设计建模 •软件结构图:由Yourdo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软件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说明软件中模块之间的调用与通信。 •HIPO图:由美国IBM公司推出。其中,H图用于描述软件的分层调用关系,作用类似软 件结构图,IPO图用于说明描述模块的输入—处理—输出特征。 (4)软件结构优化 主要优化设计原则有:使模块功能完整、使模块大小适中、使模块功能可预测、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使模块作用范围限制在其控制范围之内、模块布局合理。 4.面向数据流的结构设计 (1)变换分析 软件结构由输入、变换和输出三个部分组成。 (2)事务分析 软件结构由接收事务与事务活动两个部分组成。 (3)混合流分析与设计 软件系统是变换流与事务流的混合。对于这样的系统,通常采用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软件结构设计。5.数据库结构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设计数据表 •规范数据表 •关联数据表 •设计数据视图 (2)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存储结构 •数据索引与聚集 •数据完整性 六、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1.面向对象方法学 面向对象技术涉及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编程实现(OOP)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基本概念 •类:面向对象模块单位,作用是为创建对象实例提供模板。其具有数据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并需要通过属性、操作和方法进行描述。 •属性、操作与方法:类具有数据与行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并需要通过属性、操作和方法进行描述。 •类的继承性:指上级父类能够把自己的属性、操作传递给下级子类。 •类的多态性: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它们可以共享一个操作名,然而却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对象:对象是类模块实例化的结果。 •消息:指对象之间的通信。 (2)优越性 •跟现实世界更加接近 •可使软件系统结构更加稳定 •软件具有更好的可重用性 •软件更加便于维护与扩充 2.面向对象分析建模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需要建立的是软件系统的用户领域模型,需要从系统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行为过程等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 (1)用例图 用例图涉及参入者、用例等元素,用于描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说明系统所具有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流程,能够方便开发者理解用户领域的专有术语和业务内容。 (2)活动图 活动图是一种行为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用例图中用例的内部活动状态与活动转换过程,以获得对用例的交互行为与工作流程的细节说明。涉及活动状态、活动转换等元素。 (3)分析类图 建立类图的概念模型,描述体现现实世界中数据构造的实体类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4)序列图 以用例图中的用例为描述单位,以类图中的类为对象依据,以活动图中的活动转换为行为依据,建立与时间顺序有关的用例中对象之间的交互模型。 3.面向对象设计建模 面向对象设计建模需要把分析阶段的结果扩展成技术解决方案,需要建立的是软件系统的技术构造模型。 (1)设计类图 设计类图中的类是构造系统的基本模块单位,需要在分析类图基础上进行更加完整的面向设计的描述。除了实体类,设计类图中还需要考虑用于向外提供操作接口的边界类和用于实现内部协调的控制类。 (2)协作图 描述对象交互时的链接关系和基于链接而产生的消息通信及其操作接口。 (3)状态图 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引起状态转换的事件。 (4)构件图 描述组成系统的物理构件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件之间关系主要是依赖关系。 (5)部署图 描述系统运行时的物理架构,涉及物理节点、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部署到各个节点上的构件的实例等。 七、用户界面设计 1.图形用户界面(GUI)所具有的特点 (1)比较容易学习和使用。 (2)用户可利用多屏幕(窗口)与系统进行交互,并可通过任务窗方便地由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 (3)可以实现快速、全屏的交互,能很快在屏幕上的任何地方进行操作。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已不是设计人员能够独立解决的了,需要邀请图形设计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程序员、用户应用领域方面的专家和社会行为学方面的专家以及最终用户的共同参入。 2.基于原型的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建立界面需求规格模型。 (2)以界面需求模型为依据创建界面原型。 (3)评价界面原型。 3.界面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用户界面设计将会受诸多用户因素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工作环境与工作习惯。 (2)用户操作定势。 (3)界面一致性。 (4)界面动作感。 (5)界面信息反馈。 (6)个性化。 (7)容错性。 (8)审美性与可用性。 4.界面类型 在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系统中,用户界面一般由若干个窗体组成,其窗体类型包括: (1)单窗体界面(SDI)。其特点是应用程序一次只能打开一个独立窗体。 (2)多窗体界面(MDI)。由一个MDI主窗体和多个MDI子窗体组成。其中MDI主窗体如同容器用来装载MDI子窗体,而MDI子窗体则被限制于MDI主窗体之内,不能独立存在。诸多公共操作都被放置在MDI主窗体上。 (3)辅助窗体。通常也叫做对话框,它是对主窗体的补充,用于扩展主窗体的功能。辅助窗体的种类主要有:登录窗、消息窗、设置窗等。 (4)Web页面。当采用到基于Web的B/S结构时,系统中的某个Web页面可能会被作为Web应用的进入点,则它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主窗体看待。 