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的必由之路
在今年一月份的EDN评论专栏中,文章着重谈了对称多核和非对称多核这两种架构的特点和区别。这次再说多核可能有点老调重弹,不过,我想说的是,在嵌入式处理器领域,多核也将成为一种市场趋势,半导体厂商也为此做好了准备。
多核的想法由来已久。当处理器的性能无法满足要求时,人们最自然最直接的想法是,再加上一个处理器不就行了吗?人们以前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这么做的直接后果是成本增加了不只一倍,不但是处理器成本会增加,在主板的布线、保证处理器间的通信上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从技术上看,只要单核处理器能达到和多核处理器一样的性能和能源效率,在成本上也有竞争力,就没有必要非搞多核。Intel和AMD也一直是这么干的,二者之间的频率大战延续多年之后,几乎同时撞上了散热和功耗问题,使得处理器的频率无法继续提升。
因此Intel和AMD毫无悬念地转向了多核处理器。双核处理器除了可以继续提高性能外,还有助于降低功耗。采用多核处理器,就可以在处理负荷大的时候,让所有的处理器内核都全力以赴地工作。在处理负荷小的时候,就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内核进入低功耗状态进行休息,实际上也降低了功耗和散热。
多核处理
器的另一个潜在优势是可靠性。在多核处理器中,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让各个内核独立运行,如一个内核运行Windows,另一个内核运行Linux,也可以两个内核都运行同样的操作系统。万一某个内核出现故障,另一个内核就可以接替故障内核的工作,不至于使系统崩溃或宕机,尽管这时系统的处理能力会下降一半,但总比死机强吧。
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处理器核心所占的硅片面积占整个处理器硅片面积的比例在下降,这也使得制造双核心处理器在成本上变得更加划算。
这里有个插曲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Intel和AMD的真伪多核之争。这场争论的结果且不去管它,多核的概念确实是深入人心了,现在主流的PC都已经配置了多核处理器。
上面说到的都是PC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而用途更为广泛、市场容量更为巨大的嵌入式处理器领域,多核的前景又是怎样的呢?
先看看我们最常用的手机。现在的手机基本上采用一个ARM处理器加一个DSP的架构,由ARM处理器完成基带处理工作,由DSP对数字化的射频信号进行处理。也有一些处理器采用了两个ARM内核,如德州仪器的双核心OMAP850处理器由2个不同的CPU组成,一个ARM926负责PDA功能,另一个ARM7负责GSM电话功能。有些手机的处理器采用了两个处理器加DSP的架构,两个处理器分别用做基带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以便提供更好的音视频处理能力。
为了更好地支持多媒体和娱乐功能,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功耗,有些厂商采用可配置处理器技术开发了音视频处理芯片。如ATI公司的多媒体处理芯片上就采用了两个Tensilica公司的Xtensa内核,该芯片用于摩托罗拉超薄的V3手机上。
再看看iPhone上发生的情况。iPhone的热销说明了这样一个趋势,将来的手机将成为手机终端、娱乐终端和网络终端的综合体。在正常的通话功能之外,手机还要具有娱乐和多媒体功能,支持MP3、MP4、H.264、VC1等多媒体标准,支持手机电视、数字广播、在线交易等各种无线业务,支持Wi-Fi、WiMAX、蓝牙等无线通信标准,还要支持GPS这样的功能,不但可以做导航之用,在出现意外时还能够提供紧急的位置服务。要保证这些功能的实现,首先是要有足够的处理能力。现在的iPhone使用了5个ARM处理器,是把各个任务分解到多个处理器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功能丰富了,但成本也上去了。如果能把多个处理器的功能集成到一个处理器中,无疑将显著降低成本,也有助于降低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