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建设性的文章,不是抱怨型的文章

jimconrad 2002-05-23 07:09: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0.dyndns.org)(xys.3322.org)◇◇

“香港科大现象”及其启示

《21世纪》

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1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在国际上知名的大学,
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香港的大学有所启发,而
且对内地渴望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高校具有借鉴作用。
  本报通过对香港科技大学几位教授的专访,试图揭开“香港科大
现象”的内涵。

  资源、制度和人才
  ———香港科大崛起的“密经”

  香港科大现象

《21世纪》:现在很多人都讲香港科技大学异速崛起,大有“窜
升”为世界一流大学之势,您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里教书,现在到香
港科技大学执教,请问您以一个美国教授的眼光,怎么看待香港科大
的发展?
  李稻葵(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的确很迅速,
它甚至成为一个“现象”。具体地说,下述三个方面构成了“香港科
大现象”。
  第一,香港科大在短短10年间,已经成为一所在国际上知名的大
学———虽然还不敢说是世界一流大学。无论你是走到美国、英国或
欧洲大陆,只要一提起HKUST,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出现了几所国际
上知名的新兴大学,像香港科大、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庞比犹法布拉大
学(University Pompeu Fabra)等,都是相互媲美的,其特点是崛起
快、国际知名度高。所以,一般一个欧美研究型大学的教授要到香港
访问的话,他是必去香港科大的,尽管他也许是香港其他大学请来的。
  第二,香港科大的一些重点学科,它的学术水准,已经在亚洲排
名第一。比如工商管理学院的经济系,Economic Inquiry(经济探索
)发表的一篇论文评价说,如果不算以色列大学的话,按研究成绩算,
香港科大在亚洲排名第一。另外,像会计系、金融系、数学系、物理
系、化学系、生化系,按教授的研究成果评价,也都是在亚洲一流、
世界知名的。工商管理学院的MBA项目,英国的《金融时报》(Finan
cial Times)过去两年都评为亚洲第一,世界前50名。而内地惟一
入前100名的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排名第92。一点不夸张地说,经
过10年的经营,有些重点院系或专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香港科大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它在大学的
体制建设和研究气氛上,带动了香港的其他几所大学,使得整个香港
高教界的水准在这几年有很大提升。这点很令人吃惊。
  比如说,香港大学以前没有评定“终身教职”(tenured profes
sor)这一说,任何人只要一进入教职,只要顶头上司点头,几年就
可转正,不须外校同行的匿名审核信。这是大锅饭,是英国体制;现
在香港大学正向美国体制发展,逐渐采取香港科大实行的“终身教职
”评审制等做法。再比如香港城市大学,它本来是一个大专性质的小
院校,这几年它也搞内部改革,搞“终身教职”评审制度,把一些不
合格的教授赶走了,并在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这点看,香
港科大对香港的研究气氛带动力很强。
  所以,无论从世界看,还是从香港看,香港科大的发展已经成为
大学发展的一个“现象”。

