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要做一个基于ISDN的电话机,要求实现SMS,请给一点意见

kvk 2002-11-28 07:34:05
MCU TCC120其他模块还不太清楚
...全文
33 2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2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mudfish 2002-12-3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你做的该不会是固网短信话机?
iStringTheory 2002-12-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感兴趣

-----------------------------
千年精灵( Millennium Genius )
WAVECOM AT命令编程必读 2008-04-17 16:20 1.相关的GSM AT指令 与SMS有关的GSM AT指令(from GSM07.05)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的GSM AT指令 AT 指令 功 能 AT+CMGC Send an SMS command(发出一条短消息命令) AT+CMGD Delete SMS message(删除SIM卡内存的短消息) AT+CMGF Select SMS message formate(选择短消息信息格式:0-PDU;1-文本) AT+CMGL List SMS message from preferred store(列出SIM卡中的短消息PDU/text: 0/“REC UNREAD”-未读,1/“REC READ”-已读,2/“STO UNSENT”-待发,3/“STO SENT”-已发,4/“ALL”-全部的) AT+CMGR Read SMS message(读短消息) AT+CMGS Send SMS message(发送短消息) AT+CMGW Write SMS message to memory(向SIM内存中写入待发的短消息) AT+CMSS Send SMS message from storage(从SIN|M内存中发送短消息) AT+CNMI New SMS message indications(显示新收到的短消息) AT+CPMS Preferred SMS message storage(选择短消息内存) AT+CSCA SMS service center address(短消息中心地址) AT+CSCB Select cell broadcast messages(选择蜂窝广播消息) AT+CSMP Set SMS text mode parameters(设置短消息文本模式参数) AT+CSMS Select Message Service(选择短消息服务) 对短消息的控制共有三种模式: Block Mode 基于AT命令的PDU Mode 基于AT命令的Text Mode 使用Block模式需要手机生产厂家提供驱动支持,目前,PDU Mode 已取代 Block Mode, Text Mode比较简单,本文重点介绍模式PDU Mode,以西门子公司的产品TC35T为例。 2.计算机与TC35T的通信 (1)RS232串口连接 由于TC35T自带RS232串口线,故只需将其连接到计算机串口即可。打开超级终端,选择相应的串口,将端口参数设置为:速率—4800、奇偶校验位—无、数据位—8、停止位—1、流量控制—硬件。 (2)连接测试 输入“AT”然后回车,屏幕上返回“OK”表明计算机与TC35T已连接成功,TC35T能够正常工作。这时就可以测试各类AT命令。 当测试命令“AT+CMGS=?”时,如果返回“OK”标明TC35T支持该指令。该指令的完整语法如下: 如果此时TC35T处于PDU Mode(即“AT+CMGF?”返回“0”) AT+CMGS=PDU is given<^Z/ESC> 如果短消息发送成功,则返回“OK”,并显示信息号: +CMGS: [,] 如果短消息发送失败,则返回如下信息号: +CMS ERROR: 如果此时TC35T处于Text Mode(即“AT+CMGF?”返回“1”) AT+CMGS=[,toda]text is entered<^Z/ESC> 如果短消息发送成功,则返回“OK”,并显示信息号: +CMGS: [,] 如果短消息发送失败,则返回如下信息号: +CMS ERROR: 另外,由于使用的是TC35T,当有新的短消息到来时,需要TC35T产生提示,使用指令“AT+CNMI”。该指令的完整语法如下: AT+CNMI=[][,][,][,][,] 如果有新的短消息来到,则TC35T将自动返回下列提示: +CMTI: “SM”, 此时读出,然后用“AT+CMGR”指令即可读出短消息内容。 3.PDU数据格式分析: 例如,我们要将字符“Hi”字符发送到目的地“13677328099” PDU字符串为: 08 91 683108701305F0 11 00 0D 91 3176378290F9 00 00 00 02 C834 ⑴08—短信息中心地址长度。指(91)+(683108701305F0)的长度。 ⑵91—短信息中心号码类型。91是TON/NPI遵守International/E.164标准,指在号码前需加‘+’号;此外还有其它数值,但91最常用。 91—10010001 BIT No. 7 6 5 4 3 2 1 0 Name 1 数值类型 号码鉴别 数值类型(Type of Number):000—未知,001—国际,010—国内,111—留作扩展; 号码鉴别(Numbering plan identification):0000—未知,0001—ISDN/电话号码(E.164/E.163),1111—留作扩展; ⑶683108701305F0—短信息中心号码。由于位置上略有处理,实际号码应为:8613800731500(字母F是指长度减1)。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作相应的修改。 ⑴、⑵、⑶通称短消息中心地址(Address of the SMSC)。 ⑷11—文件头字节。 