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造就一程序员

zhangxuguang2007 2011-04-06 10:00:46
最近园子到处充斥着类似《告别程序员生涯,一点感慨,与诸君共勉http://topic.csdn.net/u/20110331/00/37ad95f8-f559-497f-b527-191eb701ef77.html?99610《开发工程师人生之路(强烈推荐,分析的透彻!)》http://topic.csdn.net/u/20110323/16/16ebe2ac-bca5-49da-a050-45cf522a0828.html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格调阴暗,无病呻吟,总是欲图从有限的,不愉快的个体经历得出规律性的,悲观的结论。最不可思议的是,即使这些缺乏基本文理逻辑的文章,往往能引来大批欢呼共鸣者,真不明白这些欢呼者到底是保有怎样的心理。但我可以确定,这样的心态无论于己还是我们热爱的软件事业都是有害的,因此我就想写个帖子为引子,期冀更多有经历的人聚在一起发表观点,不管是给后来者,还是已经在道上的程序员以希望,从中勾画出一条真实的,清晰的,富于激情的程序人生之路。

接下来我就先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从而作为一个开篇。其后希望大家积极发言,无论是从自己经历也好,还是从别处看到听到的,让我们的程序人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 10年造就一个程序员 --

程序员30岁现象早就证明是个伪命题,而另一个真实是:10年方能造就一个程序员。就拿基于.NET平台从事企业开发的程序员为例,下面的时间表清晰的展示了必要的技能提高过程:

3年基本技能(C#、Asp.net、HTML、JavaScript、CSS、SQL...)
2年设计模式(GOF设计模式、重构、敏捷开发...)
5年企业设计(软件工程、企业建模、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3 + 2 + 5 = 10,这就10年了,没有捷径可走,非时间无以锻铸一个真正的程序员。试问有多少人认真都走过这段路,然后再回头给自己一个总结。如果你做了,我确信你不会得出那些阴暗的结论。

-- 我们其实可以一直写代码 --

软件工程师有两条发展路线: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更通俗的说法是“个人贡献者”和“管理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这些人并不从事管理工作,不当官,但这些人在公司中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有时候他们的收入甚至会超却企业高管。而且即使在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的,以金钱为导向的国家,优秀的技术工作者依然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

一些程序员受“官本位”思想之毒极深,也并不知道追求什么才能使自己幸福。一个可以感受到的事实是:如果把生活的幸福建立在攀比的基础之上,幸福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无论何时总会有人比你强。

我的意见是:追随自己的心灵,走自己的幸福路。

-- 幸福的真谛不一定是钱 --

把一个人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定位在是否有钱,是否有车有房,是否自己开了公司。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未免过于狭隘。一个的成功标准有很多衡量的方式,而生活幸福与否更不是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所能衡量的了。这个世界上众生芸芸,所谓的成功人士又有多少呢?难道剩下的都是不成功、不幸福的吗?

人的一辈子该怎么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人的追求也应多元化。过于放大金钱在人心中的地位只会使得社会更加浮躁!借爱因斯坦的话与大家共勉:“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感受。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

-- 听一个从事开发17年的程序员如是说 --

写这些文章的人应该对计算机了解的很肤浅,技术变化的只是外表,核心的东西没啥变化,任何行业,任何人都需要有积累。

说说我吧,我从事IT软件开发已经17年了,前13年在中国的一家大型软件企业做开发,后4年移民到了加拿大,一直在北美第一流的IT公司里做,从来没摘过葡萄,也没住过地下室,目前住的是3000英尺的大房子,越做这行,越觉得积累的重要,软件行业的东西很多,要花很多时间去掌握。这一行,我做到75岁是没问题的。

当前国内的形式也在变化,做个几年的人如何能胜任高端的工作? 在北美,没有20年的经验,根本不能胜任ARCHITEC这样的职位.最近回了一次国,认识的几个老板朋友都找不到一个在技术上能把关的人。所以大家应该好好做,积累真的很重要。
...全文
245 17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17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cys1016116747 2011-04-1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写的很犀利么!
Jeff Xiong 2011-04-0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很强的文章
wllllll 2011-04-0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我感觉楼主是领导,再骗我们进入一个歧途
种草德鲁伊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唉。
relup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Quote=引用 3 楼 superdullwolf 的回复:]
路还长着呢,30岁的人还没资格和我谈老。
[/Quote]

哪敢,哪敢,一直努力追赶
chuanzhang5687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不要抢 我的沙发 sf
弦弦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兰州想表达什么,我没看明白、
  • 打赏
  • 举报
回复
[Quote=引用 3 楼 superdullwolf 的回复:]
路还长着呢,30岁的人还没资格和我谈老。
[/Quote]
大神出现,膜拜

zhangxuguang2007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Quote=引用 10 楼 lieehao 的回复:]

刚毕业 支持下
[/Quote]
我也支持下
lieehao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刚毕业 支持下
zhangxuguang2007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参与的人还是不多!
small_snowflower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喜欢下面四句话:
追随自己的心灵,走自己的幸福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
人的追求也应多元化;
积累很重要.
一二0807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积累很重要,这话赞同
shiyuyao1987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诶。。。
q107770540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曾以为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曾以为30岁距我相当遥远 转眼却已近在眼前。。
threenewbee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3年基本技能(C#、Asp.net、HTML、JavaScript、CSS、SQL...)
2年设计模式(GOF设计模式、重构、敏捷开发...)
5年企业设计(软件工程、企业建模、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这些都是浮云。

