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器及相关分析工具的授权问题及编译技术的学术源泉
您好!很有幸得到这样一次机会,能够向世界上顶尖级的专家您提出令我迷惑的问题:
首先,您的建议是:“跟上多核时代的步伐,需要新思维 + 好工具”。那么,这里面的新思维是指什么,好的工具指的又是什么,对于公众而言(在校学生)是否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工具和编译器,或是仅是一些企业级的应用,需要一笔不菲的花费(这可能需要研究所或者学校机构才会有这么一笔金费预算)。
其次,据个人的了解,编译器技术是多学科的智慧结晶,尤其是语言学的专家在这方面贡献不菲,因此,我想,对于编译技术的掌握,除了常规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外,是否有必要理清她的学术源泉,这样才能做到“思路清晰”。而相应的“源泉”又有哪些?
再者,多核技术是否又是建构在某种新的理论或是某种理论得到了新的突破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后生提问,请专家不吝指教!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