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智利康塞普西翁曾遭受一次7.8级地震袭击,导致 2.8万人死亡。地震后,1940年智利政府颁布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都市新建筑物都采取了抗震措施,还为此培养了优秀的工程师和地震学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震专家比尔汉姆认为,智利强震死亡人数较少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功于该国良好的建筑质量,罗杰.比尔汉姆表示:“智利的建筑质量标准是强制性的,该国过去发生了多次地震,他们知道未来也会发生地震。因此,这个国家未雨绸缪,做好了准备。现在,我们看到了成效。”
非政府组织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执行主管卡梅伦.辛克莱介绍说,他在智利的同事为当地许多低收入家庭建造了住房,尽管房子造价并不高,但却栋栋都符合防震标准。智利的建筑多数都装有阻尼减震控制系统,钢骨架可随震波摆动,这可以给人们宝贵的逃生时间和空间。
好的建筑能挽救生命——这在智利地震中得到验证。3月2日,地震后的第四天,智利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一幢倒塌的大楼内救出79名幸存者。救援人员称,由于该大楼的建筑有抗震设计,即使倒塌后也留有许多空间,因此使得很多人成功获救。
海地:倒塌的建筑物夺命30万
而海地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很多建筑没有钢筋,或者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这样的建筑在地震波的晃动下,极易倒塌,导致约30万人在地震中死亡。
哥伦比亚大学地震专家科林?斯塔克在CNN网站上撰文表示:“海地就是一个悲惨的例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落后的建筑标准是导致伤亡人数巨大的主要原因。”
协助灾区重建的非营利组织“为人类建筑”负责人卡梅伦?辛克莱尔表示,智利的不少建筑物只是受损,而在海地,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对比智利和海地的伤亡情况,专家指出﹕“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