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与Intel展开四核拉锯战
从双核到四核,AMD与Intel的竞争不断升级,新品迭出,技术更新频率不断加快。而多核之路并非一条:是做一个不断追求技术完美的狂热拥趸,
还是更多着眼于快速商业化?也许从技术上来看,最后的结局不过是殊途同归。但是,对于这两个企业而言,在这场拉锯战中,谁又会笑到最后?
AMD的四核终于来了
说起芯片市场,再没有比AMD与Intel之争更热闹的了。虽然 AMD在双核处理器的发布上占了先,四核处理器却落后了对手将近1年的时间。就在它发布Barcelona的前几天,Intel还发布了MP系列的四核产品,颇有示威的意味。其实,Intel大可不必如此——它在四核之战上已然占据了先机。根据数据,出货已经半年的Intel四核产品总量超过100万颗,而那时,AMD的Barcelona还停留在样品阶段。不过,在很多行内人看来,AMD错失良机的原因是过于执著——为了践行自己的原生多核概念,错过了通过拼接两个双核构成四核处理器的机会,结果,把好不容易抢来的、在双核上的领先旗帜拱手让给了Intel。
从这点上来说,AMD陷入了自己的死胡同。本来,是否原生牵扯的恐怕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虽然在技术上,需要对拼接的四核产品进行一定的改进才能够做成原生的四核产品,但是否原生其实早已经不重要,通过平台设计完全可以巧妙规避拼接带来的一些问题,而拼接在成本上的优势却是原生四核产品远远无法比拟的。
AMD一再延迟推出四核产品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另外一方面也是制造方面的瓶颈,成品率不够高。
四核需要大幅度降低处理器的尺寸,不得已只能拿缓存开刀,在Intel大幅度增加缓存的时候,AMD似乎还是原地踏步,二级缓存每个核心只有512KB,三级缓存也只有2MB。笔者认为,并非AMD不想增加二级缓存,也并非它做不到,如果把所有的缓存倍增,Barcelona也能够生产出来,但是会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几个人买得起。而且,Barcelona内核之间是直接连接的,这些链路让多核设计变得复杂,不得不考虑牺牲一些缓存来保证整个处理器在工程上可行。
于是,我们看到,AMD在处理器互联方面,采取了一种比较折衷的方案,通过环状网络将四个核联系起来,因而所有核只有跟自己临近的核才可能有直接连接,跳过一个核心就面临数据通信的仲裁问题,内核之间的连接反而成为掣肘。因而,通过添加三级缓存来缓解这个问题,未尝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就以Barcelona的结构来看,没有三级缓存,所谓的原生四核也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毫无意义。那就是说,四个邻居虽然在一层楼上,但是却老死不能往来,通行都需要下到地面再坐电梯上来,岂不谬乎?
就此,最近有消息说,AMD要推出三核版本处理器。这并不新鲜。早在2005年,IBM提供给微软的XBOX360 处理器就是三核的PowerPC,从技术上来说没有问题。我们想知道的是,三核与四核只一核之差,奈何AMD会如此看重?原因很明显,制造成本是元凶,虽然只是少了个核心,成本降低恐怕不只是1/4这么简单,加上成品率的随之上升,或者制造四核过程中坏了一个的,自然就变成三核的版本,说不定有好事者又可以打开那个不可靠的第四核。从架构上来看,最可能的原因乃是三核的通信效率要比四核高,并且可能推出没有三级缓存的版本,从而增加二级缓存的容量,都是有可能的。
以目前的技术,三个核心几乎可以算是全连接。这个时候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要高效得多,其中任何两个处理器都可以直接互联,如果不采用全连接方式,在四核处理器中无法达到目的。到现在为止,包含四核在内的超过四核的系统中,只有IBM做到了全连接,也只有Power6能够做到全连接,显然目前的条件无法让Barcelona这种级别的处理器全连接。
还有必要谈论真假四核吗
今年早些时候,笔者曾撰文《四核不问真假》,做不做原生四核在于制造工艺、成本的综合考量,而不是违背这个原则特意要走不同的路,那样伤己不伤人,徒劳无益。
AMD自己首先提出真假四核的概念,不过稍嫌惨白:虽然在双核占据了先机,却在四核的时代自受其害,如果不是因为要坚持原生,估计也早出来了四核。
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难道AMD不愿像Intel那样做么?他们也是迫不得已,一方面话已经放出去了,总不好自己打自己嘴巴,另外一方面也确实是有难度:AMD处理器的架构恐怕也要做一些改变才能拼接,总之最后也只能孤注一掷、一条道跑到黑了。
就在Barcelona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Intel也在潜心做着改变。首先在工艺上,拿出了45nm的样品,很重要的是,他们的四核产品也开始了原生的进程。而Intel此举并不完全是技术决定的,而是成本决定的。
在这么做之后,架构也有些改变,内部处理器的连接通过QuickPath实现,因为在拓扑上与AMD的处理器有类似的情状,AMD说Intel在抄袭他们的设计。AMD此言未免有些过激,Barcelona新添加的Superforword以及 Writecombining技术,在Intel的Core架构已然能够实现,况且,技术专家在设计上有共同认识也是正常的,难道说为了避免抄袭,每个品牌的汽车都需要不同数量的轮子么?
实际上,AMD所骄傲的并非“原生”的这些东西,而是HyperTransport这个概念,把处理器当做一个数据传输的HUB,而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单元,的确是其独到的地方,这要超脱Intel的设计,借以在服务器市场上立足。桌面处理器只是托福借光而已,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在四路以上,AMD64系统才更受欢迎,这也合乎AMD64架构设计的最初目的。而且AMD也是借用alpha的概念,一旦Intel采取类似的策略,未来很难预料。
至于多核的“真”与“假”并无实际意义。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在四路以下,AMD64架构的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一些偏向计算的运算中,不是仰赖处理器的外围带宽,而是凭借内部的运算单元和资源搭配,加上AMD工艺上要落后一些,在Core架构之后,AMD64架构没有优势。何况,Intel可以用大量的生产提供双核/四核类似的价格,那么左右市场的自然不是技术的先进与否,而是成本和价格了。并且,Intel在系统设计上似乎更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