11&h=00010001&b BIT No. 7 6 5 4 3 2 1 0 Name TP-RP TP-UDHI TP-SPR TP-VFP TP-RD TP-MTI value 0 0 0 1 0 0 0 1 应答路径—TP-RP(TP-Reply-Path):0—不设置; 1—设置 用户数据头标识—TP-UDHL(TP-User-Data-Header-Indicator):0—不含任何头信息; 1—含头信息 状态报告要求—TP-SPR(TP-Status-Report-Request):0—需要报告; 1—不需要报告 有效期格式—TP-VPF(TP-Validity-Period-Format):00—不提供(Not present); 10—整型(标准);01—预留; 11—提供8位字节的一半(Semi-Octet Represented) 拒绝复制—TP-RD(TP-Reject-Duplicates):0—接受复制; 1—拒绝复制 信息类型提示—TP-MTI(TP-Message-Type-Indicator):00—读出(Deliver); 01—提交(Submit) ⑸00—信息类型(TP-Message-Reference) ⑹0B—被叫号码长度。 ⑺91—被叫号码类型(同⑵)。 ⑻3176378290F9—被叫号码,经过了位移处理,实际号码为“13677328099”。 ⑹、⑺、⑻通称目的地址(TP-Destination-Address)。 ⑼00—协议标识TP-PID(TP-Protocol-Identifier) BIT No. 7 6 5 4 3 2 1 0 Bit No.7与Bit No.6: 00—如下面定义的分配Bit No.0—Bit No.5;01—参见GSM03.40协议标识完全定义;10—预留;11—为服务中心(SC)特殊用途分配Bit No.0—Bit No.5。 一般将这两位置为00。 Bit No.5:0—不使用远程网络,只是短消息设备之间的协议;1—使用远程网络。 Bit No.0—Bits No.4:00000—隐含;00001—电传;00010—group 3 telefax;00100—语音;00101—欧洲无线信息系统(ERMES);00110—国内系统;10001—任何基于X.400的公用信息处理系统;10010—Email。 ⑽00—数据编码方案TP-DCS(TP-Data-Coding-Scheme) BIT No. 7 6 5 4 3 2 1 0 Bit No.7与Bit No.6 :一般设置为00;Bit No.5:0—文本未压缩,1—文本用GSM标准压缩算法压缩;Bit No.4:0—表示Bit No.1、Bit No.0为保留位,不含信息类型信息,1—表示Bit No.1、Bit No.0含有信息类型信息;Bit No.3与Bit No.2:00—默认的字母表,01—8bit,10—USC2(16bit),11—预留;Bit No.1与Bit No.0:00—Class 0,01—Class 1,10—Class 2(SIM卡特定信息),11—Class 3。 ⑾00—有效期TP-VP(TP-Valid-Period) VP value(&h) 相应的有效期 00 to 8F (VP+1)*5 分钟 90 to A7 12小时+(VP-143)*30分钟 A8 to C4 (VP-166)*1天 C5 to FF (VP-192)*1 周 ⑿02—用户数据长度TP-UDL(TP-User-Data-Length) ⒀C834—用户数据TP-UD(TP-User-Data)“Hi” 4.短消息编码 设需要发送的短消息内容为“Hi”,使用的GSM字符集为7位编码。首先将字符转换为7位的二进制,然后,将后面字符的位调用到前面,补齐前面的差别。例如:H翻译成1001000,i翻译成1101001,显然H的二进制编码不足八位,那么就将i的最后一位补足到H的前面。那么就成了11001000(C8),i剩下六位110100,前面再补两个0,变成00110100(34),于是“Hi”就变成了两个八进制数 C8 34。 5.短消息的发送与接收案例 鉴于TC35(T)支持TEXT格式,我们在试验中主要测试该格式。 (1)设置短消息中心 AT+CSCA="+8613800731500"(短消息中心); (2)设置短消息发送格式 AT+CMGF=1 (1-TEXT; 0-PDU); (3)发送短消息(短消息内容为“test”) AT+CMGS="13508485560"(目的地址) > test ^z ; (4)设置短消息到达自动提示: 设置短消息到达提示当短消息被接收,将获取指令: +CMTI:"SM",INDEX(信息存储位置) AT+CNMI=1,1,0,0,1(); (5)获取短消息内容(Once more),假设INDEX=8。 AT+CMGR=8 返回信息如下: +CMGR: "REC UNREAD","+8613508485560",,"01/07/16,15:37:28+32",Once more 6.注意事项 (1)短消息中心一般不会改动,如果短消息中心号码改动,在使用“AT+CSCA”语句时,记住TC35要重新启动,否则TC35不能正常工作(TC35T不存在此问题)。 (2)某些SIM卡带有密码,启动时需要输入密码。
第1章 交换基础知识 2 1.1 PCM原理 3 1.1.1 基本概念 3 1.1.2 模拟信号数字化 4 1.1.3 数字信号的时分复用 6 1.2 交换技术 8 1.2.1 电路交换 8 1.2.2 报文交换 8 1.2.3 分组交换 9 1.3 信令基础 10 1.3.1 信令的概念 10 1.3.2 信令的分类 12 1.4 软交换基础 17 1.4.1 软交换的概念 17 1.4.2 软交换的接口协议 18 第2章 程控交换机原理 20 2.1 程控交换机基本结构 22 2.1.1 硬件 23 2.1.2 软件 24 2.2 数字交换网络 27 2.2.1 时间(T)接线器 28 2.2.2 空间(S)接线器 29 2.2.3 多级交换网络 31 2.2.4 空时结合数字交换单元 31 2.3 外围模块及接口 32 2.3.1 用户模块 32 2.3.2 远端用户模块 34 2.3.3 中继模块 35 2.3.4 信号部件 36 2.4 控制系统组成 36 2.5 呼叫处理原理 36 2.5.1 电话呼叫的基本处理过程 36 2.5.2 复原控制方式 38 2.5.3 计费方式 39 2.6 主要性能指标 40 2.6.1 基本呼叫处理功能 40 2.6.2 程控交换机的容量指标 42 2.6.3 程控交换机提供的接口和信令方式 43 2.6.4 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44 2.6.5 交换系统的可维护性 44 2.6.6 服务质量标准 45 2.7 基本业务及补充业务 45 2.7.1 基本业务 45 2.7.2 补充业务 45 2.8 综合业务数字网 47 2.8.1 ISDN的基本概念 47 2.8.2 ISDN的业务 48 2.8.3 ISDN的基本结构 48 2.8.4 ISDN的用户-网络结构 49 2.8.5 ISDN的信道结构 51 2.8.6 数字用户接口 51 2.8.7 ISDN协议 52 第3章 电话交换网 55 3.1 通信网基础 56 3.1.1 通信系统的定义 56 3.1.2 通信系统的分类 57 3.