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你是来到还是离去1》--很好的文章,值得一看
zlps 2002-01-10 01:15:13 《深圳,你是来到还是离去》
深圳盘整——上篇
记得在1997年时,一位朋友对笔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现在离开深圳,那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谁现在来到深圳,那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笔者是1997年的6 月来到深圳的,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他这话的意思,据笔者的理解,是这样一个思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是深圳在全国政治地位重要性所达到的最高点,从此上升通道已经完成,此后要么窄幅波动,要么进入下降通道。在中国最有用的是“政治经济学”,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地位,而经济形势决定这个城市的居民的信心,居民的信心决定这个城市的未来。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那就意味着他断定深圳走入下降通道,那他若有更好的选择,他就会离开深圳;如果他认定深圳前途一片大好,因而来到深圳,那他便是乐观主义者。
之所以现在仍想起了那句话,是因为到了如今的2001年,这句话仍然有效,仍然有效本身就证明深圳这4
年间是在窄幅波动的横盘之中。这几年间,深圳可以说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好不到上海的财色兼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不到北京的威风八面、指哪打哪;好不到苏州的异军突起、红极一时;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比如坏不到沈阳的哀鸿遍野百万北妹南下讨生活,坏不到天津的萧条冷落残照当楼,坏不到大庆的破屋难支、大厦将倾。当然,也只有在横盘时,来到或离去才会成为一个要命的问题,萦绕在罗密欧的心头不能淡去。
高潮落幕
深圳为什么会成为深圳?全是因为河对岸的香港。谁都知道深圳特区的设立,其一是为了香港平稳回归,人家那边那么花花世界,咱这边要是荒郊野岭,影响伟大祖国的形象,咱起码也得弄个小花花世界,让香港人放心,落差没那么大;其二是为了利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的前哨阵地,用他们的钱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当然如有可能也学上三招两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三可能与香港关系不是很大,但追根究底仍是利用香港优势,那就是,由于正值改革开放,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那些对旧体制心怀不满求去之心甚切的人,给他们一个机会。
应该说,深圳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啦。从其一来说,十几年下来,深圳不只成了一个小花花世界,其实已可算是一个中花花世界,单从高楼大厦林立、城市车水马龙、人们脚步匆匆、金钱到处流动来说,跟香港已差不了太远,香港北区的村民们,看深圳的眼光视角已从俯视变成了仰视,即便是香港高层的官员或学者,也已换了青眼看深圳,甚至于,以前只把深圳当作自已带的一个小学徒的,现在也要把深圳当作一个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啦,深圳人看香港的眼光,已从须仰视才见切换到了平视了,要探讨深港两地的合作,更有甚者,在城市建设方面,已不将香港当作楷模,转而要以新加坡为参照系了。
从其二来说,学香港,利用香港,深圳已做得不能再好。从产业转移来说,香港加工业北移,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落在了深圳,由于有香港的缘故,深圳才有了在全国最牛逼的珠宝业、家具灯饰业、房地产业、印刷业、玩具业、电子业等等等等,才有了在全国一流的服装业、家电业、物流业、金融业。深圳是香港人最习惯于投资的地区,也是香港人投资最多的地区,直到最近,可爱的香港人不但在深圳买房安家(深圳的房子有十分之一卖给香港人)、双休日到深圳购物——横扫狂扫!从冒牌手袋到假首饰,从书籍到蔬菜,从桑拿到补牙全干。从其三来说,深圳十几二十年间,从空地上建起一座与内地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内地来到者举凡数百万人,理想主义者以为找到了全新的生活环境,这儿办事更多靠一些实力而不完全凭关系,这儿人们不关注你的私生活故乡到处流传,这儿不大论资排辈,而是能者上劣者下;失落者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没有人在意你伤心的过去;冒险家现在可能已功成名就变得不再冒险。甚至于,当邓小平1992年感觉到改革似乎推动不下去时,他离开北京来到深圳珠海上海,从而生生地撬动了历史的车轮,扭转了中国的航向。
于是在二十年后,深圳就成了这样一个深圳:人口已有430 万(事实上已有六七百万之多),GDP
已有1600亿之多的中国第四大营商城市。1997年,深圳牛逼到了顶点。下边要再造传奇时,问题出现了:香港已回归了,深圳的任务不再明晰了;邓小平已去世了,政治文化的认同感转向了别处;香港的内功已全转过来了,深圳要靠自己行走江湖了;全国都要开放了,试点结束了;创业的激情消退了,深圳进入了男人高潮后一般都会有的“思睡期”。某种意义上说,在这特别时期,盘整就是坚强。
深圳盘整
事实上从1995年左右深圳就开始了盘整。盘整的形成,是由于以下四种力胶合在一起起作用:往前走的目标毅力、新补充进来的往上冲的新体力、走累之后的惰性力、整个国家捆在一起往前走的拖力。深圳已不再是前锋,而变成了中场,顶多是一个位置靠前的前卫,顶多是一个影子前锋。他只能寻找前锋被别人后卫看紧时的射门机会。如果你觉得这样描述并不准确的话,我最多只能修改为,深圳和上海、北京并列为中国的三前锋。