一个好的程序员应该是一个好的软件用户,一个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家,一个通晓数学和美学的人。
超级大笨狼 2011-04-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路还长着呢,30岁的人还没资格和我谈老。
领域热词:生态系统、数据、信息运营商、云计算 2011年最热的关键词恐怕非平台莫属。原因很简单,一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平台息息相关。 在芯片层,ARM架构已经占据移动设备的大部分份额,对曾经无可争议的霸主Intel造成极大压力。其中Nvidia的成功转型尤为典型,它借助基于ARM的Tegra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2011年11月发布4核移动芯片,巩固了自己与高通、TI、三星等一道作为一线ARM厂商的地位。而Tilera等众核芯片、GPGPU等异构计算架构在云计算环境下也具有很大潜力。 在操作系统层,Windows 8和Mac OS X Lion两个新版本的用户界面已经不约而同地受到移动设备的强烈影响。 而iOS和Android两大移动平台迅速崛起,不仅大幅抢占了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MeeGo、webOS、Symbian、BlackBerry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不动声色地将PC降低为普通设备,更使Google和Apple两大平台公司如虎添翼,HTC、三星、华为、中兴一干新锐野蛮成长,同时却让微软、Intel、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黑莓等巨头都纷纷进入多事之秋,换帅的换帅,收购的收购,裁员的裁员。 什么是平台? 我们最熟悉的是技术平台(或称开发平台、计算平台),指软件应用能够在其上运行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硬件体系结构、操作系统、API、运行库、编程框架等都是常见的平台。随着Web的普及,浏览器及其插件如Flash和Silverlight也都成为平台。企业软件开发中,又有WebSphere、JBoss等中间件和各种面向领域的业务平台,也都是平台。 Web 2.0、云计算发展起来后,为了共享数据,提供更无缝的体验和增值,很多互联网网站和服务开始提供开放API,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在其上开发软件应用,访问平台的数据或其他功能。这就是我们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子的开放平台。 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平台。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平台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 2011年2月,诺基亚新任CEO Stephen Elop一份语气非常罕见的内部备忘录曝光。 Engadget评论这是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和有趣的CEO备忘录之一。其中他向芬兰的同事们宣布,已经决定与微软战略结盟,并同时将Symbian、MeeGo和Qt三大拥趸颇众的平台打成遗留系统。还记得他是怎么说的吗? “设备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并非通过设备抢占市场份额,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决定建立、促成或加入一个生态系统…… “诺基亚,我们的平台着火了。” 虽然外界对Elop一直争议不断,而且将近一年之后的今天,他还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他却说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平台就是生态系统。他还这样明确地给出了生态系统的定义:“不仅包括设备的软硬件,还包括开发人员、应用、电子商务、广告、搜索、社交应用、地理位置服务、统一通信及其他许多内容。” Elop很可能是看到了未来竞争的残酷性和诺基亚的战斗力不足,才最终选择了结盟,加入一个现成的生态系统。 平台之战 全球范围内,有实力成为全局性平台级生态系统的公司,其实并不多。2011年5月Google董事长Eric Schmidt在AllThingsD D9会议上提出了“四驾马车论”,称未来十年驱动创新的主要力量将是Google、Apple、Amazon和Facebook四家公司,它们将史无前例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除了这四大之外,他还提到PayPal和Twitter作为候补,却明确将微软排除在外。 这种说法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得到了广泛认可。2011年11月《Wired》的采访中,Amazon CEO Jeff Bezos基本同意这一说法,只是认为微软应该在列。他随后还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个公司不应该沉迷于暂时的辉煌(shiny),因为不可持续。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服务对客户有价值。一些公司还没有经历困难时期,没有得到真正的考验。”乍看shiny一词还以为他在说Apple,但最后一句又似乎是在说Facebook和Google。 《Fast Company》杂志2011年11月刊登了“The Great Tech War Of 2012”长文,讲述的也正是这四家之间的大战。 四驾马车的确是全球性平台级生态系统的最有力竞争者。它们都是消费互联网公司的代表,可以作为Marc Andreessen所说的互联网正在吞噬世界的绝佳注脚。虽然各家目前的主营业务并不特别重合,但是大势所趋,竞争所迫,这些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都会不断扩充业务,延揽盟军,成为全能战士,变得越来越像。2011年,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Amazon发布Kindle Fire直接成为iPad的劲敌,Google除了在社会化产品上与Facebook针锋相对之外,又收购摩托罗拉,加强与Apple的对抗能力。图书、杂志、音乐和影视、游戏、软件等内容的销售分成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家都已经加入战团,虎视眈眈。在统一通信方面,则除了Amazon之外,其他三家都已经重兵布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不会设定自己的经营边界,而且对远景的看法有诸多相似:都相信自己能够大大改善而非仅仅取代现有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2012年,平台之战已经一触即发。 