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PK,华为消失了?--阿里分析【转】

云端游侠 2014-03-12 11:05:36
阿里与腾讯对比

分析阿里一定要把腾讯先拿出来对比,因为这两家互相咬的很厉害,但我一直觉得这是两家截然不同的公司。不同点在于这两家公司产品(服务)对用户的核心吸引力:

阿里对用户的核心吸引力是:金钱
腾讯对用户的核心吸引力是:感情

企业用户聚集到阿里巴巴是为了赚钱,卖家聚集到淘宝也是为了赚钱,买家之所以到淘宝买东西为了省钱(省力),加入余额宝还是为了赚钱,阿里大平台所有用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钱聚人聚,钱散人散。特别是买家和卖家,虽然淘宝发明了著名的淘宝体“亲”,并被淘宝卖家几乎全覆盖使用,但这个“亲”的红火恰恰证明了阿里集团最欠缺的东西---“情”。
大家都清楚卖家哪怕真是个PP的姑娘,跟你(自以为很帅的小伙)喊“亲”,只是为了让你多买她东西并给个好评而已,这跟去DG,技师娇滴滴向你的喊“哥哥”没什么两样。
阿里最缺的“情”字,恰恰被腾讯拥有了,这是最好玩的地方。
腾讯发家的产品就是QQ了,QQ为什么存在,急速发展且这么红火?就是因为,腾讯QQ让国人压抑了几千年的男男女女之间情感得到了大爆发(用难听点的词,宣泄也可以)。中国“网友”这个词,虽然不是腾讯创造的,但绝对是腾讯把“网友”间感情培养起来的,QQ当然也增进了原有社会关系的亲情网络的关系,但我觉得这点贡献是次要贡献。腾讯的所有衍生品成功发展的基础基本都是基于“情”字,比如“微信”"腾讯微博",包括“微信红包”。MSN失败的一个关键也是没有情趣,落寞到仅是个像espace这种工作聊天工具而已,到现在已经基本消亡了。

说到这里穿插个故事,我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几年前与一位爱泡妞的家伙电话聊天时,他说的泡妞心得:“有钱的时候谈价钱,没钱的时候谈感情!”以此作为下面讨论阿里腾讯盈利模式与业务发展的差异。
马化腾最生气的事情是什么?
我觉得他最生气的事情是,杜蕾斯xx%的销售额都是腾讯帮忙实现的,居然杜蕾斯不给腾讯一分钱回报。
马云这两天最生气的事情是什么?
我觉得马云这两天最生气的事情是,快的打车补贴一取消,很多司机和乘客立马就不用了,一点眷恋都没有。

马化腾的理想是什么?
马化腾最近的理想应该是,东莞消失的GDP都快速转化成腾讯的收入。当然,操作手法不能是像东莞那么违法,而是要合“情”、合“理”、合“法”。咱们在这里意淫一下哈。马总的思路是这样的:寂寞哥拿出手机,刷刷一摇,摇出一屏幕的俊男美女照片(已经利用腾讯大数据技术按照寂寞哥口味提前筛选过的),选了位“美女”,显示出美女的各种偏好,位置,打声招呼,一起去吃饭。美女(看了寂寞哥的资料)欣然答应,出了门,寂寞哥安排的出租车已经等在美女公司门口了(当然谁安排车谁付钱了)。直接赶往餐厅,两人在路上时餐厅就可以按照两个人的口味备餐了,比如餐后如果要去看电影就来点快餐,如果去运动,那就来点高能量的。花店的花基本上比寂寞哥到的还早,迎接美女使用。餐后一起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吃夜宵,吃完夜宵再去酒吧,然后喝酒聊天到天亮,再安排车送美女和自己各自回家休息。整个车费、餐费、电影票等费用通通用微信支付。钱这东西太脏了,怎么能让美女碰呢,腾讯全帮解决了,而且给寂寞哥打折,即高端大气上档次(有面子),又能省钱打折。最后腾讯向商家收取服务费,大赚一笔。