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57 3.1.4 通信网的概念 59 3.1.5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59 3.1.6 通信网的分类 60 3.1.7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60 3.2 长途电话网 62 3.2.1 长途电话网概念 62 3.2.2 我国电话网的等级结构及演变 63 3.2.3 中国网通长途电话网现状 64 3.3 本地电话网 65 3.3.1 本地电话网概念 65 3.3.2 本地网的两级结构 65 3.3.3 长途电话网与本地电话网的关系 66 3.3.4 本地网结构演变 67 3.4 接入网(V5接口技术) 68 3.4.1 V5接口概述 68 3.4.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69 3.4.3 V5接口的物理层 72 3.4.4 V5接口的数据链路层 72 3.4.5 V5接口的网络层 72 3.5 编号计划 73 3.5.1 本地网电话编号计划 73 3.5.2 长途编号计划 73 3.5.3 长途区号功能 73 3.5.4 长途区号的使用情况 74 3.5.5 国内长途拨号 74 3.6 网络组织原则 75 3.6.1 长途网的路由设置原则 75 3.6.2 本地网的网路组织和路由计划 76 3.6.3 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呼叫组网方式 77 3.6.4 拨号上网、信息台等业务平台的组网方式 78 3.6.5 转接次数和转接段数的限值 79 第4章 话务理论及分析 82 4.1 话务基本概念 83 4.1.1 话务量的定义 83 4.1.2 话务量的统计 85 4.2 网络运行流量、质量分析 86 4.2.1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86 4.2.2 流量分析 89 4.2.3 质量分析 91 4.2.4 流量、质量分析的手段、方法 95 4.2.5 如何好网络运行分析工作 95 4.2.6 提高电信网运行效益和维护质量的主要措施 96 4.3 话务控制概述 97 4.3.1 话务控制的目的及必要性 97 4.3.2 话务量的预测方法 98 4.3.3 话务控制的实施原则及应用场合 99 4.4 话务控制方式及策略 101 4.4.1 话务控制方式 101 4.4.2 话务控制策略 105 4.4.3 话务控制的要素 106 4.4.4 典型案例 107 第5章 网络管理系统 112 5.1 网络管理基本知识 113 5.1.1 网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3 5.1.2 OSS的定义 113 5.1.3 NGOSS–OSS的技术发展 114 5.2 电信网络管理模型 115 5.2.1 TMN标准及实现策略分析 115 5.2.2 TMF标准及实现策略分析 117 5.3 网管系统功能 118 5.3.1 网管系统功能 118 5.4 网管系统接口 119 5.4.1 网络管理接口定义 119 5.4.2 接口含义 120 5.4.3 常见接口的优缺点比较及未来电信网管接口的发展展望 122 5.5 帐号及密码管理 123 第二部分: 七号信令 第1章 公共信道信令基本概念 126 1.1 公共信道信令的产生 126 1.2 公共信道信令的发展 127 1.3 公共信道信令的基本特征 128 1.4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 128 第2章 No.7 信令方式的总体结构 130 2.1 基本目标和特点 130 2.1.1 基本目标 130 2.2.2 特点 131 2.2 功能结构 131 2.3 NO.7信令方式的功能级划分 134 2.4 NO.7信令方式的OSI分层结构 135 2.4.1 OSI参考模型 135 2.4.2 No.7 信令方式的OSI分层结构 136 2.5 NO.7信令单元 137 2.5.1 信令单元的基本格式 138 2.5.2 信令单元的含义 138 2.6 NO.7信令方式的应用 141 第3章 消息传递部分MTP 143 3.1 消息传递部分的功能结构 144 3.2 信令数据链路级 144 3.3 信令链路功能级 145 3.3.1 信令单元的定界 145 3.3.2 信令单元的定位 145 3.3.3 信令单元的差错检测 146 3.3.4 信令单元的差错校正 146 3.3.5 信令单元差错率监视 150 3.3.6 处理机故障控制 151 3.3.7 信令链路起始定位 152 3.4 信令网功能级 152 3.4.1 信令消息处理功能 152 3.4.2 信令网管理功能 154 3.5 信令网管理消息举例 161 3.6 信令链路测试消息 163 第4章 电话用户部分TUP 164 4.1 电话用户部分概述 164 4.2 电话用户消息的格式 165 4.2.1 电话信令消息的一般格式 165 4.2.2 电话用户消息的分类 166 4.2.3 TUP的信号消息的种类和名称 167 4.3 常用电话信令消息说明 167 4.3.1 初始地址消息(IAM) 167 4.3.2 带附加信息的初始地址消息(IAI) 170 4.3.3 一般求消息(GRQ) 172 4.3.4 一般前向建立消息(GSM) 173 4.3.5 地址全消息(ACM) 173 4.3.6 呼叫监视消息(CSM) 174 4.3.7 简单的后向建立不成功消息(UBM) 175 4.4 TUP的呼叫流程举例 176 4.4.1 No.7信令地址发送方式 176 4.4.2 各种情况下TUP呼叫流程举例 177 4.5 非正常情况的处理 180 4.5.1 双向电路的同抢 180 4.5.2 对非正常情况的处理 181 4.5.3 话音电路的导通检验 184 第5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186 5.1 ISUP的功能 187 5.2 ISUP消息 188 5.2.1 ISUP消息的结构 188 5.2.3 ISUP消息类型和编码、参数格式和编码 190 5.2.4 ISUP消息举例 193 5.2.5 常用ISUP消息及其功能 208 5.3 ISUP信令程序 210 5.3.1 基本的ISUP信令程序 210 5.3.2 补充业务的信令流程举例 211 5.3.3 ISDN接入与非ISDN接入混合的信令流程举例 212 5.4 信令配合 214 5.4.1 ISUP与TUP之间的信令配合 214 5.4.2 ISUP与中国No.1之间的配合信令流程举例 219 第6章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223 