  资源、制度和人才

《21世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上一个大学“窜升”的
现象似乎很少见到。您分析香港科大的发展“密经”何在?
  李稻葵: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香港政府下了大决心,要在
高教方面搞改革,给资源,给制度。
  先说经济资源。主教学楼花了十几个亿,当然其中一部分是香港
赛马会(性质为社会福利机构)捐助的。教授工资更是学校花钱的大
头。早年香港科大聘请教授,工资要比当地高许多,比如香港当地一
般的机构或企业组织,除发给员工正常工资外,每年还发给员工相当
于年薪15%的奖金,而香港科大早年这一比例达到25%,这是很大的
一笔钱,而且如果教授年假、病假不用的话,还可以折算成工资。如
果受聘的是海外学者,则给他们“国际待遇”,即每年让他们免费回
国休假旅行一次,教授子女上大学几乎是免费的教育。这样,科大花
了很多很多钱。当然现在这些待遇都慢慢“往回收”了,因为今天的
香港科大已经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就能把很好的人才吸引进来了。
  再说制度。香港科大一开始就完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学术管理
制度,其要点就是“教授治校”。比如说聘请教授,如果经济系出现
一个空缺,在香港旧的高教体制下,都是人事部门发广告,人事部门
跟应聘的人面试,教授可能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参与一下。香港科大
则完全按照美国的标准来操作,发广告、应聘的人面试都直接跟经济
系的“招聘委员会”打交道,每个委员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如果面
试成功的话,再把他请来“试讲”,不是讲课,而是讲论文,全系的
教授(包括没有终身教职的)都可以投票。这是聘请新人的程序。
  如果是内部提拔,比如教授工作5年之后,是否续签?是否晋升
为“终身教职”?这也是由专门的委员会决定,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
全部过程和环节都是事先讲清楚的,当然中间的讨论和文件在一定时
间(比如5年)内是保密的。所以“教授治校”是一项根本的制度。
  另外,香港科大采取英语教学,英语是工作语言,这就使得学校
整套体制完全跟国际接轨,是国际化、现代化管理。
  第二个原因是香港科大有很好的人才资源。
  前面讲,有了经济资源,有了好的制度,就能吸引到最好的人才。
香港科大的人才来自五湖四海,100%的教授都是国外的博士,都有
很强的国际学术背景。
  从早年直到今天,香港科大聚集了三批人才。一批是国际上的知
名学者,他们中间有以色列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或欧洲人、日本
人、韩国人。
  第二批人是从香港或台湾出去到海外留学多年的人。这些人在国
外学术或教研上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到香港
办大学,他们是冲着“九七”回来的,有“大中国”情怀。这些人有
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验。现在科大很多的校级领导都是来自祖国台
湾的。
  第三批人是中国内地出去的留学生。这些人比较年轻,刚刚毕业
不久,学术建树不错,后劲很大,在国外有各种各样的见识。
  所以,有了资源,有了制度,就吸引了人才;人才来了,就把大
学办好了。这就是原因。
  《21世纪》:自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以来,国内上下都对
内地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颇高,您认为香港科大的发展道路对内
地大学的办学有何启示?
  李稻葵:首先,制度很重要。一定要贯彻“教授治校”的思想,
而不是让行政人员专权,更不能是政府官员独断;在教授聘请、晋升
方面,要实行“分权”管理,要有“下面”的人参与,因为普通教授
最了解谁好谁坏;一些重要的议程,要按国际标准,把国外的专家请
来参与。办学要吸引、容纳各方面的人才,借用我的哈佛大学同学、
香港科大同事丁学良教授的一句名言,“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
于三教九流”。
  这是制度。
  第二,资源也很重要。内地一些省级政府已经意识到,要采取香
港科大发展的模式,就是说,要在一个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办好一两
所大学,这一两所大学办好了,起带头作用,就会带动其他大学发展。
比如在香港科大的带动下,今天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
市大学已经远远比10年前强多了,原因就是因为香港科大成为榜样,
对他们压力很大。新加坡也明确以香港科大为榜样,正在改革其高等
教育。内地要办好一两所学校,就要由政府出面,并引导好社会资源。
像香港科大有很多资源来自社会机构。
  第三,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注意不光是在国外读过书的人,而且
要注意有在国外教学、管理和研究经验的人才。像香港科大早年的一
些领导人才,如前任校长吴家玮在美国做过研究,当过教授,当过校
长,做过行政职务。这批人才很重要,光是在海外留过学,顶多能搞
好学问,一定要是教过学生,在海外工作过的人。他们知道招聘教员
怎么讨价还价、怎么评审教授,大学是怎么运作的。这批人才恐怕是
目前中国内地大学最急缺的。

  留学生归来正当时

  《21世纪》:武教授,您参与了香港科大从筹建到今天的整个过
程,又曾经留学国外,现在还在内地大学教书和做管理,可以说了解
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大学运作的规则。现在全国上下都急切地盼
望中国能办出世界的一流大学。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武常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首先要明确,不是说国内每一个
大学都可以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学,只有国内的几所顶尖大学,才有可
能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研究水平。像北大、清华等传统的名校,
虽然现在跟国际一流大学还有差距,但这些院校经过努力在可见的将
来,有可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从香港科大这些年的做法和经验看,我认为有几点是值得内地大
学借鉴的。
  第一,大学的定位要明确。像香港科大一开始办学,目标就很高,
当时科大的创业者要把科大办成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在亚洲要顶尖;
2000年3月又经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正式确定了科大的使命、理
念和目标。
  一旦有了这个信念,一切其他的东西都迎刃而解,要不然内部就
会有很多争论和矛盾。举例来说,办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授,
因为大学的定位很清晰,所以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教授,大
家有共识。香港科大刚成立时,有很多新的编制,香港其他大学或大
专有许多老师想投奔科大抢教员位置,有人甚至建议将整个系“搬”
到科大来。香港科大说不行,申请到科大来任教的老师,要一个一个
地审查,看达到没达到要求。
  所以办大学,一开始定位很重要。如果定位成名牌、一流大学的
话,就必须在研究、教学方面都要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大学整体的定
位不清晰,内部组织工作就会很困难。
  香港科大成功的第二点是吸引了大批海外学者加盟。1990年代初,
香港经济呈现向上增长的趋势,而国外有一大批华人留学生、学者,
这些人是1950~1960年代从祖国台湾、香港到西方留学的
...全文
123 1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1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jimconrad 2002-05-23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大家注意倒数第二节内容:留学生为什么难归来---金钱绝非万能

588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提出问题
其他 技术论坛(原bbs)
社区管理员
  • community_281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