马云的理想是什么?
马云赚足了中小微企业营销平台的钱,赚足了淘宝卖家营销平台的钱,连中小微企业(含淘宝卖家)的物流的钱都雁过拔毛了,真的到了天花板了,不能像白云大妈那样,可劲的只拔一只羊的毛。要突破这个天花板,马云要赚大企业的钱,要赚个人消费者的钱。个人消费者铁公鸡居多,那就想方设法继续借个人消费者先赚线下企业的钱。线下企业是指那些本无需在线售卖的企业,比如我们通常说的餐馆、商场、电影院、医院、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出租车等。其实鸡毛还是出鸡身上(用羊比作企业了,个人消费者只能用鸡了以和铁公鸡对应,或者跟屌丝对应,有点不雅,将就看吧。),最后还是要把消费者的钱通过企业或商家赚到阿里手里。
(马云的理想与现实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因为任务是分析阿里而不是腾讯。)
但理想和现实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马云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也不是万事成功的(马化腾也是一样)。
马云(阿里)要突破大企业,和突破线下商家(企业)是看似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我们得分开分析。

阿里和腾讯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过得挺好。但非要缠打搅合在一起很多年,特别是最近的争夺似乎更激烈。冲突的本因,是二马(马云、马化腾)在考虑新业务空间时,特别是线下商家拔毛模式时,想到一起去了,通过抢占线下支付,来获取利润。一个消费者到一个商户消费,只能用一种支付方式,不太可能50%用微信支付,50%用支付宝。这跟商家向黑社会交保护费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商家给2个黑社会都要交保护费,黑社会的权威何在?黑社会的用户保护体验也不好啊。
我对线下拓展策略的研究有点把握不住,自己太老土了,这种很新潮的事情我都没有体验。但觉得最终两家的线下竞争结果,要从消费者细分上分出端觅。“寂寞哥+美女”这种以“情感”活动为中心的消费人群,应该倾向于使用腾讯微信支付。工资卡已经上交老婆的家庭线下消费人群可能用阿里支付宝移动支付会更多些。光棍独自消费人群,要视“全光”和“伪光”来划分归属倾向。
阿里和腾讯在线下商户市场的PK,消失的暂时不是华为,首当其冲的是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
阿里和腾讯的线下市场PK,直接引燃了阿里向腾讯全面进攻的欲望,阿里除了以前的阿里旺旺,现在做了来往,还要做曾信誓旦旦不做的游戏市场,腾讯反击也不甘示弱,入股京东,进一步切入B2C业务。只能说,为了地上一块肉,两家先在空中动手了,都觉得在空中把对方打败了,肉自然是自己的了,或者至少空中厮杀,能给地面部队更多喘息的机会来抢到更多的肉吧。
笔者个人观点,这两家这么做更多是钱多烧的,腾讯不如花大气力把“情感游戏”做的更极致些,让我国情感行业GDP超日赶美,这个市场非常庞大,现在的全国严打,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无人和其竞争。我如果是马化腾(抱歉,笔者又做白如梦了),会收购“世纪佳缘”、“相亲网”这类的网站,多吸收点正能量。
阿里的特有商业模式感觉比较简单有效,那就是:“忽悠”。。。“接着忽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比,实际上 马云 和 舞台上的赵本山 长相是非常像的。阿里整个集团的操作手法也是如此。从互联网公司 领袖 与相关人员 人物 曝光率上,阿里人的曝光率 要远高于腾讯,百度。这并阿里人都爱忽悠,而是阿里集团上下都非常需要大忽悠。

