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小弟的新译作:《软件工艺》

gigix 2003-12-23 09:42:07
小弟新译作《软件工艺》即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在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subject/huodong/ry12.23/tyzt.htm可以看到部分信息(包括序言、前言、以及小弟所作的译序)。下面是一些广告词。

很想和软工版的高手们讨论软件工艺的话题,请不吝赐教。

* * *

《软件工艺》

2002年度Jolt图书大奖得主
一本可能会颠覆你建立多年的软件观的著作
随作者一道认识软件工程局限,引发对软件工艺的思索

* * *

  如果明白软件开发并非一件机械性的任务,你将创造出更好的应用程序。
  当今的软件开发项目往往基于传统的软件工程模型,而这种模型最初是为了开发大规模的国防项目而发明的。使用这种陈旧的工业模型的项目总是耗费更长的时间,承诺得多、兑现得少。
  随着对软件的需求爆炸性地增长,软件工程机构也力求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们试图通过短期的培训课程来教授编码语言的语法。但是,编写代码早已不再是软件开发中最困难的部分,“弄清应该编写什么”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软件业需要“Know-How”的人才,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而不是只知道如何通过认证考试的人。



  《软件工艺》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选择——关注“从事商用软件开发的人”的工艺学模型。本书告诉读者: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转变观念,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应该是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基础。如何培养程序员对技术的精通?如何发展小型开发团队中创造性的协作?如何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本书作者Pete McBreen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它将造就技艺精湛的开发者,他们能创造坚固耐用的应用程序,并不断扩展、升级它们。
  本书重点介绍了如下主题:
  理解客户需求
  判断项目何时可能偏离正轨
  针对每个项目选择软件工匠
  为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而设计
  管理软件工匠
  如果你是一位渴望让自己的技艺出类拔萃的程序员,如果你是一位渴望雇佣优秀开发者的项目经理,这本《软件工艺》就是为你准备的。
...全文
112 50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50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xiaofei7569 2004-01-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努力学习,向楼上的看起。
Panr 2004-01-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开个玩笑^_^,但是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猩猩是不可能在进化为人的,生物学家称之为“特化”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才是道理
Panr 2004-01-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作坊主义者:
“把河南农村的作坊变成法国巴黎的作坊要比变成河南农村的现代化工厂简单的多”
严重同意,我自己看见的大部分的软件成功不是提高组织工作的合理性,而是改变成功的标准实现的
普遍是把能不能通过验收作为软件项目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
而这样除了技术因素外,还有许多**的因素了


我还听说猴子进化的道路并不唯一,一些猴子走出森林直立行走变成了人,另外一些则继续爬树,变成了大猩猩
估计变成猩猩的时间肯定比变成人的时间短吧,但是人肯定比猩猩来得神通,还好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选择了走出森林,要不然我就没办法和你辩论问题了,万幸万幸
IWillSaveGod 2004-01-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你们也只能做到作坊这个水平了
WinstonSword 2003-12-3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又是精彩的辩论,受益菲浅.
对于o6z说的:
而我认为集体英雄主义是国内软件发展的唯一道理,可是集体英雄主义强调的是有一个集体,而不是有一个什么正规的过程.

有一点体会. 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一个项目经理原来的管理方法是自己参与所有的事情, 手下的人只是具体事情的执行者, 到后来问题很多. 经过成员的进言和自己的反省, 终于想到要建立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里每一个的优势不一样, 每个人得到了尊重, 整个团队互相协作的意识很强. 后来效劳大大提高,士气也很高涨.
scalene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Schlemiel(维特根斯坦的扇子) :这几本书我是前两年看的,可能记混了。