6.1 概述 223 6.1.1 SCCP目标 224 6.1.2 SCCP的基本功能 224 6.1.3 SCCP提供的业务 224 6.2 SCCP原语和参数 226 6.2.1 原语的概念 226 6.2.2 无连接业务的原语和参数 227 6.2.3 面向连接业务的原语和参数 228 6.2.4 SCCP与MTP的功能接口 228 6.3 SCCP消息格式和参数 229 6.3.1 SCCP消息格式 229 6.3.2 SCCP消息格式简介 230 6.4 SCCP的程序 232 6.4.1 SCCP的路由控制功能 232 6.4.2 SCCP面向连接程序 236 6.4.3 SCCP 无连接程序 237 6.4.4 SCCP管理程序 240 第7章 事务能力处理部分TCAP 242 7.1 概述 242 7.2 TC的结构及功能 244 7.2.1 TC的基本结构 244 7.2.2 成份子层 244 7.2.3 事务处理子层 248 7.3 TCAP消息格式及编码 250 7.3.1 信息单元结构 250 7.3.2 TCAP消息的结构 253 7.3.3 事务处理部分消息的结构和编码 254 7.3.4 成分部分 255 7.3.5 对话部分 255 7.4 事务处理能力过程 256 7.4.1 概述 256 7.4.2 成份子层过程 256 7.4.3 事务处理子层过程 260 第8章 No.7信令网的基本概念 263 8.1 信令网的特点 263 8.2七号信令网的基本组成部件 264 8.2.1 信令网基本组成部分 264 8.2.2 信令网基本术语 266 8.3 工作方式 266 8.3.1 直联工作方式 267 8.3.2 准直联工作方式 267 8.4 信令路由 267 8.4.1 信令路由分类和含义消息传递部分(MTP)路由 267 8.4.2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路由 268 第9章 信令网的结构 269 9.1 信令网的分类 269 9.1.1 无级信令网 269 9.1.2 分级信令网 270 9.2 影响信令网分级的因素 271 9.3 分级信令网连接方式 271 9.3.1 信令转接点(STP)之间的连接方式 271 9.3.2 信令点与信令转接点之间的连接方式 273 9.4我国的七号信令网结构 274 9.4.1 我国七号信令网等级结构 274 9.4.2 各级信令点职责 275 9.4.3 我国信令网的网络结构 276 9.4.4 信令网的路由选择 279 9.4.5 我国信令网的可靠性保障措施 282 9.5 中国网通NO.7信令网网络结构 284 9.5.1 网通No.7信令网结构 284 9.5.2 长途DXC组网结构 285 第10章 信令点编码计划及信令区划分 287 10.1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287 10.2 我国国内信令点编码 288 10.2.1 主信令区编码 288 10.2.2 分信令区和信令点编码 289 第11章 信令业务负荷和信令链路设置 293 11.1 NO.7信令业务负荷 294 11.1.1 TUP或ISUP部分业务负荷 294 11.1.2 INAP(智能网应用规程)部分业务负荷 294 11.1.3 网管信息部分业务负荷 295 11.1.4 过负荷情况信令链路负荷 295 11.2 信令链路设置 295 11.2.1 信令链路负荷 295 11.2.2 信号链路组中信令链路数的计算 296 11.2.3 直联信令链路设置原则 296 11.3 信令链路负荷分担方式的优化 296 11.3.1 影响信令负荷分担方式均衡性的因素 297 11.3.2 消息特性及负荷分担种类 300 11.4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设置 305 11.4.1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引入原因 305 11.4.2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特性 306 11.4.3 2Mb/s高速信令链路的优势及适用领域 306 11.4.4 2Mb/s高速信令链路于中国网通典型应用案例 306 第12章 信令网与业务网的关系 308 12.1 信令链路与话路群关系说明 308 12.2 信令网和电话网的对应关系 309 12.2.1 信令网与电话网对应关系概况 309 12.2.2 省会大城市信令网与电话网对应关系概况 309 第三部分: 智能网技术 第1章 基本概念 317 1.1 智能网概念 317 1.2 智能网的功能需求 318 1.3 智能网特点 319 1.4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319 1.4.1 业务交换点—SSP 320 1.4.2 业务控制点—SCP 320 1.4.3 智能外设—IP 321 1.4.4 业务管理系统—SMS 321 1.4.5 业务生成环境—SCE 321 第2章 典型业务 323 2.1 被叫集中付费(FPH)业务 323 2.1.1 业务描述 323 2.1.2 业务功能 323 2.1.3 业务流程 325 2.2 记账卡呼叫(ACC)业务 326 2.2.1 业务描述 326 2.2.2 业务功能 326 2.2.3 业务流程 327 2.3 通用个人通信(UPT)业务(同号,一号通) 328 2.3.1 业务描述 328 2.3.2 用户与接收来话有关的功能: 328 2.3.3 用户的去话/管理呼叫功能 330 2.3.4 暂停服务 331 2.3.5 用户操作流程 331 2.3.6 业务流程去话 332 2.3.7业务流程来话 333 2.4 广域VPN 334 2.4.1 业务描述 334 2.4.2 业务功能 334 2.4.3 业务流程网内呼叫 336 2.4.4 远端接入 337 2.5 预付费 338 2.5.1 业务简介 338 2.5.2 功能特性 338 2.5.3 一次拨号流程 341 2.5.4 二次拨号 342 2.6 充值业务 343 2.6.1 业务描述: 343 2.6.2 功能介绍 343 2.6.3 业务流程 344 2.7 大众呼叫(MAS)业务 345 2.7.1 业务描述 345 2.7.2 业务功能 345 2.7.3 主持人方式业务流程 346 2.7.4 录音方式业务流程 347 第3章 智能网结构 348 3.1 智能网结构概述 349 3.2 业务平面 350 3.2.1 业务及业务特征 350 3.2.2 业务类型 351 3.3 总功能平面 352 3.3.1 概述 352 3.3.2 业务独立构件SIB 353 3.3.3 总业务逻辑GSL 356 3.3.4 