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技术内幕》第五版之200页后看法

呆萌-鱼 2002-08-02 07:25:17
所谓的经典书被 hope 做成了这个样子,小弟我正的是服了。
看前言,上面说清了不少计算机程序原定版,我想:很好呀!
那些校版的人是不是在做前几百面的时候没把眼睛戴好呀??
大部分标题竟然少了一个"三"而且把第三个标题的内容写到第二个去了,靠!没什么,就是有少许不爽,接着往下看。
第38页把release 写成了releae.
代码中把,CRect 类写成了rect呵呵,我还是看了《声如前出mfc》后才看这本书的,所以有些地方还知道,可要是那些开始就看的那岂不是很倒霉。限于水平,我还有错误没发现呀!
我只看到了200多呀?按照这个比例,这本书,我算是倒了邪霉了!95*7.5呀!
他们都说第四版号,不知道是不是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的那本 ,大家在买可要争大眼睛呀!!!
...全文
38 4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4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呆萌-鱼 2002-08-0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他妈的hope 老子扎了你
go_my_sky 2002-08-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清华清华!!
最讨厌希望的书.
Alain_Delone 2002-08-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清华醒醒好,帮忙快译VERSION5吧
cbacba 2002-08-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第四版,清华出版
潘爱民,王国印译
《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版)是我从开发岗位上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字资料。我从94年开始就使用Visual C++,而且在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技术范围比较广,所以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除了书的最后个别地方我不太熟悉,其他所有的章节我都能很轻松地表达出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翻译完成之后,我算是对前几年用到的开发技术作了一个总结。 《Visual C++技术内幕》以前的两个版本都是王国印老师翻译的,这次第四版到我手里之后,我首先考虑继承原先的风格,因为原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中文版也应该有继承性。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翻译工作,王国印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因此王国印老师对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97年11月拿到英文本原书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翻译出来,在98年2月底翻译完成,3月初交给出版社。遗憾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才在书店里见到制作精美的中文书,而当时第五版英文书已经出版(Visual C++ 6于98年9月份发布)。那时我很想继续翻译第五版,也曾找希望出版社的人联系过,可惜没找对地方,大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第五版的中文版。于是,我知道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已尽,我不会再有机会翻译这本书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Visual C++技术内幕》是Visual C++和MFC开发的权威著作,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David Kruglinski。不幸的是,David在97年4月遇难,所以第四版成了他的绝版。在原书中,作者生平介绍被附在正文之后,所以我在翻译完成之后才看到这份介绍,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份介绍翻译出来,这份介绍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本书,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激励我们挑战难关。在中文版中,这份介绍被放到第一上,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这一的。 因为经常有朋友或者读者与我讨论关于学习Visual C++或者MFC的话题,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MFC的看法: 可以说,MFC是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的C++ API,从早期MFC诞生到现在,Windows桌面风格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动:从Windows 3.1到Windows 95再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又带来新的变化。MFC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代码复杂度不断增加。初期的MFC只实现了文档-视结构以及相关的Windows编程接口,那时候MFC代码还是比较简捷的,但是随着Windows窗口元素的复杂化,以及OLE和多线程等特性的加入,MFC已经非常膨大、非常累赘了,这时再要根据MFC源代码来学习MFC就很困难了,因此像《Visual C++技术内幕》这样的好书就非常有必要了。我的习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读MFC的源码,同样我也不鼓励其他人为学习MFC而读它的源码。而且我也时常听到有人在骂MFC是个烂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MFC的代码已成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它的缺点,用好MFC还是可能的。我们仍然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出Windows应用来,程序的运行效率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MFC的长处,大量的应用系统已经得益于MFC类库。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Windows平台的发展方向已经从桌面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而网络应用非MFC所长,所以MFC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从VC5到VC6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在网络应用发展过程中,COM和ATL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技术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isual C++技术内幕》的有效性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为MFC仍然是桌面应用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些介绍ATL和COM的精品图书,这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比较缺乏的一类书籍。
PDF格式,非常清晰的中文版本,供大家下载