http://expert.csdn.net/Expert/topic/2608/2608186.xml?temp=.3208429,大家给看看。
Schlemiel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to scalene(南瓜汤):
“200个人,25个Leader,解雇其他175人”——那是《人月神话》。
ozzzzzz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mach(照虎画猫)
切合实际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我只见过由于有技术英雄带领而成功的项目,听说过又管理英雄带领成功的项目,但是我确实没有见过没有英雄而成功的项目。说到底我们国内还是缺少英雄,印度有管理英雄,所以他们玩CMM。我们国内有那样的英雄吗?可以说我们什么英雄都少见,而我认为技术英雄的出现也比管理英雄的出现容易的多。
其实把河南农村的作坊变成法国巴黎的作坊要比变成河南农村的现代化工厂简单的多,一个工厂需要的资金和人才不管怎么都比高级作坊困难的多。至少我不觉得一个高级裁缝或者一个高级服装设计师比一个高级工厂管理者要难于达到。可以说在国外这些人都是好找的,所以他们玩什么都可以玩。而我们什么英雄都没有,玩什么也玩不了。有几个英雄坯子还如同你老兄这样跑到世界大公司去玩了,我们这些人就只能依靠自己所能掌握的东西玩了。而我认为集体英雄主义是国内软件发展的唯一道理,可是集体英雄主义强调的是有一个集体,而不是有一个什么正规的过程。集体无不是由一些原因互相依靠互相促进互相帮衬的人作出的团体,而不是由一些什么管理规则和收到联系的人员组合。团队需要的时间的历练,长久的协调,其中的个体可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而我们的一些人总是想用一个什么高明的过程可以降低对于个人的依赖,似乎一个过程可以代替技术,代替方法。团队为什么会团结,是因为团队中的人都知道自己和别人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唯一的,都是被尊重的。
不管你是作什么,先有单兵作战能力才可以,没有单兵作战能力你依靠谁也依靠不了。国内就是单兵作战能力太差,有的只是个别人在个别素质上高的,而不是整体素质。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Schlemiel(维特根斯坦的扇子)
从你的回复看,你并没有弄清楚我在说什么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ozzzzzz
别忘了那些赚钱的作坊是法国、意大利的,而很少有中国的,这个区别就好象ms是美国的,而satyam是印度的,这里面有经济的因素、人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
而且作坊和作坊是不一样的,法国的作坊和河南农村的作坊很难说是一类的概念,把河南农村的作坊变成法国的奢侈品作坊的难度未必小于把它变成工业化的工厂的难度。
“国内企业的情况是在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正规”,的确有这种情况,但是这句话中的“不切实际”才是关键,问题不是出在正规化上,而是出在不切实际上。
我不反对作坊就想我不反对工厂,作坊和工厂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和适用的范围,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没有能够医治百病的偏方。
scalene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所以我的观点是:把泡沫挤掉。作坊还是工厂倒无所谓。
scalene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这本书以前读过。好像就是提出200个人,25个Leader,解雇其他175人,效率反而提高的那本书吧。
国内的企业最难的就是这一点,大家都一窝蜂地想当项目经理,真正懂开发、热爱开发的人反而被架空,没有好的工人,没有人安心做学徒工。
所以造成软件企业的现状:大量泡沫而不景气。
ozzzzzz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mach(照虎画猫)
和你说的刚好相反,现在式工厂打不过作坊,高级货好卖,大众货难销。你去看看国内的服装行业多么不景气就知道了,可是那些伦敦和意大利的高档作坊,从来就不缺客户,从来就不考虑经济景气情况。至少现在服装还是作坊赚钱的,服装厂是打工的。当然也许有一天服装厂都做到敏捷生产了,作坊会难搞一点,但是也未必。现在的事情是工厂越来越像作坊,而不是作坊在灭亡。
当然现在的作坊已经不是几个人随便组合在一起的那些土作坊,而是高度现代化的作坊,他们也是讲销售,讲生产,讲流程的。但是这些作坊的所采取的方式还是以人为核心的做法。
而MSF在我看来是最好的产品生产方法,但是不是一种正规的管理做法。要是MSF都正规了,XP这些东西就也可以算正规了。
国内企业的情况是在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正规,在追求符合美国DoD标准的正规。似乎我们有大把的金钱用来搞那些不管工期,不管成本的东西。所以国内的土作坊,应该像洋作坊学习而不是向洋工厂学习。
Schlemiel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最重要的不是“归入工程化的范畴”与否,而是发现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用McBreen的话来说,另一个隐喻。软件工程是一个很好的隐喻,不然它也不会延续数十年。但作为一个隐喻,它自然有其不完备不贴切的地方。软件工艺是一个新的隐喻,它给你一些新的思考。这不是比给你一个“正确”的结论更有价值吗?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象MSF这种方法相对于国内的“作坊”来说,那可是太正规了,我倒认为应该归入软件工程化的范畴里去了。而且从ms的角度来看,要想作到pm,test,dev的三足鼎立,国内一般公司的pm和test肯定是不合格的。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那么作坊/工厂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我反对那种把某个因素的作用扩大的做法,比如强调个体忽视集体,或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对于某些夸大软件工程的帖子,我业一样跳出来反对,那时侯人家指责我不懂软件工程只有作坊思想:)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同样以服装为例,工厂生产的平民货显然比手工作坊生产的高档货更有竞争力,至少目前还是如此,以后也许会改变。
ozzzzzz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嘿嘿。问题是我相信作坊式的方法才可以弥补个体的不足,因为作坊都是小个体,高通信,互相联系紧密。而工厂则更关注于机器的联系而不是人的联系。其实作坊式不是什么坏词,比如服装就是作坊的高级,工厂的产品只能是平民货,而高级市场都是作坊的天下。工艺品虽然也叫工厂,但是你看看还是作坊式的生产。作坊就代表精品和高级,代表针对个体,代表工艺精良。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o6z
补充一点,我也不是追求工厂方式,我只是说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mach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Schlemiel(维特根斯坦的扇子)
尽信书不是我所赞成的方法,至于说软件工程对于商用软件就不适合就更加不能苟同了,实际上按软件工程方式生产出来的商用软件还是很多的。

ozzzzzz
你所说的正是我所说的,不过澄清一点,msf并不是作坊方式,而是结合ms情况的实践,这里ms的情况是个关键,msf适用于ms这样的人力资源,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强大的单兵作战能力,所以需要灵活的过程来发挥其潜力。但是这个方法如果放到其他某个国内的公司就未必适用了,而工厂式的方式可以弥补个体的不足和不可靠性,这个在印度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我知道可能这里很多人对印度不屑一顾,我以前也是这样,但现在我知道我们没资格瞧不起印度软件,其实我们正在使用这些软件,很多都与印度公司有关。
研究msf一定不要忽视其中的“MS”
ozzzzzz 2003-12-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mach(照虎画猫)
MS的MSF多次被人称为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你老兄干吗还要去追求什么工厂。至少我看的工厂方式唯一的也就是净室还算成功。
而作坊不是还是一种集体生产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一定的过程,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其主要依赖的还是人员的素质,而不是什么设备。我想MS的MSF也不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这一点你也应该清除。而所谓工厂式的方式根本还是把人认为一个逻辑组件,这显然是不对的。
软件行业的圣经不存在,所以软件工厂也就不存在。要是敏捷是圣经,那么我就按照敏捷建立一个工厂。而敏捷工厂显然是和敏捷思想背道而驰。所以我不相信有工厂,即使是敏捷工厂。特别是对于MSF的深入研究,更加让我深信,一个成功的企业只能是以人和核心组织它的生产,而不是以过程为核心。
加载更多回复(30)

1,268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软件工程/管理 管理版
社区管理员
  • 研发管理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