基本呼叫处理BCP 356 3.4 分布功能平面 358 3.4.1 概述 358 3.4.2 功能实体划分 359 3.4.3 功能实体呼叫/业务逻辑处理模型 361 3.5 物理平面 362 3.5.1 概述 362 3.5.2 业务交换点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 362 3.5.3业务管理点SMP(Service Management Point ) 362 3.5.4 网络接入点NAP(Network Access Point) 363 3.5.5 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Service Management Access Point) 363 3.5.6 智能外设IP (Intelligent Peripheral) 363 3.5.7业务控制点SCP(Service Control Point) 363 3.5.8业务数据点SDP(Service Data Point) 363 3.5.9 业务生成环境点SCEP(Service Creation Environment Point) 363 3.6 组网案例 364 3.6.1 小容量(SMCP)方式 364 3.6.2 综合SCP方式 364 3.6.3 独立SDP 方式 365 第4章 SCP结构与功能 367 4.1 SCP概述 367 4.2 系统特点 368 4.3 SCP主要功能 368 4.3.1 智能呼叫控制与处理功能 368 4.3.2 业务逻辑的管理功能 368 4.3.3 计费功能 369 4.4 SCP系统结构 369 4.4.1 SCP组成 369 4.4.2 SCP主机 370 4.5 SCF处理结构 371 4.6 SDF功能介绍 371 4.7 业务接口 372 4.7.1 SMS与SCP之间接口 372 4.7.2 SSP和SCP之间接口 373 第5章 SMS结构与功能 375 5.1 系统概述 375 5.2 SMS功能 376 5.3 组网结构 377 5.4 SMS对业务生命周期的管理 378 5.5 SMS的网络管理 378 5.6 其它功能 379 第6章 SSP功能 380 6.1 SSP的处理结构 380 6.2 SSP功能介绍 383 6.2.1 呼叫控制功能(CCF-Call Control Function) 383 6.2.2 业务交换功能(SSF-Service Switching Function) 383 6.2.3 专用资源功能(SRF-Specialized Resource Function) 383 6.2.4 激活测试功能(Activity Test) 383 6.2.5 业务过滤功能(Service Filtering) 384 6.2.6 呼叫间隙功能(Call Gap) 384 6.2.7 呼叫求和报告功能(Call Information Requesting and Reporting) 384 6.2.8 根据SCP的要求监视通话时长的功能 384 6.2.9 根据SCP的要求达到通话时长时间时向用户送录音通知的功能 384 6.2.10 根据SCP的要求重置无应答定时器的功能 384 6.2.11 根据SCP的要求选择指定的录音通知 385 6.2.12 计费功能 385 6.2.13 测量功能 386 第7章 INAP基础知识 387 7.1 INAP概述 387 7.2 AP、AE和ASE的概念 389 7.3 INAP应用规程体系 389 7.4 INAP的描述方法 391 7.5 INAP操作 392 7.5.1 INAP操作及其类别 392 7.5.2 同类ASEs所含INAP操作介绍 395 第8章 呼叫流程 399 8.1 概述 400 8.2 SSF/CCF基本呼叫模型 400 8.2.1 SSF/CCF模型中的主要组成 400 8.2.2 基本呼叫管理(BCM) 401 8.2.3 IN交换管理(IN-SM) 401 8.2.4 特征交互管理(FIM)与呼叫管理(CM) 402 8.2.5 BCM与IN-SM的关系 402 8.2.6 BCM和IN-SM与FIM/CM的关系 402 8.2.7 SSF/CCF的功能分离 402 8.2.8 SSF/CCF模型中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402 8.3 基本呼叫管理BCM 404 8.4 IN交换管理IN-SM 407 8.4.1 IN-SM结构 407 8.4.2 SSF状态迁移 408 8.5 SSF FSM状态迁移举例 410 8.6 检出点DP的分类 413 8.6.1 配置/解除配置机制——DP配置的机制 413 8.6.2 标准 413 8.6.3 关系 414 8.6.4 呼叫处理暂停 414 8.7 SCF模型 416 8.7.1 业务逻辑执行管理(Service Logic Execution Manager-SLEM) 416 8.7.2 SCF数据接入管理 417 8.7.3 SCF模型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418 8.8 常用消息说明 420 8.9 二次拨号业务INAP流程介绍 421 8.10 一次拨号业务INAP流程介绍 435 第9章 网络智能化 441 9.1 网络智能化的目标和原则 442 9.1.1 业务目标 442 9.1.2 技术目标 442 9.1.3 管理目标 443 9.1.4 技术原则 443 9.2 网络智能化特点 443 9.2.1 呼叫智能化 443 9.2.2 网络智能化 444 9.2.3 运营智能化 444 9.2.4 终端智能化 444 9.3 用户数据中心 444 9.3.1 用户数据中心(SDC)概念 444 9.3.2 用户数据中心在网络中的位置 445 9.3.3 用户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 445 9.3.4 SDC之间的同步 445 9.4 网络智能化的组网方式 446 9.4.1 SDC内置方式(TDM汇接局模式) 446 9.4.2 SDC外置模式(TDM端局模式和TDM汇接局模式) 447 9.4.3 软交换汇接方案 448 9.5 网络智能化提供的业务 449 9.5.1 主叫智能业务 449 9.5.2 被叫智能业务 449 9.6 典型呼叫流程 450 9.6.1 主叫智能业务 450 9.6.2 被叫智能业务 453 第四部分: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 第1章 下一代网络的概述 459 1.1 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 459 1.2 NGN的概述 460 第2章 软交换基本原理 463 2.