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的环路设计及仿真

戒烟进行中 2009-06-07 11:34:52
开关电源的环路设计及仿真
论文关键词:开关电源 环路设计 仿真 Pspice平均模型

  1 基本理论
  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Vo是由一个控制电压Vc来控制的,即由Vc与锯齿波信号比较,产生PWM波形。根据锯齿波产生的方式不同,开关电源的控制 方式可分为电压型控制和电流型控制。电压型的锯齿波是由芯片内部产生的,如LM5025,电流型的锯齿波是输出电感的电流转化成电压波形得到的,如 UC3843。对于反激电路,变压器原边绕组的电流就是产生锯齿波的依据。
  输出电压Vo与控制电压Vc的比值称为未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Tu,Tu=Vo/Vc。一般按频率的变化来反映Tu的变化,即Bode图。
  电压型控制的电源其Tu是双极点,以非隔离的BUCK为例,形式为:
  电流型控制的电源其Tu是单极点,以非隔离的BUCK为例,形式为:
  各种电路的未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Tu可以从资料中找到。本讲座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观的环路设计手段。

  2 计算机仿真开关电源未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Tu
  2.1 开关平均模型
  开关电源的各个量经平均处理后,去掉高频开关分量,得到低频(包括直流)的分量。开关电源的建模、静态工作点、反馈设计、动态分析等都是基于平均模型基础之上的。若要得到实际的工作波形,应按实际电路进行时域仿真(Time Transient Analysis)。
  将开关电路中的开关器件经平均化处理后,就得到开关平均模型,用开关平均模型可以搭建各种电路。
  以下是几个开关电源的平均模型仿真例子,从电路波形中看不到开关量,只是平均量,比如电感中流过的电流是实际电感中的电流平均值,电容两端的电压是实际电容两端电压的平均值等等。

2.1.1 CCM BUCK(连续模式BUCK)

先直流扫描Vc,得到所需的输出电压,即得到了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然后交流扫描,得到Tu的Bode图。Tu为双极点。此处Vc等同于占空比d。

2.1.2 DCM BUCK(断续模式BUCK)

按以上方法得到Tu,在DCM下,Tu变成单极点函数。模型CCM-DCM即可用于连续模式,也可用于断续模式。此处Vc仍等同于占空比d。

2.1.3 CCM BOOST(连续模式BOOST)
可以用模型搭建各种电路,如连续模式BOOST。

此处采用CCM-DCM模型可能仿真不收敛,为使仿真更好地收敛,建议什么电路模式采用对应模型。此处Vc也等同于占空比d。

2.1.4 Flyback

  n是变压器变比,原边比副边;L是变压器原边电感量。此处V6等同于d。
  2.2 受反馈电压控制的仿真
  实际电路中,占空比d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法:电压控制和电流控制。仿真时,电压控制中d的产生方式如下:

Vc是反馈回路的输出电压,GAIN的放大倍数等于锯齿波幅值的倒数,若锯齿波幅值为Vm,则GAIN=1/Vm。
电流型控制中d的产生方式如下:

同上,Vc是反馈回路的输出电压;IL是用于产生锯齿波的电流信号,例如在BUCK电路中是输出电感电流,在Flyback中是变压器原边电流;V1是使电流上升的电压,V2是使电流下降时的电压;占空比d及d2是输出变量。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控制电压Vc到输出电压Vo的传递函数Tu。下面是几个仿真Tu的例子。

2.2.1 电压型控制的CCM BUCK

上述几个例子中加入GAIN就变成电压型控制的仿真电路了。

2.2.2 电流型控制的CCM BUCK

电流互感器将输出电感的电流信号变成电压信号IL,产生锯齿波,模型CPM将控制电压Vc与锯齿波比较产生占空比d的PWM波。MOS开通时,L1中的电 流上升,使其电流上升的电压V1是Vg-Vo;Mos关断时,Vo加在L1上,使其电流下降的低电压V2=Vo。参数Rs是检流电阻,mva是斜坡补偿的 斜率,单位是V/S,L是输出电感,fs是开关频率。

2.2.3 带变压器隔离的电流型BUCK电路

由于电路带变压器,所以平均开关模型也要用带变压器的模型CCM-T(带变压器的电流连续模式的模型)。参数Rs是原边检流电阻,n是变压器变比(原边:副边),mva是斜坡补偿的斜率,单位是V/S。

2.3 仿真实例
实际电路中,选用不同的控制芯片,控制电压Vc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以下是几个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控制芯片的仿真实例。

2.3.1 带变压器隔离的电流型CCM(UC3843)

