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迅驰(R)移动计算技术详述
英特尔迅驰(R)移动计算技术详述
随着笔记本电脑性能的不断提升,价格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笔记本电脑列入采购计划中。但是,面对众多的品牌和型号,该如何选择呢?相信很多网站和媒体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选购指南。本文将对读者在阅读这些选购指南时经常听到的“迅驰”(图1)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和叙述。
现在对于迅驰的叫法五花八门,有人说“迅驰笔记本”,有人说“迅驰技术”,有人说“迅驰平台”,更有人说“迅驰处理器”。有些消费者面对这么多名称,再加上稍微知道英特尔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处理器,就以为迅驰是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的名称。实际上“迅驰处理器”的说法是错误的。“迅驰”的完整名称是“英特尔 ®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这种技术是一个平台技术。所谓平台,就是指由多个部件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取代了原先分立的部件,成为产品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迅驰作为一个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平台技术,是由三个部件组成的。这三个部件包括一颗中央处理器(CPU)(图2)、一套主板芯片组(图3)和一块无线网卡(图4)。所以,前面提到的迅驰笔记本、迅驰技术、迅驰平台都是合理的说法,所表示的意思也都一致,即如果说一台笔记本采用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则这台笔记本一定是采用了指定的处理器、主板芯片组和无线网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则这台笔记本不能冠以“迅驰”的称号。
说到这里,许多人会问,这“指定的”处理器、主板芯片组和无线网卡具体是什么型号的?怎么辨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需要了解“迅驰”的发展历程。
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最早于2003年1月9日由英特尔公司推出。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根据前文所述,迅驰是一个平台技术,由三个部件组成。这三代迅驰平台所采用的组件各不相同,越新的平台,其所采用的组件性能越好,而功耗则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降低。下面,本文对这三代迅驰平台所采用的组件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代迅驰:2003年1月9日所推出的迅驰是第一代,在英特尔内部,它的研发代号叫Carmel,其正式的商用名就是 “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第一代迅驰所采用的三个组件是:“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图5)、“英特尔®855芯片组”和“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
其中的CPU——“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在当时是一款全新架构的处理器,与同一时期市场上普遍使用的英特尔®奔腾®4-M处理器完全不同。这款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的内部研发代号是Banias。当时笔记本所采用的移动式英特尔® 奔腾®4-M处理器(图6)与台式机所使用的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在架构上完全相同,都是NetBurst架构。而这款新推出的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架构。英特尔并没有为这种架构起一个新的名字,当时官方的叫法就是“奔腾-M处理器微体系结构”。根据当时官方的说法,这种“奔腾-M处理器微体系结构旨在通过增加每周期执行的指令数实现高性能和低功耗,同时满足笔记本电脑的散热要求。” 有一定技术背景的读者看到这里,可以发现,这种说法与今天全新的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所采用酷睿微架构有几分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早在2003年初,英特尔就已经提出了能耗比的概念,并且应用在产品中。所以,今天推出的“极速之魔”——英特尔®酷睿™2处理器并不是突然蹦出来的,也不是迫于竞争压力搞什么突击攻关抢出来的,而是在已有的产品线中,挑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部分,再经过长期的深入研发和市场考验,综合市场需求与技术实力所推出的。这似乎又印证了王选教授的那句话:“没有市场眼光,就不可能看到什么样的技术有价值;如果不占领技术制高点,也不会夺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这也反映出英特尔作为世界领先的芯片创新企业,在市场运作与技术研发上的强大实力。
让我们再看一下第一代迅驰的其他组件。“英特尔®855芯片组”是笔记本电脑主板上所使用芯片组(图7)。这款芯片组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集成显卡的,一种是非集成显卡的。集成显卡的芯片组包括英特尔® 855GM芯片组和英特尔® 855GME芯片组,这两种芯片组都集成了英特尔®极速图形引擎2(Intel® Extreme Graphics 2)显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英特尔® 855GME芯片组在与DDR 333内存组合使用时,可带来比855GM更高的集成显卡性能。没有集成显卡的芯片组叫做英特尔® 855PM 芯片组,这款芯片组提供了一个AGP4X接口,可以连接一块独立显卡。
“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图8)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组件。普通网卡都是通过网线连接到网络上的。所以在以前,尽管笔记本电脑可以拔掉电源线,使用电池工作,但是想上网,绝大部分都要插上网线才行。这大大限制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而无线网卡能够通过微波信号传输数据,可以不用网线就连接到网络,使用非常方便。在当时已经有一些PCMCIA或USB接口的无线网卡,但是由于兼容性和电源管理上的问题,应用受到较大限制。英特尔®PRO/无线 2100网卡是一款内置的无线网卡,它插在笔记本电脑内部的一个叫作mini-PCI的插槽上。通过精心设计,这款内置的无线网卡与整个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能实时根据需求进行功耗调节,从而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只支持802.11b协议。实际上,还有一款支持 802.11a协议的“英特尔®PRO/无线2100A网卡”,但这款无线网卡国内很少见到。关于这里所说的802.11b协议、802.11a协议,已经了解的读者可以跳过下面的介绍,不了解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看。前面说过无线网络使用微波信号传输数据,那么,必须制定一套协议来对所使用的微波信号做出规定,否则,各个厂商之间的产品就无法互相联通。这套协议就叫作IEEE 802.11协议。802.11协议又有许多子协议,例如刚才提到的802.11a、802.11b等。这两个子协议都是用来规定微波信号的细节的。 802.11a协议规定所使用的微波信号的载波频率是5GHz(注意这里的5GHz与描述CPU主频的3GHz或5GHz等是不同的)。在12米半径内,两个802.11a设备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54Mbps,而在12米到91米半径之间,其数据传输速率随半径的增大而降低,最低为6Mbps。超过 91米则基本上无法进行通信。注意上述数据都是指在空旷的室内环境,设备之间没有任何障碍。802.11b协议规定所使用的微波信号的载波频率是 2.4GHz(同样,这里的2.4GHz与描述CPU主频的2.4GHz等是不同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使用2.4GHz载波频率的协议一定比使用 5GHz的协议传输速度慢,载波频率与数据传输速度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单调递增关系)。在30米半径内,两个802.11b设备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11Mbps,而在30米到91米半径之间,其数据传输速率随半径的增大而降低,最低为1Mbps。超过91米则基本上无法进行通信。这时可以看出,802.11b协议比802.11a协议所规定的数据传输速度慢。但是由于采用802.11b协议设备成本低,所以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802.11b协议的速度,后来人们提出了802.11g协议。802.11g协议使用的微波信号的载波频率与802.11b协议完全相同,均为 2.4GHz,但其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30米半径内,两个802.11g设备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54Mbps,而在30米到91 米半径之间,其数据传输速率随半径的增大而降低,最低为1Mbps。超过91米则基本上无法进行通信。可以看到,802.11g协议实现了与 802.11a协议相同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而采用802.11g协议的设备与802.11b设备一样具有较低的成本,且与802.11b协议兼容。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支持802.11g协议的设备,都可以同时支持802.11b设备。因此,现在802.11g协议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802.11a协议与802.11b/g协议不兼容,因而现在使用802.11a协议的设备,尤其是无线接入点和无线路由器,在国内还是非常少见。为了方便读者查询,本文将上述对这三种协议的描述列于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