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不羡慕都不行了,二十年前中国大学生就业

xiaxin8611 2003-12-22 09:21:40
二十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走势回眸:不再“精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 07:0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黄勇 从玉华

  按照业内专家的流行说法,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人才流动期。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复兴经济的需要,开始有限度地鼓励人才流动起,时光
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


  在一幕幕人才流动的大场景中,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才群体的流动是最令
人关注的。20年来大学毕业生择业标准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也是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发展变化最生动的缩影。旧的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的藩篱在一
次次的革新中被逐渐拆除,人才的价值为市场所发现,人才的潜力为市场所解放,堪
称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今天,全国人才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专门的全国性
人才工作会议。近日,本报特派记者深入采访,以期对这一历史变化的脉络有所梳理
、有所认识、有所感悟,以迎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时期,迎接全国统一人才市场
的早日建成。

  “精英”们难以抑制的自豪

  12月12日,新浪网完成了一项调查:“刚走出校园的你,在找工作时首选什么?
”共有6070人参加。结果首选“公司、企业”的占59.14%,有3590人;选“政府部门
、国家机关”的占26.21%,有1591人;“无所谓”的占8.57%,有520人;选择“个人
自主创业”的占6.08%,有369人。

  这份调查的结果,与时下众多类似调查的结果没有多大出入。但就是这一份让今
天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看上去很平常的调查,却足以让20年前的“同类人”感慨万千


  一位1977级的中文系大学生用类似歌词的句式表达了看法———


  那时候没有这么多选择,那时候几乎没有人会首选“公司、企业”,公司企业本
来就没有几家,他们想要大学生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时候排在第一位的肯
定是“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国家培养我们就是要当干部,我们一毕业就是行政22
级;那时候“又红又专”,不会也不敢有什么“无所谓”,更不可能斗胆“个人自主
创业”;更要紧的是,那时候不可能有好事者做这样的调查,因为那个时候的流行词
不是“你选择什么”,而是“分配你什么,你就服从什么”。

  令人难忘的1977年。停滞了12年后重新真刀真枪地比试。从1965年之后因为与现
代教育制度隔绝而被尘封了11年的人才!百里挑一的惨烈!换来的是神圣的“大学生
”的称号,是“鲤鱼跳龙门”的感觉。

  一位当年复旦大学的学生回忆说:“上海市民对于着装简朴、操外地口音的人是
很有点歧视的,但是如果你胸前佩戴着复旦大学校徽……”

  武汉大学77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学生们至今难忘第一天走进珞珈山麓秀
美的校园时,第一眼看到的红彤彤的欢迎标语,上面写着“欢迎你,未来的××家”
,系别不同,“家”的定语各异。但大家当时的感觉是共同的———滚烫的字眼、沸
腾的热血,“不自豪都不行”。

  这群精英们的就业分配之好,是今天在择业时焦头烂额的“同类人”难以置信的


  曾任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级辅导员的於可训,是1977级的学生。他清晰地记得,
同班同学46个,23人进了北京,单位名称90%以上带着“国”字。他当老师后亲手送
走的64个毕业生,也有一半的分配计划是在北京。於老师班上名气最大的学生喻杉,
在校期间写出了轰动全国的小说《女大学生宿舍》,毕业时有三个“重量级”去向可
供挑选:中国作协、全国人大、中央办公厅。

  作为优秀生的於可训首先被分到令众人羡慕的外交部,还有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备
选。但后来学校考虑到师资储备,要求他留校,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

  另一位1980级的辅导员陶梅生老师回忆,全班28个进京指标,竟作废了17个,大
家好中选优,连“北京电视台”这样今天让多少人向往的单位,当时竟被视为“鸡肋
”,原因是“地方单位”。

...全文
59 5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5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残崖孤鹰 2003-12-23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老爸还没娶老妈,不知道!!
sun_wyz 2003-12-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晕啊 羡慕!
系统信息 2003-12-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当时被分到老少边穷地区的有那么多人,文章里提到了吗?
那时候想调工作有现在这么轻松吗?
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jink 2003-12-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看看当年和现在的大学录取率再谈这个吧
骨骨 2003-12-2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连“北京电视台”这样今天让多少人向往的单位,当时竟被视为“鸡肋
”,原因是“地方单位”。
===========晕!

590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提出问题
其他 技术论坛(原bbs)
社区管理员
  • community_281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