UC3843-1
UC3843自带的运放归为反馈回路,运放输出的电压作为控制电压Vc。V9芯片内部的两个二极管压降,GAIN的放大倍数等于芯片内的电阻分压。
此电路采用电流互感器采样原边电流,对于如下的采样电路,Rs=R/n,n是电流互感器的匝比(n:1)。

UC3843的斜率补偿,对于下图电路,补偿斜率 (V/s)

2.3.2 带隔离和电压前馈的电压型CCM(LM5025)

LM5025-1
V6对应于芯片内部反馈信号的1V压降,R、C为产生锯齿波的参数。

2.3.3准谐振反激电路 (UCC28600)

UCC28600
  有时候用DC扫描来找静态工作点时,往往不收敛,此时可以预先算出Vc值,然后用偏置点扫描(bias point)来得到静态工作点。为改善收敛性,可以在关键点加NOTESET或IC,两者的区别是:NOTESET只是给定某点地初始电压,在偏置点扫描 后,该点电压可能会变化;IC是将某点电压固定住,偏置点扫描后保持不变。上图中Rs是原边检流电阻,eff是电源效率,Ctot是MOS管的DS端电 容。按准谐振反激电路的特点,占空比d、原边电流峰值Ip、开关频率fs都由模型算出,不用给定。
3 补偿网络设计
  3.1 基本理论
  常用的开关电压电源未补偿的开环传递函数Tu可分为单极点和双极点两种,对于单极点一般采用PI(比例积分)补偿,双极点一般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补偿。也可以大致理解为电流型控制的采用PI补偿,电压型控制的采用PID补偿。
PI补偿可以用如下电路实现:

WL=1/(R2C2) Wp=1/(R2C1) Gc=R2/R1 (C2>>C1)
Gc是比例因子;零点WL引入积分,当频率小于WL,增益增加,直流增益提高,意味着稳压精度提高;极点Wp使高频的干扰信号迅速衰减。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等式是在C2>>C1的假设下得到的,实际选择反馈参数时要注意满足这个条件。
PID补偿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若R1>>R3,C2>>C1,有:

为在fc点获得θ的超前补偿,有:

  fL使低频增益加大,提高稳压精度;fz引入相位超前补偿,增加相位裕度;fp1、fp2使高频干扰衰减。注意满足:R1>>R3,C2>>C1。
  3.2补偿网络设计实例
  画出Tu的Bode图之后,就可以设计补偿网络了。下面对几个实际电路进行分析。
  3.2.1 非隔离的电压型BUCK(TPS40007)
  输入5.5V,输出3.3V/5A,开关频率fs=300kHz。按照TPS40007的内部结构,锯齿波的幅值是Vm=0.9V,所以控制电压Vc到占空比D的传递函数Gain=1/Vm。补偿网络的设计步骤如下:

/psimu/ZXTJ/TJ6700/small signal 3V
第一步:去掉补偿网络,对控制电压Vc(即补偿网络的输出)进行直流扫描,找到使Vo=3.3V时的Vc值,将Vc的直流分量设为次值,即设置了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第二步:对Vc进行交流扫描,得到未补偿的Vc到Vo的传递函数Tu。Tu的直流增益为15.7dB,交越频率为10.5kHz。
第三步:设计补偿网络参数。由于是电压型控制,所以采用PID补偿。设补偿后的交越频率fc=20kHz,在fc处得到60°的相位补偿;而Tu在 fc处的增益是dbGc=-12.38;设置极点fp2=180kHz以抑制高频干扰;R1=36K。按上述参数得到补偿网络的反馈参 数:R2=40K(取39k), C2=7.4nF(取4.7nF),C1=53pF(取47pF),R3=1k, C3=820pF(取1nF)。
仿真结果:fc=24.7kHz, 相位裕度φm=43°。下面是实测的环路BODE 图。