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463 2.2 软交换的概念 464 2.3 软交换引入的意义 464 2.4 软交换的功能描述 465 2.5 软交换的技术内涵 467 2.5.1 软交换节点技术 467 2.5.2 软交换网络技术 467 2.5.3 软交换业务技术 468 2.6 软交换的应用 468 第3章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结构 470 3.1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结构及功能 470 3.2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的组网应用 473 3.2.1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需求 473 3.2.2 软交换长途汇接替代组网方案 474 3.2.3 软交换本地端局组网方案 474 3.3 NGN现网应用情况 477 3.3.1 沈阳本地网软交换汇接替代组网示例 477 3.3.2 网通长途骨干网的软交换试验网组网示例 478 第4章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概述 481 4.1 下一代网络提供的业务分类 481 4.2 基本业务 481 4.3 补充业务 482 4.4 智能网业务 482 4.5 多媒体业务 483 第5章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协议 485 5.1 软交换网络接口协议概述 485 5.2 MGCP协议 487 5.2.1 MGCP协议基本概述 487 5.2.2 MGCP协议相关术语 488 5.2.3 MGCP协议栈结构 492 5.2.4 MGCP协议的应用 493 5.2.5 MGCP协议消息类型 493 5.2.6 MGCP消息结构 495 5.3 H.248协议 500 5.3.1 H.248协议的基本概述 500 5.3.2 H.248协议相关术语 500 5.3.3 H.248协议栈结构 504 5.3.4 H.248协议的应用 505 5.3.5 H.248协议消息类型 505 5.3.6 H.248消息结构 506 5.4 SIP协议 517 5.4.1 SIP协议的基本概述 517 5.4.2 SIP协议的相关术语 518 5.4.3 SIP协议栈结构 520 5.4.4 SIP协议的应用 520 5.4.5 SIP协议消息类型 521 5.4.6 SIP消息结构 522 5.5 H.323协议 529 5.5.1 H.323协议的基本概述 529 5.5.2 H.323协议的相关术语 530 5.5.3 H.323协议栈结构 532 5.5.4 RAS协议的基本概述 533 5.5.5 H.225.0协议的基本概述 534 5.5.6 H.245协议的基本概述 534 5.6 SIGTRAN协议 534 5.6.1 SIGTRAN协议的基本概述 534 5.6.2 SIGTRAN协议的相关术语 535 5.6.3 SIGTRAN协议栈结构 535 5.6.4 SIGTRAN协议在NGN中的应用 535 5.6.5 SCTP协议 536 5.6.6 M2UA协议的基本概述 541 5.6.7 M3UA协议 542 5.7 BICC协议 543 5.8 PARLAY协议 543 5.9 TRIP协议 544 5.10 COPS协议 544 5.11 RADIUS与DIAMETER协议 544 第6章 软交换的相关设备 546 6.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组成 546 6.2 媒体网关 547 6.2.1 接入网关 547 6.2.2 中继网关 548 6.3 信令网关 549 6.3.1 IP网络中的信令承载协议 549 6.3.2 信令网关的接口 551 6.4 SIP终端与SIP服务器 551 6.4.1 用户代理 551 6.4.2 网络服务器 551 6.5 应用服务器 552 6.5.1 应用服务器的概念 552 6.5.2 应用服务器的功能 553 6.6 媒体服务器 555 6.6.1 媒体服务器的概念 555 6.6.2 媒体服务器的功能 555 6.6.3 媒体服务器的接口与协议 556 6.7 策略服务器 556 6.7.1 策略服务器的产生背景和作用 556 6.7.2 策略服务器的接口协议 557 6.7.3 策略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557 6.8 AAA服务器 558 6.8.1 AAA服务器的概念 558 6.8.2 AAA服务器的功能 558 6.8.3 AAA服务器的接口 558 6.9 综合接入设备 559 第7章 呼叫流程 561 7.1 MGCP呼叫流程示例 561 7.1.1 成功的终端呼叫流程(在同一MG下) 561 7.1.2 成功的终端呼叫流程(在不同MG下) 572 7.2 H.248呼叫流程示例 576 7.2.1 成功的终端呼叫流程 576 7.2.2 成功的中继呼叫流程 585 7.3 SIP呼叫流程示例 590 7.3.1 成功的SIP用户呼叫流程 590 7.3.2 成功的SIP中继呼叫流程 598 7.3.3 成功的SIP-T中继呼叫流程 601
一. 3G标准篇 1 1. 什么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 2. IMT-2000标准组织简要介绍 1 3. 3GPP协议版本的发展路线 2 4. 3GPP各个版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5. 3GPP R99和R4版本的主要区别 3 6. 3GPP R4版本为什么使用BICC协议而不是SIP-T? 4 7. 在R4中使用的扩展的H.248与H.248有什么不同? 5 8. 3GPP R99和R4核心网电路域差异 5 9. 承载与控制分离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8 10. 3GPP R4相对于R99的优势 9 11. R4版本基本体系结构 12 12. 3GPP R5版本为什么要引入IMS域 14 13. 国际上3G专利的形势和进展 16 14. 中国IMT-2000频谱分配 17 15. 3G频段Operating Band有哪些? 17 16. CDMA2000标准演进 18 17. IS-95A/B演进到CDMA20001x有什么变化? 18 18. 