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电器RC吸收电路的问题。

Naunyang 2019-03-25 07:13:25
像我这个电路怎么把RC电路加上去呢。大侠们帮我看看
...全文
2995 7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7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DJB999 2019-12-1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楼主把继电器控制触点控制的负载(多为感性的)和继电器线圈(也是感性的)搞混了!
RC吸收电路多是并联在触点两端的,用来吸收触点开断时负载存储的能量,以免该能量加于触点上损坏触点!
worldy 2019-04-1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1、你串一个1K的电阻,继电器线圈电流不到5mA,恐怕继电器无法吸合,正常使用对应电压值的线圈,不串电阻 2、你的线圈两端已经并联反向二极管,很好 3、RC一般用于吸收触点 可能的断路电弧(如果是感性负载的话),要接RC也是接到继电器触点的两端
hejunping3 2019-04-1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1:线圈侧的电压冲击用你原来设计的二极管就可以了;2:触头侧的火花可以 在触头引出连接点上并联一个RC串联支路就可以了。电阻R取值10s-100s欧姆左右, 电容C可根据分断电流大小取0.1uF-几uF。需要注意的是电容的耐压要高,以防被击穿。
JYTZ9988 2019-03-3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您这个电路主要作用估计是控制外部的接触器之类的交流感性负载,这个时候的确需要RC吸收回路,这个时候,您可以根据接触器实际容量选取电容和电阻,如果条件允许,直接加在您的板子上就好。控制不太大的线圈可以有个经验选项,20R+104,电阻20欧姆1w以上,我们一般用绕线的,电容有条件的就选个金属膜电容要么就CBB电容耐压选你外部电压的2倍有效值最好,如果220v电压,金属膜电容选275以上的可以,cbb选450以上比较稳妥。当线圈大的时候,电阻可以小些达到4.7或者2.2的也有过,其实主要是看其抗冲击。差不多这样
会飞的蚂蚁0 2019-03-2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会飞的蚂蚁0 2019-03-2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你说的是继电器这边的?
海阔天空o0 2021-07-19
  • 举报
回复 1
@会飞的蚂蚁0 不对,是继电器输出端加RC
电容器的一个关键参数是其介电吸收(DA)。如果想估算电容器的质量或识别其电介质类型,则只要测量出其DA即可。在选择具有适当DA的电容器时,这种简单的电路可以帮助避免耗时的标准过程。甚至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它来区分聚丙烯(PP)电容器和聚苯乙烯(PS)电容器(它们的DA值很接近),而无需把它们拆开来看其中的电介质。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估计或测量DA值。对于经典的直接测量法来说,是先将被测电容器(CUT)充电(“浸润”),然后短暂放电。电容器在等待一段时间后所恢复的电压,就是介电吸收电压(DAV)。这个过程中所有阶段的持续时间在标准中进行了准确定义,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耗时。另一种方法是估计DA导致RC积分器工作的失真。还可以估计DA在RC网络的纯正弦信号上所引起的失真。严格来说,后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涉及的测量过程不同。下面的电路与经典测量技术的要求一致。它们可以保持与经典方法类似的计时——后者相当大(大约一个小时)——但是可以将计时缩短到几秒钟或者更短。图1中的电路包含两个簧片继电器(S1、S2),用于控制CUT的充电和放电。它还包含一个采样保持电路(簧片继电器S3和电容器C1),用于对电容器C1上的DAV进行采样。图示所有的继电器触点均处于非激励状态。
电子设计基础知识 一、EDA设计基本流程 原理图(SCH)—————>网络报表的——————>印制板(pcb)的设计 生成设计 原理图:表达电路设计方案 网表:原理图与印制板直接的纽带 PCB:是工厂加工制作的基础 二、原理图的一般设计流程 1) 启动原理图编辑器 2) 设置原理图图纸 3) 设置工作环境 4) 装载元件库 5) 放置元件并布局 6) 原理图布线 7) 原理图的电气检查 8) 网络报表及其他报表生成 9) 文件存储及打印 三、PCB设计流程 1) 启动印制板编辑器 2) 设置工作环境 3) 添加网络报表 4) 设置PCB设计规则 5) 放置元件并布局 6) 印制电路板布线 7) 设计规则检查 8) 各种报表生成 9) 文件存储及打印 四、印制板的基本设计准则 1) 抗干扰设计原则 2) 热设计原则 3) 抗振设计原则 4) 可测试型设计原则 (在学习初级阶段,应重点掌握第一个原则) 五、抗干扰设计原则 1、电源线的设计 1) 选择合适的电源 2) 估算电流大小,计算电源线宽度,尽量加宽电源线 3) 保证电源线,底线走向和与数据传输方向一致 4) 使用抗干扰元器件(磁珠、电源滤波器等) 5) 电源入口添加去耦电容 2、地线设计 1) 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 2) 低频电路尽量采用单点接地 3) 尽量加宽地线,使其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允许的电流,通常为2-3mm 4) 将敏感电路连接到稳定的接地参考源 5) 对PCB板进行分区设计,把高带宽的噪声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 6) 尽量减少接地环路的面积 3、元器件配置 1) 不能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 2) 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 3) 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 4) 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 5) 考虑PCB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 6) 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引线 4、去耦电容的配置(功能:1 储能 2 消除高频噪声) 1) 每10个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 2) 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 3) 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0.1uF的电容 4) 对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要加高频去耦电容 5) 电容之间不要共用过孔 6) 去耦电容引线不能太长 5、降低噪声和电磁干扰的原则 1) 尽量采用45度折线而不是90度折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频信号对外发射与 耦合) 2) 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降低电路信号边沿的跳变速率 3) 石英晶振的外壳要接地 4) 闲置不用的门电路不要悬空 5) 时钟线垂直于IO线时干扰小 6) 尽量让时钟线周围的电动势趋于零 7) 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PCB的边缘 8) 任何信号不要形成回路(环路) 9) 对高频板,电容的分布电感不能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也不能忽略 10) 通常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布置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子上 6、其他设计原则 1) CMOS的未使用引脚要通过电阻接地或接电源 2) 用RC电路吸收继电器、按钮等元件的放电电流 3) 总线上加10k左右的上拉电阻,有助于抗干扰 4) 采用全译码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5) 元器件不用的引脚通过10k电阻接电源 6) (地址、数据等)总线尽量短,尽量保持一样长度 7) 两层之间的布线尽量垂直 8) 发热元器件尽量避开敏感元件 ----------------------- 电子设计基础知识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1页。 电子设计基础知识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2页。 电子设计基础知识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

5,313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硬件使用专区,欢迎大家讨论硬件相关内容 宝藏!数字IC精品文章收录(CSDN近500篇) http://t.csdn.cn/QbivO
社区管理员
  • 硬件使用社区
  • 张江打工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