5.界面功能特征 在进行用户界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界面的功能问题。大体上说来,用户界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用户交互。指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 (2)信息表示。指系统提供给用户信息,信息可以采用文本形式表示,也可以采用图形形式表示。 (3)用户联机支持。指系统给用户提供的应用指导。 6.界面导航设计 界面导航所指的是如何由一个界面转换到另一个界面。可以使用活动图来描述界面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活动图中的每一个活动状态可用来表示系统中的每一个界面。 八、程序算法设计与编码 1.结构化程序特征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特征是程序的任何位置是单入口、单出口的。因此,结构化程序设计中,GOTO语句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并且程序控制也要求采用结构化的控制结构,以确保程序是单入口和单出口的。 2.程序算法设计工具 (1)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又称为程序框图,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它一直是程序算法设计的主要工具。程序流程图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非常直观的描述程序的控制流程。但是,传统的程序流程图却是一种非结构化的程序算法设计工具。 (2)N-S图 为了满足结构化程序设计对算法设计工具的需要,Nassi和Shneiderman推出了盒图,又称为N-S图。它是一种严格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 N-S图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矩形框描述模块内部程序的各个功能区域,并通过由外到内的矩形框嵌套表示程序的多层控制嵌套。 (3)PAD图 PAD是问题分析图(ProblemAnalysisDiagram)的英文缩写,由日本日立公司首先推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 PAD图的基本特点是使用二维树形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流程,从上至下是程序进程方向,从左至右是程序控制嵌套关系。 (4)PDL语言 PDL语言也称为伪码,或过程设计语言,它一般是某种高级语言稍加改造后的产物,可以使用普通的正文编辑软件或文字处理系统进行PDL的书写和编辑。 PDL语言的语法规则分外部语法和内部语法。其中,外部语法用于定义程序中的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内部语法则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加工计算或条件。 (5)判定表 判定表是算法设计辅助工具,专门用于对复杂的条件组合关系及其对应的动作行为等给出更加清晰的说明,能够简洁而又无歧义地描述涉及条件判断的处理规则。 3.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 1983年法国科学家Jackson提出了一种以软件中的数据结构为基本依据的程序算法设计方法。在以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设计途径是通过分析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层次结构,由此对程序算法的层次结构进行推论。 为了方便由数据结构映射出程序结构,Jackson将软件系统中所遇到的数据分为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结构,并使用图形方式加以表示。Jackson程序结构也是顺序、选择和重复这三种结构,并可以使用与数据结构相同的图形符号表示。 4.程序编码 在完成程序算法设计之后,接着需要编码。 (1)编程语言种类 •低级语言:包括第一代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它们是直接面向机器的语言。 •高级语言:指面向问题求解过程的语言,使用了与人的思维体系更加接近的概念和符号,一般不依赖于实现这种语言的计算机,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 •第四代语言(4GL):指一些面向问题的高级语言,第四代语言是在更高一级抽象的层次上表示数据与猜想结构,它不需要规定程序算法细节。 (2)选择编程语言的依据 在对软件系统进行编码之前,必须抉择使用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这个软件系统。在选择编程语言时往往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软件项目的应用领域、软件问题的算法复杂性、软件的工作环境、软件在性能上的需要、软件中数据结构的复杂性、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因素等。 (3)编程风格与质量 编程风格是编写程序时需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在衡量程序质量时,源程序代码的逻辑简明清晰、易读易懂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都与编程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4)影响程序工作效率的因素 一般说来,程序工作效率会受到处理器计算速度、存储器存储容量和输入输出速度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硬件环境等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考虑程序工作效率时,需要将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分析。 5.程序算法复杂性度量 程序算法复杂性主要指模块内程序的复杂性。比较著名的程序算法复杂性度量方法是McCabe度量法,其对程序复杂性的度量采用的是程序的环形复杂度,计算公式是: V(G)=m–n+p 其中,V(G)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环数,m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弧数,n是程序有向图G中的节点数,p是程序有向图G中分离部分的数目。 九、软件测试 1.测试目标 尽力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而不是为了验证软件的正确性。 2.