阿里巴巴网站创立时实际上只是一个网站,内容贫乏的要命,即不会有人卖也不会有人买。它必须要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吸引买家注意,并将其像Google一样当成外贸产品搜索平台。要想聚集人气,即中小企业觉得到阿里巴巴平台才能获得业务机会赚到钱,除了平台初期免费,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在马云的带领下在一切能吹牛皮的场所(论坛、演讲)、电话、邮件、电视采访等等去吹嘘他们平台上xxx小厂商,上了阿里巴巴网站后,怎么怎么的业务增长,怎么怎么的赚钱,这跟搞传销的思路很像,先洗脑,把你拉上贼船,当所有人都上了贼船了,那就不叫贼船了,叫“平台了”,到时你会发现,你想下去吗?下去是死路一条,船已在海上(买家只到这个船上买东西),你在船上继续干吗?还是死路一条,中国制造就是同质化。怎么办,由以前在岸上血拼,改成在船上血拼,血拼中被砍下的血肉被转化成阿里巴巴这条船继续远航和扩容的能量和资源。前些年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根本不是阿里巴巴的贡献,而是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然的结果。这时,你还记得本段落开始的话么,阿里所说的到阿里平台之后,企业业务能够大繁荣大发展,基本是扯蛋的、忽悠的。阿里巴巴不仅不是出口制造业繁荣的促进者,反而成为中国出口制造业被大幅压低利润的幕后推手(因为这个平台直接产品对比,比价,更容易压低价格)。
淘宝发展的路数和阿里非常的像,只是把目标用户锁定在了小卖家,对其忽悠的内容是“创业”。马云在各个场合发声的特点就是创业,淘宝解决就业问题等等。最典型的代表是参加类似“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如果不是牛奶危机,“赢在中国”无疑是阿里的最佳宣传平台。阿里从不会公开,多少人在淘宝创业失败了,多少比例的店家在淘宝仅仅艰难维持。相信在淘宝盈利的店家数量不足全部店家的20%。
淘宝成功的第二要素是把别人不敢免费的东西免费了,这跟周鸿祎的360安全软件免费是一个路数,属于互联网免费模式的一个进阶,这对阿里很重要,甚至现在阿里的菜鸟物流也在使用,但这种免费模式由于不是阿里特有的模式。针对免费模式后面还会讨论。免费只是上船的铺垫,这和吸毒一样,毒贩子为了发展瘾君子,先要免费提供毒品享用,上瘾后就可以随意支配了。淘宝收羊毛,引发的淘宝围城,甚至惊动了商务部发话,这个打打杀杀的过程大家看的应该很清楚了。

阿里云的业务拓展模式,也和其他阿里系如出一辙,忽悠主题还是“创业”,但目标群体由实体店家转换成了“虚拟店家”----软件开发者了。“软件开发者”这种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户)是阿里“中小微企业”覆盖的一个延伸,由线上实体世界到线上虚拟世界。阿里云忽悠主体这次变成了“王坚”和他的阿里云团队。现在阿里云团队领导已经更换,已不是王坚,但忽悠的路数还是一脉相承。
个人感觉阿里“忽悠”模式和阿里的“武侠”文化很有几分相通相融之处。所谓的武侠,不过是在社会上无所事事,天天瞎混的小混混,混的稍微大点混成黑社会,混的再大点大下了江山,那就是英雄。“武侠”更多的是指“小混混”,居然能被金庸、古龙等文人包装成:绚丽多彩、充满浪漫气息和意淫主义的人人喜爱的“江湖故事”的确是需要一番功夫的,也是阿里所推崇的:把“失业青年”包装成“创业英雄”,即“大侠”。而且不仅对外忽悠而且对内也忽悠。

“忽悠”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经过锤炼,这甚至成了阿里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忽悠”商业模式是一个反向的长尾曲线,即将长尾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的突破和爆发。