如何从CDMA2000 1X到CDMA2000 1x EV的平滑演进 19 19. IS-95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20 20. CDMA20001X有什么技术特点? 20 21. CDMA2000 1x EV-DO有什么技术特点? 21 22. CDMA20001x EV-DO如何进行网络部署? 22 23. CDMA2000 1X EV-DV有什么特点? 23 二. 3G原理篇 25 24. 什么是CDMA技术 25 25. CDMA技术的起源 26 26. CDMA的软容量是指什么 26 27. CDMA短码和长码 27 28. 为什么功率控制在CDMA系统中非常重要 27 29. 为什么CDMA手机能保持低的发射功率 28 30. 什么是CDMA软切换?它与硬切换有什么分别 28 31. 什么是CDMA的"更软切换" 29 32. CDMA系统的UIM卡介绍 29 33. IMSI(MIN)介绍 31 34. MDN号码的介绍 32 35. TLDN号码的介绍 32 36. CDMA为什么要加密和鉴权 33 37. 什么是机卡一体,机卡分离 34 38. 为什么EIR在国内没有开通 34 39. CDMA系统如何保护A_key安全性 34 40. 天线增益、水平/垂直波束宽度、单/双极化的概念? 36 41. 接收机底噪、接收机增益、接收灵敏度、移动台的热噪声功率 36 42. GOS、RSSI、Eb/No、Eb/Io的概念 37 43. db、dBi、dBm分别是什么单位,有何区别? 37 44. 基站侧信号处理,比如交织、复用后同原来相比什么区别 38 45. I、Q信号是如何产生的,I、Q信号复用的作用 38 46. 3G系统采用了什么语音编码技术? 39 47. 3G系统采用了什么信道编码技术? 39 48. 什么是HARQ技术 40 49. CPCH是否能够提高上行速率容量,该信道相关功能 40 50. WCDMA承载分组数据的传输信道有哪些 41 51. WCDMA系统中物理信道的功率分配方式 41 52. AAL2/AAL5等ATM连接的区别 43 53.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简要介绍 43 54. 什么是无线资源管理,主要的技术有哪些? 44 55. WCDMA终端是如何实现与系统的同步的? 45 56. WCDMA系统是如何完成寻呼过程的? 46 57. WCDMA系统在切换时需要测量哪些参数? 47 58. 什么是TD-SCDMA系统中的接力切换技术? 47 59. WCDMA无线接入网络都有哪些接口? 47 60. WCDMA终端有哪些工作模式? 48 61. 为什么CDMA需要对整个网络同步 49 62. WCDMA的同步方式,以及与cdma2000在同步上的区别 50 63. 相对与同步切换,异步切换会对切换掉话率有多少影响 51 64. 3G中都采用了哪些分集技术? 51 65. 基站发射分集的实现方式以及带来的增益、投资成本 52 66. 什么是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HSDPA)? 54 67. 智能天线波束宽度是多大? 多径条件下如何跟踪用户? 55 68. GGSN和SGSN是否和GPRS中的设备相同? 55 69. 3G电路域和分组域网络鉴权和认证基本要求 55 70. 2G系统和3G系统中对用户的鉴权有哪些区别? 56 71. 相对2G系统,3G在信息安全措施上有哪些改进? 56 72. 七号信令传输如何变为MPLS,也就是如何用IP承载? 57 73. R4如何和PSTN网络互通? 57 74. 路由器支持哪些安全协议,启用后对路由器的性能影响? 57 75. 移动网络中信令寻址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58 76. 什么是APN? 59 77. 什么是SIGTRAN? 59 78. 什么是TFO、TrFO,各有什么优点? 60 79. R4的承载方式有哪些及其各自优缺点? 60 80. 3G用户是如何访问外部数据网的? 61 81. MIP技术简单介绍,及技术实现方案 61 82. 频间硬切换实现的机制,以及对RNC性能的影响 62 83. RNC IuCS和IuPS能否通过同一物理链路到MSC再到SGSN 63 84. 分组域设备IP地址如何规划 63 85. Ga接口和GTP’协议是什么? 64 86. QoS保证 64 三. 业务市场篇 66 87. 3G业务概述 66 88. 什么是3G业务网络?它主要包含哪些网元? 67 89. WCDMA业务平台(或者说业务网关)具有哪些功能 67 90. 介绍一下3G业务平台的界面规范? 68 91. 业务管理平台对用户门户有哪些功能要求? 69 92. 会议电视和可视电话的区别?可视电话的工作过程? 70 93. MultiCALL与多方通话关系如何? 71 94. 综合预付费业务的主要功能和实现方式? 71 95. 预付费漫游怎样实现机制如何? 72 96. 移动智能网和固网智能网的主要区别? 72 97. 主要的3G智能网协议有那些? 72 98. 3G智能网相比2G智能网而言,新增了什么业务能力? 73 99. CAMEL在R4和R5阶段有何区别? 74 100. 移动定位业务(LCS业务)采用哪三种移动定位技术? 75 101. 初期定位业务主要有哪些?这些业务对定位精度有什么要求? 76 102. 通过Cell-ID方式的定位过程中HLR如何找到了MS 78 103. 针对3G的商用定位业务是否与2G有不同? 78 104. 运营商开展定位业务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78 105. 移动流媒体业务有哪些类型的应用? 79 106. 影响移动流媒体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79 107. 移动流媒体业务有哪几种传输方式? 80 108. 移动流媒体业务使用哪些特有的应用和控制协议? 80 109. 电路域视频业务的业务流程。 81 110. 电路和分组多媒体业务应用实例介绍 83 111. WAPGW可以提供哪些业务类型? 83 112. 什么是交互式短信业务? 85 113. 什么是即时通信? 85 114. 综合VPN业务的主要功能? 86 115. 不同类型的业务对时延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86 116. 业务组合、业务捆绑、业务融合的含义是什么? 87 117. 什么是工作流机制?工作流机制在业务管理中如何应用? 88 118. 什么是BREW? 89 119. 什么是MMS 89 120. MMS与SMS、EMS的区别 90 121. MMS业务应用 91 122. MMS 网络基本结构 92 123. MMS业务标准,业务开展,现状 94 124. 