我在2011年4月撰写的“云计算: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才刚刚开始”一文中写到: “云计算将极大地改变原有的信息产业格局。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互联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中的大型平台性厂商将最早受到影响,它们之间将发生剧烈的竞争和整合。…… “由于互联网天然具有无边界服务的特性,这种竞争是全球性的,如果没有主权、国家体制等限制,理论上全世界只需要几家大型的云计算运营商和几家大型的设备提供商。这意味着,现有的几十家市值数百亿以上美元的技术公司,最后只会剩下几家。”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云计算运营商,也可以称之为信息运营商或计算运营商。与同义词平台或者生态系统不同的地方是,这个说法主要针对最终用户而言。 顾名思义,所谓信息运营商,就是为付费的订阅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它们与用户的关系与今天的电信运营商提供电信服务类似,而不同的是,它们经营的是全面整合的信息获取、推荐和处理等服务。简单说,下一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屏幕、任何设备,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相应处理,系统是非常智能化的,可以做各种推荐(广告变成了有用的信息),就像现实生活中对你知根知底的小秘一样。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统一的ID登录系统和足够多具有黏性的用户。用户只需要登录,系统就可以根据以往用户的行为历史,进行智能推荐(现实生活的商品、媒体内容……),从而实现无缝的用户体验。正如华为高级副总徐直军所说的:“计算、技术本身将最终被淡化、忽略掉,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和体验的过程。” 平台之争中开发者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你能在收入上、用户获取和保留上、技术支持上、网络效应推广上真正地帮助开发者,建立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也就成功了一半。 最终,平台/生态系统/信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是数据的竞争。“数据是云计算时代的石油”,谁能拥有更多数据并能做各种深入分析、善于运用,支持平台本身发展的决策,谁就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分析 在我看来,Google、Apple、Amazon和Facebook四家中,都有各自的软肋,这场大战的输赢还很难预料。 Google的主营业务——搜索是四家中唯一一种无需用户登录就能使用的服务,对用户的长期黏性最弱。从这个角度来看,Gmail是Google的战略性资产,也难怪Google推Wave、Buzz和Google+都需要从这里入手。但Gmail的用户数大约是2.6亿,还不如3.5亿的Hotmail和3.1亿的Yahoo Mail,而且邮箱用户与其他三家的ID往往绑着信用卡或者支付手段相比,转换性也差得多。这正是Google+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原因。当然Android、YouTube和Chrome都是有数以亿计用户的终端,可以打的牌还很多。但Google现在内部的研发文化味道已经不对,反而是最大隐患。 Apple的问题在两方面,一是它本身还不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云端的技术储备不够,这一点从乔布斯演讲时有些外行地宣扬自己的数据中心里设备都很贵可见一斑。二是主要收入来自硬件销售,内容销售占比太低,不符合长期趋势。在信息运营商的背景下,硬件是倾向于补贴和免费的,这和今天电信运营商会补贴终端类似。Kindle Fire就是很好的例子。Amazon每卖一部要倒贴20美元,但他们肯定有把握从媒体内容的销售中回收。一旦其他运营商将硬件免费赠送,而Apple又无对应之策(他们应该有),将有可能面临毁灭性打击。 Facebook目前最弱小,但路线最清晰,只要保持最大人群和目前的用户黏性,向各处发展似乎都不会太难。唯一但是致命的例外是它对移动终端毫无控制,丧失了重要的天王山。毕竟,你在iOS设备上是没法继续作为平台与应用分成的。Zynga一家独大也是隐患。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保证用户体验,难度也不小。 至于Amazon,最大的挑战是填补或者加强目前缺乏的各种必需服务(统一通信、社交、地图、开发者社区),并从纯粹的电子商务网站(大部分用户过来基本上满脑子想的是买东西)扩展为更通用的平台。以Bezos的长线思维,Amazon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而微软呢,其实手里有大量的好牌——Windows用户数以十亿计,Live Messenger、Hotmail、Skype、各版本IE也都有几亿的用户。他们所缺的,是全面系统的战略和Google+那样的中枢应用,将零散在各处的用户和体验统一起来。Windows 8看来有这个趋势,但新版本能渗透到什么程度,要看产品的执行。 技术的影响 HTML5对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局势影响巨大。如果HTML5成为主流,Apple将丧失对生态系统的大部分控制,App Store的辉煌也将成为历史。但移动互联网恐怕不容易出现PC互联网上IE一统天下之后,再在这一平台上出现Yahoo、Google、Facebook等众多新贵的景象。因为那时候用户已经被瓜分殆尽了。 Siri为代表的自然用户界面+开放平台也是一种具有潜在爆炸力的技术。正如Robert Scoble在近两年前Siri被Apple收购时撰文所指出的,Siri代表了继1990年代“通过域名找页面”、2000年代“通过页面交互聚人”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交互模式:“消除网页,将API与人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果能在技术上比较好地实现推荐引擎和前端自然语言理解,Siri真的可以成为数字秘书的具体化,从而将Web变成遗留技术。 2012年,敬请观赏平台之战。

7,774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NET技术 非技术区
社区管理员
  • 非技术区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