实测的交越频率及相位裕度都比仿真的大些,这是由于频率高了以后,电路的分布参数影响的结果。

3.2.2 隔离的电流型BUCK(TDA16888)
输入400Vdc,输出54V/5A,开关频率fs=100kHz。

/psimu/zx500W/main/small signal1
为便于补偿网络的设计,将光藕部分也归入未补偿的传递函数Tu,即:只将补偿网络分开。那么Tu是光藕的输入Vc(补偿网络运放的输出)到输出Vo的传递函数。
补偿斜率mva的计算:芯片15脚的外接电容100pF,通过内部的10K电阻充电,时间常数只有1us,电源的开关频率是100kHz,在电流信 号与Vc比较的瞬间,外接电容已经基本充满了电,对斜率补偿没有多大影响,实际上此处电容的作用只是消除电流检测波形前端的尖峰。对环路特性有影响的斜率 是指锯齿波与Vc比较时的斜率。TDA16888芯片内部是将电流检测信号放大了5倍,即加在电流锯齿波信号上的补偿斜率是电流信号本身斜率的4倍。根据 实际电路结构,可以算出在变压器原边检流电阻上的电流信号(实际是电压信号)的斜率:
  输入电压Vi=400V,变压器变比n=2.875,输出电感Lo=200uH,输出电压Vo=54V,输出电感电流的上升斜率mi= (Vi/n-Vo)/Lo=0.425A/us,折合到原边,电流上升斜率mip=mi/n=0.148A/us,在检流电阻上的电压上升率 mv=mip*Rs(0.22)=0.0325V/us=32.5K V/s,也可以通过仿真直接得到电流斜率。由此得到补偿斜率mva=4*mv=130K V/s。
V9是芯片内部的压降。
  第一步:先得到Vc到Vo的传递函数Tu。方法是对Vc进行DC扫描,得到使输出电压为Vo时的Vc值,从而确定了电路的工作点(Bias point)。设定Vc的直流分量为工作点的值,然后进行AC扫描,得到Tu:DC增益32.84dB、转折频率fo=23.6Hz。

  第二步:确定补偿网络的形式。因为是电流型控制,可以采用PI补偿。补偿前Tu的直流增益dbTuo=32.84dB,Tu的转折频率 fo=23.57Hz,Tu的交越频率fc’=1kHz。为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将补偿后的fc提高到2kHz(由于光藕的带宽只有10kHz左右,所以 在有光藕隔离的场合,很难将交越频率提得很高);为提高稳压精度,加入零点fL=fc/10;为抑制高频干扰,加入极点fp=10*fc;在确定 R1=33k后,可以算出反馈网络的参数:R2=64k C2=12nF C1=120pF

  第三步:将补偿网络加入环路中,此时得到的电路就和实际的一样了。进行偏置点扫描(biaos point swip),得到电路各点的电压,与实际的测试结果比较,保证电路的参数设计合适,比如可以看看光藕的If是否合适。将环路中各器件设计到合适的工作点是 保证电路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工作及长的工作寿命的前提。注意:补偿网络的参数不会影响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确定环路的静态工作点后,加入Lf、Cf及Vsti 进行AC扫描,得到整个系统补偿后的开环传递函数T。

   在上述仿真电路中,电感Lf很大,对直流信号相当于短路,所以不会影响整个环路的静态工作点,Lf对交流信号来说相当于开路,所以仿真出的T是开环传递 函数;Cf也很大,对激励源Vsti来说相当于短路,从而引入激励信号,Cf对直流信号相当于开路,Vsti的任何直流分量不会影响环路的静态工作点。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交越频率fc处的相位裕度φm=66°,且频率低于fc的最低相位裕度也有36°,所以系统是稳定的。下面是实测的开环Bode图。

3.2.3 带前馈的电压型隔离BUCK(LM5025)
输入48V,输出3.3V/40A,LM5025控制器,开关频率fs=280kHz,下图是实际电路参数,可以看出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很相似,表示所建的仿真模型准确度是可以信赖的!

LM5025-2


下面对此电路按上面的方法重新设计补偿网络。
首先,将补偿网络移出,画出从光藕输入到Vo的未补偿传递函数Tu。C8、C9、C6、R12不要,R6及Vr1是芯片内部参数,需保留。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Tu的直流增益很小,只有-0.44dB。原因是光藕的电阻R5接到了输出Vo,从而降低了Vo对Vc的增益。若将R5接到一 个固定电平VCC上,则整个增益增加了,Tu的直流增益增加到25.6dB!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偿网络设计。由于是电压型控制,所以采用PID补偿。由于本 电源的开关频率很高,达fs=280kHz,若没有光藕隔离限制,补偿后的交越频率可取fc=0.2*fs=56kHz,但由于光藕的带宽只有10kHz 左右,且光藕引入的相位滞后在5kHz 以后急剧增加,所以为了得到尽可能大的带宽,首先应对光藕进行适当补偿以拓展其带宽。此处在光藕的输出加入RC零点。设补偿后的交越频率为 fc=20kHz,Tu在fc处的增益dbGc=-8.67dB,希望在fc处得到60°的相位补偿,设置极点fp2=180kHz以抑制高频干 扰,R1=100k//56k=35.9k,计算得到补偿网络如下:

补偿后带宽20kHz,相位裕度30°。仿真得到的相位裕度往往小于预期的值,这是由于补偿网络的运放及未完全补偿的光藕造成的。
3.2.4 准谐振Flyback(UCC28600)
220Vac输入、28V/2.3A输出,光藕+TL431反馈。