《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版)是我从开发岗位上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字资料。我从94年开始就使用Visual C++,而且在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技术范围比较广,所以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除了书的最后个别地方我不太熟悉,其他所有的章节我都能很轻松地表达出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翻译完成之后,我算是对前几年用到的开发技术作了一个总结。 《Visual C++技术内幕》以前的两个版本都是王国印老师翻译的,这次第四版到我手里之后,我首先考虑继承原先的风格,因为原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中文版也应该有继承性。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翻译工作,王国印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因此王国印老师对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97年11月拿到英文本原书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翻译出来,在98年2月底翻译完成,3月初交给出版社。遗憾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才在书店里见到制作精美的中文书,而当时第五版英文书已经出版(Visual C++ 6于98年9月份发布)。那时我很想继续翻译第五版,也曾找希望出版社的人联系过,可惜没找对地方,大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第五版的中文版。于是,我知道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已尽,我不会再有机会翻译这本书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Visual C++技术内幕》是Visual C++和MFC开发的权威著作,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David Kruglinski。不幸的是,David在97年4月遇难,所以第四版成了他的绝版。在原书中,作者生平介绍被附在正文之后,所以我在翻译完成之后才看到这份介绍,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份介绍翻译出来,这份介绍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本书,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激励我们挑战难关。在中文版中,这份介绍被放到第一上,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这一的。 因为经常有朋友或者读者与我讨论关于学习Visual C++或者MFC的话题,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MFC的看法: 可以说,MFC是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的C++ API,从早期MFC诞生到现在,Windows桌面风格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动:从Windows 3.1到Windows 95再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又带来新的变化。MFC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代码复杂度不断增加。初期的MFC只实现了文档-视结构以及相关的Windows编程接口,那时候MFC代码还是比较简捷的,但是随着Windows窗口元素的复杂化,以及OLE和多线程等特性的加入,MFC已经非常膨大、非常累赘了,这时再要根据MFC源代码来学习MFC就很困难了,因此像《Visual C++技术内幕》这样的好书就非常有必要了。我的习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读MFC的源码,同样我也不鼓励其他人为学习MFC而读它的源码。而且我也时常听到有人在骂MFC是个烂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MFC的代码已成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它的缺点,用好MFC还是可能的。我们仍然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出Windows应用来,程序的运行效率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MFC的长处,大量的应用系统已经得益于MFC类库。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Windows平台的发展方向已经从桌面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而网络应用非MFC所长,所以MFC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从VC5到VC6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在网络应用发展过程中,COM和ATL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技术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isual C++技术内幕》的有效性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为MFC仍然是桌面应用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些介绍ATL和COM的精品图书,这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比较缺乏的一类书籍。
PDF格式,非常清晰的中文版本,供大家下载

《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版)是我从开发岗位上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字资料。我从94年开始就使用Visual C++,而且在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技术范围比较广,所以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除了书的最后个别地方我不太熟悉,其他所有的章节我都能很轻松地表达出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翻译完成之后,我算是对前几年用到的开发技术作了一个总结。 《Visual C++技术内幕》以前的两个版本都是王国印老师翻译的,这次第四版到我手里之后,我首先考虑继承原先的风格,因为原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中文版也应该有继承性。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翻译工作,王国印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因此王国印老师对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97年11月拿到英文本原书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翻译出来,在98年2月底翻译完成,3月初交给出版社。遗憾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才在书店里见到制作精美的中文书,而当时第五版英文书已经出版(Visual C++ 6于98年9月份发布)。那时我很想继续翻译第五版,也曾找希望出版社的人联系过,可惜没找对地方,大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第五版的中文版。于是,我知道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已尽,我不会再有机会翻译这本书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Visual C++技术内幕》是Visual C++和MFC开发的权威著作,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David Kruglinski。不幸的是,David在97年4月遇难,所以第四版成了他的绝版。