阿里对大中型企业目标客户战略诉求分析
阿里对大中型企业发力,也在尝试这个“忽悠”套路,忽悠点是“去IOE”。目标是大中型企业还有政府的CXO。阿里的“去IOE”几乎引发了中国全行业大中型企业IT基础架构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应该说在中国企业IT基础架构发展史上几乎形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例如:用阿里交易量去对比银行、深交所、证交所,这种核心金融机构,对大企业CXO们冲击很大。说到此,我们顺便开始讨论一下阿里的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和策略。
阿里与大中型企业最容易建立的业务关系的是“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而非IT基础设施平台。我先预下这个结论,读者应该没有太大争议吧?!
实际上在淘宝网上特别是天猫上,大中型消费品制造企业已经开店经营了。目前在淘宝开店还仅仅是大中型企业IT交易平台的一小部分,这种大中型企业与阿里的关系发展关键要看淘宝网产生交易量占该企业的销售比重。当前天猫的收费模式,以及京东等同类B2C渠道厂商的激烈竞争,把这些大中型制造企业与阿里的IT业务系统的关系拉的更远了,至少延缓了大中型企业和阿里关系的进展。这好比,挺好的一对夫妻,恩恩爱爱好多年,突然冒出好几个小三,而且公开挑战夫妻关系,即使这对夫妻没有因此离婚,至少也要同床异梦了。

大中型企业不太可能把IT基础平台迁移到阿里云上,去和阿里竞争对手京东、一号店、Amazon之类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企业愿意,阿里估计也不愿意。
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发展的深入,包括大中型企业类型的增加,往往是大中型企业利用淘宝平台(庞大消费人群)进行电子商务营销,比如:小米手机的双十一大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基金公司的基金销售。在电子商务营销的基础上,由于淘宝数量级大,而且阿里完善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体系,对大中型企业基于阿里大数据平台针对自己产品进行消费者用户体验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是非常有益的。这也会让部分企业将大数据分析服务放在阿里平台上,来弥补自身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不足。
余额宝这种金融销售平台对基金公司的吸引力要大于淘宝对消费品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因为淘宝庞大的消费人群足够基金公司吃个够了。所以基金公司将IT业务系统迁移到阿里云上,相对顾虑比较少,双方合作也会比较愉快。
其实阿里从业务入手,从电子商务及其衍生品角度和大中型企业展开合作,即是阿里的核心能力,也愿意被大中型企业所接受。如果合作够深,大中型企业托管电子商务及衍生业务(如大数据)的IT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水到渠成的。
但阿里与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合作只能作为一块敲门砖,打开IT基础设施托管合作的大门,但并不意味的所有IT基础设施都将能够被阿里托管。阿里有这个心,也不一定有这个力,特别是涉及到阿里基础平台的定制开发时,挑战会非常大。阿里目前是大一统的IT基础平台,不存在不同客户不同版本的问题,也没有版本的概念。阿里必须首先照顾好其核心电子商务平台(阿里说的飞天),在保障好这个平台基础上才能考虑定制和补充。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阿里会不会像其他阿里业务发展那样面向大中型企业推出免费公有云服务?
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原因之一是大中型企业对IT系统稳定和安全是第一看重的,成本是次要的问题;原因之二,除非阿里集团把阿里云IT基础设施托管平台作为其核心战略来进行战略投资,否则很难免费。目前看阿里云IT基础设施服务不太像阿里的核心战略,这与电子商务离的有点远,这个业务跟淘宝旺旺之类的业务有点类似,不太可能被大幅投入。反而在“电子商务”合作方面,阿里的商务策略可能会更灵活。
其实只有华为关注IT基础设施,阿里更加关注的是企业业务,他们希望绑定企业的业务,而不是托管企业的业务,从而像黑社会一样收取保护费。IT基础设施只是阿里棋局中的一个棋子。
银行业不太可能托管IT平台到阿里平台上,因为双方是竞争关系,阿里金融已经成为阿里的一项战略核心了。但双方还有很多业务上的合作,毕竟资金要跨平台流动,也不排除银行的基金也托管到阿里平台上。具体还要从双方是否有利益交集分析。本人了解不够深入,只能点到为止了。