测试方法 (1)黑盒测试:基于程序的外部功能规格而进行的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 (2)白盒测试:基于程序的内部结构与处理过程而进行的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 3.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的对象是单元模块,一般以白盒测试为主,以黑盒测试为辅。测试内容包括模块接口测试、局部数据结构测试、路径测试、错误处理测试、边界测试。 单元测试通常在编码阶段进行。测试时需要用到辅助模块,如驱动模块、桩模块。 4.集成测试 系统集成时主要有非渐增组装测试和渐增组装测试这两种方法: (1)非渐增组装测试:一种一次性地进行系统组装的方法。 (2)渐增组装测试:一种将单元模块的确认测试与集成测试结合在一起的测试方法,它比非渐增组装测试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可以自顶向下渐增集成,也可以自底向上渐增集成。5.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其任务是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在进行确认测试时,可以采用Alpha测试或Beta测试。其中,Alpha测试是在开发环境下由用户进行的测试,而Beta测试则是由软件用户在软件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6.测试用例设计 设计测试用例就是为测试准备测试数据。由于测试用例不同,发现程序错误的能力也就不同,为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应该选用高效的测试用例。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主要采用逻辑覆盖,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包括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和错误推测等几种方法。 7.面向对象测试 (1)面向对象单元测试 不能孤立地测试单个操作,而应该把操作作为类的一部分来测试。 (2)面向对象集成测试 •基于线程的测试。 •基于使用的测试。 (3)面向对象确认测试 研究系统的用例模型和活动模型,设计出确认测试时的用户操作脚本。 8.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也叫做排错,涉及诊断与排错这两个步骤。但调试的关键是诊断。 常用的调试方法有:输出存储器内容、在程序中插入输出语句、使用自动调式工具。 常用的调试策略有: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9.自动测试工具 常用的自动测试工具有:测试数据生成程序、动态分析程序、静态分析程序、模块测试、程序。 10.软件可靠性评估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 软件可用性的定义是:程序在给定的时间点,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地运行的概率。为了方便可用性的计算,一般使用稳态可用性对系统进行可用性评价。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的估算式是:MTTF=1/(K(ET/IT–Ec(t)/IT)) 十、软件维护 1.软件维护定义 软件维护是在软件运行维护阶段,为了改正软件错误或为了满足用户新的应用需要,而对软件进行改错、变更或进化的过程。 维护任务一般分为: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2.影响软件维护工作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系统大小、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文档和系统年龄等。 3.非结构化维护 没有按照软件工程原则实施软件开发,以致和软件配套的一系列文档没有建立起来,保留下来的可能只有源程序。 4.结构化维护 建立在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原则实施软件开发基础上,因此各个阶段的文档完整,能够比较全面地说明软件的功能、性能、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系统接口和设计约束等。 5.软件维护的代价 软件维护代价包括有形与无形这两个方面的代价。其中,有形代价是指软件维护的直接费用支出,无形代价则指其他非直接的维护代价。 6.软件可维护性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可以从系统的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运行效率和可使用性这七个方面对软件的可维护性进行综合评估。 7.软件维护的实施 软件维护实施过程中,一般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维护机构、维护申请报告、软件维护工作流程、维护记录和维护评价。 8.对老化系统的维护 老化系统是指一些使用早期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系统。为了能够有效地对老化系统进维 护,Yourdon提出了以下的几点维护建议: (1)尽可能得到更多的背景信息。 (2)力图熟悉程序的所有控制流程。 (3)评价现有文档的可用性。 (4)充分利用交叉引用信息。 (5)必须非常谨慎地对程序进行修改。 (6)在删除某些代码时,要确认代码确实不再使用。 (7)不要试图共享程序已有的临时变量或工作区。 (8)保持详细的维护活动和维护结果记录。 (9)如果程序结构混乱,修改受到干扰,可抛弃程序重新编写。 (10)插入出错检验。 9.逆向工程与再工程 逆向工程是通过源程序,甚至是目标程序,由此导出设计模型、分析模型的过程。可以把逆向工程描述为一个魔术管道,从管道一端流入的是一些非结构化的无文档的源代码或目标代码,而从管道另一端流出的则是计算机软件的分析、设计文档。 逆向工程被用到了软件维护上,通过从老化系统的源代码中提取程序流程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甚至是数据流图,给老化系统的维护带来方便。 当逆向工程被用于重新构造或重新生成老化系统时,这个过程就叫做再工程。再工程不仅能从已存在的程序中重新获得设计信息,而且还能使用这些信息来改建或重建现有的系统。 10.软件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包括软件配置标识、软件变更控制和软件版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当对软件进行维护时,软件产品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改变,必须在软件配置中体现出来,以防止因为维护所产生的变更给软件带来混乱。

1,265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软件工程/管理 管理版
社区管理员
  • 研发管理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