在原书中,作者生平介绍被附在正文之后,所以我在翻译完成之后才看到这份介绍,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份介绍翻译出来,这份介绍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本书,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激励我们挑战难关。在中文版中,这份介绍被放到第一上,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这一的。 因为经常有朋友或者读者与我讨论关于学习Visual C++或者MFC的话题,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MFC的看法: 可以说,MFC是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的C++ API,从早期MFC诞生到现在,Windows桌面风格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动:从Windows 3.1到Windows 95再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又带来新的变化。MFC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代码复杂度不断增加。初期的MFC只实现了文档-视结构以及相关的Windows编程接口,那时候MFC代码还是比较简捷的,但是随着Windows窗口元素的复杂化,以及OLE和多线程等特性的加入,MFC已经非常膨大、非常累赘了,这时再要根据MFC源代码来学习MFC就很困难了,因此像《Visual C++技术内幕》这样的好书就非常有必要了。我的习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读MFC的源码,同样我也不鼓励其他人为学习MFC而读它的源码。而且我也时常听到有人在骂MFC是个烂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MFC的代码已成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它的缺点,用好MFC还是可能的。我们仍然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出Windows应用来,程序的运行效率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MFC的长处,大量的应用系统已经得益于MFC类库。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Windows平台的发展方向已经从桌面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而网络应用非MFC所长,所以MFC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从VC5到VC6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在网络应用发展过程中,COM和ATL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技术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isual C++技术内幕》的有效性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为MFC仍然是桌面应用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些介绍ATL和COM的精品图书,这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比较缺乏的一类书籍。
PDF格式,非常清晰的中文版本,供大家下载

《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版)是我从开发岗位上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字资料。我从94年开始就使用Visual C++,而且在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技术范围比较广,所以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除了书的最后个别地方我不太熟悉,其他所有的章节我都能很轻松地表达出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翻译完成之后,我算是对前几年用到的开发技术作了一个总结。 《Visual C++技术内幕》以前的两个版本都是王国印老师翻译的,这次第四版到我手里之后,我首先考虑继承原先的风格,因为原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中文版也应该有继承性。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翻译工作,王国印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因此王国印老师对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97年11月拿到英文本原书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翻译出来,在98年2月底翻译完成,3月初交给出版社。遗憾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才在书店里见到制作精美的中文书,而当时第五版英文书已经出版(Visual C++ 6于98年9月份发布)。那时我很想继续翻译第五版,也曾找希望出版社的人联系过,可惜没找对地方,大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第五版的中文版。于是,我知道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已尽,我不会再有机会翻译这本书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Visual C++技术内幕》是Visual C++和MFC开发的权威著作,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David Kruglinski。不幸的是,David在97年4月遇难,所以第四版成了他的绝版。在原书中,作者生平介绍被附在正文之后,所以我在翻译完成之后才看到这份介绍,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份介绍翻译出来,这份介绍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本书,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激励我们挑战难关。在中文版中,这份介绍被放到第一上,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这一的。 因为经常有朋友或者读者与我讨论关于学习Visual C++或者MFC的话题,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MFC的看法: 可以说,MFC是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的C++ API,从早期MFC诞生到现在,Windows桌面风格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动:从Windows 3.1到Windows 95再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又带来新的变化。MFC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代码复杂度不断增加。初期的MFC只实现了文档-视结构以及相关的Windows编程接口,那时候MFC代码还是比较简捷的,但是随着Windows窗口元素的复杂化,以及OLE和多线程等特性的加入,MFC已经非常膨大、非常累赘了,这时再要根据MFC源代码来学习MFC就很困难了,因此像《Visual C++技术内幕》这样的好书就非常有必要了。我的习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读MFC的源码,同样我也不鼓励其他人为学习MFC而读它的源码。而且我也时常听到有人在骂MFC是个烂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MFC的代码已成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它的缺点,用好MFC还是可能的。我们仍然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出Windows应用来,程序的运行效率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MFC的长处,大量的应用系统已经得益于MFC类库。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Windows平台的发展方向已经从桌面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而网络应用非MFC所长,所以MFC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从VC5到VC6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在网络应用发展过程中,COM和ATL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技术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isual C++技术内幕》的有效性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为MFC仍然是桌面应用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些介绍ATL和COM的精品图书,这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比较缺乏的一类书籍。