什么是GSM1X? 95 125. PTT业务简介 96 126. IM&PS相关业务简介 96 127. 位置业务介绍 97 128. 3G网络建设成本是否会很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99 129. 新进入移动领域的运营商如何迅速提供有竞争力的业务? 100 130. 3G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经验 100 131. 国内3G政策环境 101 132. 3G环境下移动通信新趋势 103 133. 3G市场层面指导意见? 105 四、3G终端篇 107 134. 3G终端的特点? 107 135. 3G终端有哪些关键技术? 108 136. 目前3G终端的进展如何,有何特征? 108 137. 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都有哪些种类? 109 138. 什么是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平台? 111 139. 如何比较JAVA和BREW的安全性? 112 140. 3G终端产品上有哪些主流的第三方浏览器产品? 113 141. 什么是终端的OTA参数预配置(OTA-Provisioning)如何实现? 113 五.网络优化篇 114 142. 站点面积和小区半径之间的计算关系 114 143. 接入半径和覆盖半径的区别,典型值是多少? 115 144. WCDMA与GSM的无线网络规划有何不同? 115 145. WCDMA与DCS1800覆盖差异 116 146. 什么是无线网络估算? 117 147. 什么是无线网络预规划? 117 148. WCDMA无线网络仿真有哪些模式? 118 149. 无线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是什么? 118 150. 如何看待无线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的关系? 120 151. 如何理解导频污染,产生导频污染的原因? 121 152. 如何调整对不同速率连接的功率分配 121 153. 软切换时怎样减小额外损耗的功率 122 154. 什么是无线网络的软阻塞、硬阻塞? 122 155. 无线网络的负载控制技术介绍 122 156. 功率配置与软切换指针与容量的关系 123 157. WCDMA系统中有哪些覆盖增强技术? 123 158. 在3G网络中与用户有关的编号有哪些? 124 六.规划建设篇 125 159. 从网络规划角度考虑建网思路 125 160. 在商用网络建设的时候是否采用收、发分集技术 125 161. 在建网时功放功率的大小取值多少合适 126 162. Iu接口传输承载是否可以使用ATM骨干网? 127 163. Iub和Iur接口流量的计算方法 128 164. 各种天馈分布系统的比较,适用的环境 129 165. 2G对3G会不会有干扰?3G对2G会不会有干扰? 130 166. 市区室内覆盖解决方案主要有哪些 130 167. 核心网如何从R99向R4平滑演进 131 168. 如何支持R4系统向R5的演进?接口变化 132 169. 集团公司3G网络建设原则? 132 七.业务支撑篇 134 170. CG灵活计费的方式有哪些?(时长、流量……) 134 171. 3G业务的计费有何特点? 134 172. 3G计费与2G计费的差异何在? 136 173. TMSC/GMSC是否有计费功能,长途呼叫采用什么方式接入 136 174. 关于计费信息中QoS映像方式 137 175. 电路域业务和分组域业务中的一些计费原则 137 176. 3G条件下,计费信息在安全性上有些什么要求 137 177. 全国和省级3G网管中心的设置原则及其连接方式 137 178. 3G网元管理在网管体系中的作用? 138 179. 什么是IRP? 138 180. 3G网络管理的内容和特点?与2G和固网网管相比有何不同? 139 八.现状及我省3G规划篇 141 181. 目前我省话务网网络现状? 141 182. 目前我省信令网网络现状? 143 183. 目前我省GPRS网络现状? 145 184. 我省3G核心网电路域总体规划原则 146 185. 我省3G MSC-Server设置原则 147 186. 我省3G MGW单元规划原则 148 187. 我省3G HLR设置方案 148 188. 我省3G GMSC设置方案 149 189. 我省3G RNC设置方案 149 190. 长途汇接局设置方案 150 191. 我省3G 核心网分组域总体规划原则 150 192. 我省3G SGSN设备设置方案 151 193. 我省3G GGSN设备设置方案 151 194. 我省3G CG设备设置方案 152 195. 我省3G DNS设备设置方案 152 196. 核心网分组域业务质量规划 153 197. IMS域业务引入的规划 154 198. 信令网路由原则 155 199. 话务网路由方式 156 200. 分组域APN 的解析 159 201. 分组域路由选择原则 160 九.中国移动3G码号资源规划 161 202. 3G网络的网号和位置区规划 161 203. 移动用户的 ISDN 号码(MSISDN) 162 204.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163 205.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P-TMSI) 164 206.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165 207. 切换号码(HON) 165 208. 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 165 209. 国际移动台识别软件版本号(IMEISV) 166 210. HLR 号码 166 211. (G)MSC server/VLR 号码 166 212. SGSN号码 167 213. GGSN号码 168 214. 位置区标识(LAI) 168 215. 路由区标识(RAI) 169 216. 全球小区识别码(CGI) 170 217. 小区识别(C-ID) 170 218. RNC 识别码(RNC-ID) 170

3,846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硬件/嵌入开发 无线
社区管理员
  • 无线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