UCC28600
先把补偿网络去掉,计算未补偿的Vc到Vo的传递函数Tu,由于光藕直接接到输出,所以Tu的直流增益很低。

下面是实测的环路BODE图,可见仿真结果与实测符合得很好。

将光藕的供电接15V稳压电源后,Tu的直流增益增加到36.7dB,接上原有反馈网络后,仿真值与实测值仍很相似。



...全文
871 回复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电源系列环路设计开关电源环路设计Flyback电源详细设计等资料98个合集 (核心)一次电源环路数字控制培训(20090803李剑).ppt (核心)中文翻译-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pdf (核心)反激变换器的设计连载-反馈环路控制分析与设计.pdf (核心)开关电源控制环路如何设计.doc (核心)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 麦格米特.pdf (核心)开关电源环路中的TL431.doc (核心)开关电源环路设计(详细).pdf (核心)开关电源环路设计过程.pdf (核心)控制环路学习.docx (核心)环路稳定性分析.pdf (核心)环路补偿参数设计.xmcd (核心)电源工程师环路设计必备基础.pdf (核心)精确计算开关电源-环路.docx (核心TL431)开关电源环路设计要点.pdf (核心重点)开关电源环路设计与计算.pdf BODE100-DC-DC-Stability-V2--电源环路分析--案例.pdf Buck变换器的环路设计(修改).doc BUCK环路设计.pdf Buck电路环路设计仿真验证.pdf Closed-loop-Flyback-converter.pdf CMG大师关于环路稳定的叙述.pdf DC环路的稳定性问题.pdf flyback-design(0628).ppt Flyback-loop-compensation.pdf flyback-small-signal.pdf Flyback电源详细设计.pdf 【资料】多路输出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反馈环路设计.doc 一种DC-DC全区间分段线性斜坡补偿电路设计.pdf 一种新型高精度斜坡补偿电路.pdf 一种用于Boost+DC-DC转换器的新型动态斜坡补偿电路.pdf 一种随占空比变化的分段线性斜坡补偿电路.pdf 中文翻译-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pdf 为何要与环路补偿纠缠不休.pdf 关于环路增益补偿理论.pdf 关电源中斜坡补偿电路的分析与设计[1].pdf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环路控制.pdf 反激开关电源中基于PC817A与TL431配合的环路动态补偿设计.pdf 反激式电源补偿网络设计探讨.pdf 基于BUCK电路电压模式的反馈环路设计实例.pdf 基于TL431的控制环路设计.xlsx 基于UC3842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的控制环路设计.pdf 多环路稳定性分析.doc 多路输出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反馈环路设计.pdf 多路输出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反馈环路设计.Stamped.pdf 如果你对环路补偿一知半解,看看这4大要点.pdf 安捷伦开关电源环路测试.pdf 实验调环路.docx 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指南-从模拟到数字控制.pdf 开关电源(Buck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及环路设计.pdf 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pdf 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pdf 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要点.pdf 开关电源控制环路设计,新手必看.pdf 开关电源环路-反馈设计--电源反馈设计速成.pdf 开关电源环路中的TL431.doc 开关电源环路增益测试.pdf 开关电源环路增益相位余量测量和稳定性分析.pdf 开关电源环路控制之传递函数.pdf 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pdf 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1.pdf 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2.pdf 开关电源环路设计(详细).pdf 开关电源环路设计与实例详解.pdf 开关电源环路设计与计算.pdf 开关电源的控制环截止频率和开关频率的关系.docx 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pdf 开关电源环路补偿.pdf 开关电源稳定性的设计与测试.pdf 控制环路学习.docx 斜坡补偿到的来龙去脉与实例.pdf 最详细的开关电源反馈回路设计.docx 深入环路分析的测试对比和解析.pdf 环路学习笔记20180529.docx 环路控制增益的基础.pdf 环路控制学习.pdf 环路控制学习总结-世纪电源网.pdf 环路控制学习总结.pdf 环路补偿很容易.pdf 用示波器做环路分析需要几步.pdf 电压环与电流环设计.pdf 电流型反激式开关电源环路补偿设计.pdf 电流型控制反激式开关电源补偿网络的优化设计.pdf 电流控制技术和斜坡补偿.pdf 电源反馈设计速成篇.pdf 电源环路稳定性评价方法.pdf 稳定的反馈环路开关电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doc 精确计算开关电源-环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docx 精确计算开关电源环路.pdf 设计开关电源时PCB对电流环路的考虑.pdf 资深工程师分享电源环路稳定性评价方法.pdf 跟大师一起学习环路补偿.pdf 造成开关电源环路不稳定的因素.pdf

3,405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专题开发/技术/项目 设计模式
社区管理员
  • 设计模式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