往前走的毅力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或重新发现。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房地产业,比如服装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1997年之前,深圳的创业者已打好了一个国内最好的底子,这个底子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中国最宽、绿化最好的第一城市干道深南大道的横贯东西;英明的前任领导确保的三大城市隔离带仍未被破坏:这三大隔离带(其一是由笔架山公园、深圳中心公园组成;其二是由香蜜湖渡假村、特发高尔夫俱乐部组成;其三由名商高尔夫球场、沙河高尔夫球会组成,分别宽约800米。)给了深圳大片的绿地、畅通的气流、市中心的休闲娱乐基地,以及一个不是传统摊大饼的中国城市(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无不是摊大饼得来的城市。);规划未全被破坏的福田中心区留给深圳一个理想的CBD
区域;广深铁路、广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的深圳机场、中国第二大集装港的深圳港(其中盐田港是一个大功,成功地抢到了李嘉诚来投资。)这些为深圳的物流业打好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深圳一直没有象大连那样强调自己是最漂亮的城市,但是深圳其实比大连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深圳的优惠政策已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优美的城市成了留人的最有力武器,你可以去问一问,有多少人是因为深圳的生活环境而留下来的?
在此基础上,深圳仍在往前走的毅力表现在:继续完善城市环境,修建了滨海大道,整饰沿海区域,使深圳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名符其实;以国产化为由,在当时北京不喜欢各大城市争建地铁的心态下让深圳地铁立了项,虽然一期只修到了侨城东使得地铁的作用大打折扣,但在深圳基础设施投资乏力的情况下,这已是深圳最大的在建项目;争取中央支持,虽已有点晚但是争取到了盐田港三期上马,并推动招商局集团重新振作蛇口港等深圳西部港区;在机荷高速修通之后,接着修筑盐坝高速,积极完善深圳市内高速公司及快速干道网的布局;在深圳机场客运已接近上限(在现行票价水平上)情况下,将国际货运作为机场新的增长点,至少可以从广州白云机场嘴里抢到不少货运量,成为华南国际货运的基地之一。
房地产业,在经历1992-1993
年的高潮之后,深圳房地产仍能克服萧条,稳步成长,当然,这也是需求旺盛所赐。由于靠近香港,深圳地产商从香港人那里学到了国内最好的物业管理模式,并将物业管理优势向全国转卖,深万科、中海、金地等物管公司都在国内开拓市场,让人刮目相看;虽然在大型屋村建设方面不及广州搞得轰轰烈烈,但总算也朝着摆脱小家子气方向努力,开始起步;最最关键的是,深圳在批地方面领了全国之先,从2000年开始宣布以后政府转让土地全都采招标拍卖方式,这一市场化的措施为地产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使得深圳走上了批地成为政府主要财源的香港道路。今年中,深圳市决定将滨海大道建成后华侨城南的填海区域拿出来拍卖,底价是50亿元,这一举措虽然已无了创业者将大片黄金地段拿来作绿化等公益性用地的伟大气魄,但总算是守成者的务实之举,并且照顾到了规划的统一性,也还算中规中矩,至于最后效果如何,就看地产商们是否严格遵守城市规划了。不过,在将来的深圳,所有的沿海风水宝地都将成为富人的聚居区则会是不争的事实,而穷人们,则都将被赶到特区外居住了,如果政府的微利房计划最终放弃,而又没有其它的平抑房价的得力措施的话。现在还不敢说,但是留仙村十万人大型屋村的计划已经废止了,而代之以留仙洞集成电路产业园则已是现实。
服装业是另一个典型。某种意义上说,在1997年之前深圳的服装业完全是代工模式,不注重品牌建设,虽然款式在全国都有领先,但是响当当的品牌则非常少,这一点比江浙、武汉等地都差了好远,但是回归后这三四年间,深圳服装制造商学得也很快,尤其是在女装方面,已成国内最主要品牌集中地。这说明深圳人还是有学习能力和上进愿望,有应变图存的机动性。
往上冲的新体力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在香港产业北移基本完成后,在产业方面,香港人已不能给深圳什么,顶多是将那些产业搬离深圳继续北迁。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与香港区分开来特立独行的新道路。
其实早在1994-1995
年,深圳决策层已发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并且认定深圳的产途是高新技术产业。当时国内不少城市也知道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但是在2000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前,它们都还没有将高新技术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深圳早就提到了。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最聪明的是比其它省市早一点看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体系,是比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更为重要的东东,相比之下,北京人要到2000年才看到,而西安人到现在也还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