PDF格式,非常清晰的中文版本,供大家下载

《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版)是我从开发岗位上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文字资料。我从94年开始就使用Visual C++,而且在开发工作中涉及的技术范围比较广,所以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除了书的最后个别地方我不太熟悉,其他所有的章节我都能很轻松地表达出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我再学习的过程,翻译完成之后,我算是对前几年用到的开发技术作了一个总结。 《Visual C++技术内幕》以前的两个版本都是王国印老师翻译的,这次第四版到我手里之后,我首先考虑继承原先的风格,因为原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所以中文版也应该有继承性。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翻译工作,王国印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支持。因此王国印老师对这本书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我是97年11月拿到英文本原书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它翻译出来,在98年2月底翻译完成,3月初交给出版社。遗憾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才在书店里见到制作精美的中文书,而当时第五版英文书已经出版(Visual C++ 6于98年9月份发布)。那时我很想继续翻译第五版,也曾找希望出版社的人联系过,可惜没找对地方,大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第五版的中文版。于是,我知道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已尽,我不会再有机会翻译这本书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承认,《Visual C++技术内幕》是Visual C++和MFC开发的权威著作,这当然得归功于作者David Kruglinski。不幸的是,David在97年4月遇难,所以第四版成了他的绝版。在原书中,作者生平介绍被附在正文之后,所以我在翻译完成之后才看到这份介绍,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份介绍翻译出来,这份介绍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本书,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我们,激励我们挑战难关。在中文版中,这份介绍被放到第一上,我想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这一的。 因为经常有朋友或者读者与我讨论关于学习Visual C++或者MFC的话题,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MFC的看法: 可以说,MFC是Windows桌面应用开发的C++ API,从早期MFC诞生到现在,Windows桌面风格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动:从Windows 3.1到Windows 95再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又带来新的变化。MFC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代码复杂度不断增加。初期的MFC只实现了文档-视结构以及相关的Windows编程接口,那时候MFC代码还是比较简捷的,但是随着Windows窗口元素的复杂化,以及OLE和多线程等特性的加入,MFC已经非常膨大、非常累赘了,这时再要根据MFC源代码来学习MFC就很困难了,因此像《Visual C++技术内幕》这样的好书就非常有必要了。我的习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读MFC的源码,同样我也不鼓励其他人为学习MFC而读它的源码。而且我也时常听到有人在骂MFC是个烂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MFC的代码已成事实,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它的缺点,用好MFC还是可能的。我们仍然能够高效率地开发出Windows应用来,程序的运行效率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MFC的长处,大量的应用系统已经得益于MFC类库。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Windows平台的发展方向已经从桌面应用转向网络应用,而网络应用非MFC所长,所以MFC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再是发展的重点,从VC5到VC6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在网络应用发展过程中,COM和ATL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技术焦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Visual C++技术内幕》的有效性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为MFC仍然是桌面应用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迫切需要一些介绍ATL和COM的精品图书,这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比较缺乏的一类书籍。

16,547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VC/MFC相关问题讨论
社区管理员
  • 基础类社区
  • AIGC Browser
  • encoderlee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VC/MFC社区版块或许是CSDN最“古老”的版块了,记忆之中,与CSDN的年龄几乎差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MFC技术渐渐的偏离了开发主流,若干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着微软的这个经典之笔,内心充满着敬意,那些曾经的记忆,可以说代表着二十年前曾经的辉煌……
        向经典致敬,或许是老一代程序员内心里面难以释怀的感受。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期待着MFC技术能够恢复其曾经的辉煌,或许这个期待会永远成为一种“梦想”,或许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希望这个版块可以很好的适配Web时代,期待更好的互联网技术能够使得MFC技术框架得以重现活力,……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