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地线布线问题

maverics 2012-03-11 11:23:43
控制电路,速度不高,但器件比较多,布线时遇到了问题,信号线和电源布线完毕之后,PCB Top Layer和Bottom Layer铺地,所有网络为地的焊盘、过孔等都自动与地层相连,我的问题是不同元件的地没有通过导线相连,只是通过大范围布的地层相连,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电源片子额定输出电流800mA,元件主要是单片机、八路OC门、光耦,我觉得单个元件耗电都不会太大,但是这种没有导线,只有地层提供电源地导电回路的设计是否可行,期待各位大牛的指点,谢谢!
...全文
2217 55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55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Jacky_VS 2013-02-0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高频或小信号电路的电源和地的布线很重要呢!
liaohuanjun 2013-02-0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在PCB行业中,1OZ意思是重量1OZ的铜均匀平铺在1平方英尺(FT2)的面积上所达到的厚度。它是用单位面积的重量来表示铜箔的平均厚度。用公式来表示即,1OZ=28.35g/ FT2。   具体来说,它和长度也可以说厚度的换算方法如下: 首先,我们知道铜的密度常数和相关单位换算公式如下: 铜的密度ρ=8.9g/cm31厘米(cm)=10毫米(mm); 1毫米(mm)=1000微米(um)1mil≈25.4um1 FT2≈929.0304 cm21mil≈25.4um 根据质量的计算公式m=ρ×V(体积)=ρ×S(面积)×t(厚度), 知道铜箔的重量除以铜的密度和面积即为铜箔厚度! 从前文又知,1OZ=t×929.0304cm2×8.9g/ cm3=28.35g/ cm2 所以,t=28.35÷929.0304÷8.9cm≈0.0034287cm=34.287um≈34.287÷25.4mil≈1.35mil由此可知, 1OZ铜箔的厚度约为35um或者1.35mil。 1毫米(mm)=39.37密耳(mil);1密耳(mil)=0.0254毫米(mm) 常温下,PCB上1mm宽的铜箔导线(1OZ铜厚)可以承载(1)A电流。 常規:板厂如果不是特殊说明了,都是使用的半盎司铜的基板,沉铜过程中再上半盎司也就是说,要承载1安培的电流,至少需要1mm(40mil)宽的导线。 电源内层目前行业内部都是半盎司的铜厚,也就是2mm宽的铜箔导线(1OZ铜厚)可以承载(1)A电流 top 和 bottom 层到地的导电孔,铜孔的铜壁通常是比较厚的,通常我们的设计规则只要内孔与表层走线的一半就能满足设计。 还要避免设计中的过孔将内部电源地层,分割的太凌乱。
yangbaoshun1988 2013-01-3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引用 43 楼 duzhaixie 的回复:
引用 3 楼 fuxilu 的回复: 电路板中地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电平基准,地线面积越大,这个基准就越稳定,所以一般绘制PCB板的时候地线并不是用导线来布,而是用铺地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增加地的面积,是这个基准更稳定。所以你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铺地后,有时会因为期间布局布线不够合理的影响,个别地方会出现一根很小的导线连接后面很多器件的地。这个时候要把该部分尽量加粗。 ……
他这里说的 我估计是铺地后有些器件的GND并没有成功的与GND连接在一起 那么这细线就是GND的丝线了 再用导线与地平面连接在一起就好了 不知说的对不对~
wjcapple 2013-01-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来学习一下的
sunsun8888 2013-01-2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gnd用pour copper.
chezzy 2013-01-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学习下!电子圈
acolorwolf 2013-01-2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回复有分的吗?
Alpha00 2013-01-1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引用 44 楼 francesc4 的回复:
同样不太明白布线问题,来学习一下
一般我的习惯是“上进下出、左进右出 ”
Alpha00 2013-01-1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引用 23 楼 bigbat 的回复:
这样做不可以!如果线较密可能出现“孤岛”。两个或多个“孤岛”用细的地线连接,你说呢! 采用0欧电阻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么--不可以!
出现“孤岛”问题,我平时的处理是加带孔的焊盘,这样应该没问题吧,当然前提是上、下两层地。(不过也碰到过top面有孤岛,正对的bottom面 那片都没地的 )
EE_engineer 2013-01-1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有隔离,地应分割,再根据工作频率采用单点或多点接地
zjm499767 2013-01-0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都是数字电路,咋怎都没事,有钱就上4层板,单独电源,地层。
enakorin 2013-01-0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同样不太明白布线问题,来学习一下
duzhaixie 2013-01-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引用 3 楼 fuxilu 的回复:
电路板中地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电平基准,地线面积越大,这个基准就越稳定,所以一般绘制PCB板的时候地线并不是用导线来布,而是用铺地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增加地的面积,是这个基准更稳定。所以你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铺地后,有时会因为期间布局布线不够合理的影响,个别地方会出现一根很小的导线连接后面很多器件的地。这个时候要把该部分尽量加粗。 还有,你说到你用到了光电耦合……
顶3楼,同样有个问题“个别地方会出现一根很小的导线连接后面很多器件的地”是指哪种情况?
zhongweicontrol 2012-11-13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电流不是很大,呵呵
tanbilin123 2012-11-0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可行,这相当地铺铜
leochan2002 2012-10-2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用地层最好
bitsega 2012-10-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可以,非常好
健忘的过去 2012-10-1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大面积铺地,也就是覆铜吧。
800mA的电流,完全可以,我的2A的也都类似这样的设计
he_3547 2012-10-1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电路板上与数字电路接地点分隔,数字和模拟部分分开放置。
在多层板设计中,接地面积越大越好,以减低电压和把模拟信号掩蔽起来
把敏感度低的模拟信号与高速时钟和驱动电路分隔开来。
高频电路的线迹必须经过特别布置,甚至加上屏蔽以符合电磁干扰及射频干扰的管制要求。
初级电源供应电路的引入端须有足够的分隔。
如果电源的输出负极接地,输出负极独立,与保护地一点接地,一般不通过外壳传输电流。
回路走线避免来回缠绕
qinhuan7 2012-10-1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大虾们说得对啊
加载更多回复(29)

6,163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硬件/嵌入开发 硬件设计
社区管理员
  • 硬件设计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