政府实际上向云托管本身动力就不足,托管到阿里云的动力也不足,但阿里把商业模式交换成,用托管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等上层合作模式,政府部分业务托管到阿里云上至少是有可能的。阿里目前托管政府及央企的致命伤是其外企身份。大股东还是来自与我国政治关系紧张的日本,一个安全顾虑基本上足以阻断政府与阿里托管合作的可能。
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的IT部门,特别是那些工作清闲的IT中低层人士,会极力反对面向阿里的托管,因为这样会丢掉自己的铁饭碗。这也会形成一股较大阻力。
综上分析,阿里与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会逐步深入,但阿里云切入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市场的节奏会很慢,个人预计2-3年内可能不会大范围的占用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市场,对华为云产品线是安全的。
但是面向中小微企业,阿里是否会推出免费策略,这取决于马云是否要下大决心开发这片处女地了。个人觉得可能性也不太大。因为万网在被收购前已经在中小微企业IT托管上形成了良性的资金循环,如果阿里云免费,那么所有万网客户都几乎要免费,相当于收购个大负担,否则人家会终止合同。而且免费后再收费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对阿里可能得不偿失。阿里会大幅降低收费标准,把阿里云控制在一个较优的竞争位置。
阿里把这么多企业拉到自己平台上,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收集这些企业的数据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再反过头来赚这些企业的钱,比如金融信贷服务。但能挖到多少数据价值,通过类似金融信贷服务的收益,能否弥补免费IT平台的补贴投入,这需要阿里精打细算的。因为淘宝商家被绑定后,基本离不开淘宝平台,因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的依赖,只能继续受阿里任意摆布蹂躏。但IT托管不同,特别是IT基础设施托管,是可以迁移走的(即使有技术壁垒,但不是关键)。所以阿里不得不考虑好如何绑定这些企业用户后才能推出免费策略,而绑定用户无疑是要在业务上深度绑定,比如这些企业的客户群,这个云平台上企业客户群和淘宝平台上企业客户群是有很大差异的。阿里必须保证端到端产业链打通才有可能保证其免费策略得到回报。这也是阿里所面临的挑战。而且现在马云着急着和腾讯PK线下商户这块蛋糕,估计也没太多精力和资金四处出击,攻打企业云服务市场。
只要阿里不免费,对运营商公有云业务的冲击就不太致命。但阿里面向企业业务的战略诉求,和运营商由地下刚爬出地面还在IaaS层犹豫不决的样子做对比,以及运营商官僚主义的央企作风,欺压消费者的本性(阿里也欺压,但阿里是先给用户打好麻药然后欺压,运营商是直接动刀子,还不管深浅),本人是极其不看好运营商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市场能有什么作为的。 但可能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公有云托管(IT托管上)可能有所建树,还是大客户直销+批发的模式。如果说阿里对运营商的伤害等同对华为伤害的话,我们在评估国内公有云市场空间的时候,建议至少砍掉中小企业市场这部分,我们拿不到。
在与华为企业云服务方面的竞争,个人觉得阿里和华为更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孰优孰劣就不提了。

综上,我觉得阿里云至少2-3年内对华为云计算产品线的威胁有,但不致命。
阿里集团对华为整体的威胁,通过运营商,主要威胁是会进一步压低公司的利润空间,但同样2-3年内不是致命威胁。
但哪天阿里突然来个乾坤大挪移,摇身变成国内企业,这个预测就要有大的调整了。


阿里腾讯在升天、华为在钻地
前者要做玉皇大帝(统领精神与物欲世界),后者要做阎王爷(为当管道领导者下地狱也值得)。中间留给运营商和大中帝国。

很可惜,虽然用了标题党的题目,但没有给出华为消失的结论,让各位失望了哈。
最后引用一个俺收藏的微博(不是我写的,只觉得很适合放这里)作为结尾吧:
“IT评论圈最不值钱的就是各类分析文章,作者基本赤贫状态,搭公交车挤地铁,风风火火赶到公司刷卡,咬着油条就在狭窄的工位上开始阐述互联网新格局,不喝豆浆都噎不住”
多谢阅读,欢迎拍砖交流!
...全文
429 1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1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tommy505 2014-03-1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有意思~~~~~~~

999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OpenStack
社区管理员
  • OpenStack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