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在中国将会如何?
CMM的知识体系在中国的最早引入是国防系统以及部分大学和研究所,而在中国最早实施CMM的公司是Motorola中国公司,他们在1993年就开始实施CMM,并于1996年就达到CMM3,但是并没有广为宣传,也没有对整个软件业界产生大的影响。真正对软件业界产生较大的冲击力的是1997年7月鼎新公司通过CMM2,从此,有关规模化的CMM“知识导入期”开始,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是从国外(主要是从美国)引入大量有关CMM的资料(有关CMM本身的和有关运用CMM的)。另外,2001年,中国联想公司通过软件事业部的CMM2,这标志着CMM知识体系在中国进入了“研究实施期”。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CMM的研究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我国政府也大力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为了响应国务院18号文件的精神,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适合于自身软件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今年我国十大软件园区挂牌成立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说明。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和正确引导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在2001年4月发布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行业标准。
目前国内有的工具主要是CASE工具,在这个方面早就被国外的CASE开发商抢占先机,普遍为国人接受的是Rational 的ClearClass系列工具,另外CA公司也不是等闲之辈。唯一能让国人感到自豪的就是北大青鸟的JBCM-Web和JBCM。而针对CMM的评估工具,国内是一片空白。
目前国内有关CMM评估还是企业行为,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指导。同时,评估时对评估过程中数据的处理也是根据自己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理解来进行的,没有使用针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评估工具,在科学性,公平性以及公正性方面缺乏说服力,这对实施和推广CMM是极其危险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CMM的研究和实施仍然停留在面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是和我国软件产业整个产业发展的水平相关,国人对此也无奈,因为对CMM来说,如果要达到它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严格按照CMM的框架结构,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国内有的工具主要是CASE工具,在这个方面早就被国外的CASE开发商抢占先机,普遍为国人接受的是Rational 的ClearClass系列工具,另外CA公司也不是等闲之辈。唯一能让国人说上一两句的就是北大青鸟的JBCM-Web和JBCM。而针对CMM的评估工具,国内真是一片空白,有人想做,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不了解,这不能简单地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与整个行业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对CMM的理解和认识是需要很深的文化背景和行业背景的。
CMM对企业来说,是软件企业过程改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企业应该造就的牌子,但目前国内却有很大的“牌子”误区,这与CMM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要承认和使用CMM,就要遵循这样的规则:严格按照CMM对组织的软件过程改进的要求执行,否则你就别瞎搀乎。既然要把CMM作为医治软件企业过程 改进和管理上存在的弊病的良方,就得遵循适当原则,因为CMM这种药不能轻易吃,即不能多吃,否则会要命;也不能少吃,因为会让你对你的软件企业失去信心;更不能停药之后走回头路,除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以外,浑身上下不舒服的是你自己软件公司。
除此之外,我想还有一个我们都担心的问题是我们的政府会如何对待CMM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扶持CMM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作为业界的从业人员,都担心这样的问题,因为ISO 9000兵败中国就是一个最好证明。国务院已经颁发了18号文件,以鼓励和支持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今年全国十大软件园区的挂牌成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真是上下齐心协力的好榜样,不过国人都好面子,都讲牌子,你通过CMM2,不行,对我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要通过CMM3,至少也要通过CMM2,不管企业自身的水平是否达到了CMM的要求,都会来个短兵突击,对CMM的内容照抄照搬,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CMM的评估要求再研究一翻,做好准备,把专家找来,而不管企业本身的运行如何,是通过了,但是只是拿到牌子,并没有对企业本身的软件过程改进起到作用,企业以前是如何运行的现在还是老样子。国外的统计数字表明:CMM每跨一级,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来改进,这告诫国人,不要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害了的是自己。
所以,我们要小心,CMM是企业本身的事情,是对整个企业本身软件过程改进的指导,是软件企业练内功的功法,决不是质量保证体系,不能用来贴在商品上的,是不能作为商标用的。
另外,说到ISO 9000兵败中国,我们不能把这样的命运来对待CMM,我想我们的软件企业管理人员(无论是高级经理,还是项目经理),都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都对CMM抱很大的希望,在实施过程中都是小心的,都充分考虑了CMM的每一个级别的KPA(关键惯例)。还有,我们在实施ISO 9000的过程中,都是结合自己的国情,多数情况下都缺乏思考,这是因为掌握ISO 9000在中国的命运的人们,对ISO 9000的内涵了解不够透彻,是因为他们只做“政策”不做技术,不知道技术的内涵是什么,有些时候喜欢把它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来对待,但是技术不是文字游戏。除此之外,ISO 9000也有它的缺陷,综合起来主要是下述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从ISO 9000自身角度来看,它包括了20个企业活动种类要素,虽然强调了质量持续改进的观点,但没有明确如何循序渐进地在企业建立与落实这些活动要素。
2、从企业自身来看,建立ISO 9000质量体系的动机不纯,很多都是把它作为一种通向市场的手段,质量规范走过场,上上下下一致对外,是保护了自己,但同时又害了自己。
CMM较之ISO 9000来说,进步主要表现在:
1、指出了进步管理的四个台阶;
2、指出在每个台阶上必须要完成哪些必要工作才能进行管理版本升级。
中国企业在骨子里就是反规范的,在实施CMM这样的过程改进手段时,会叶公好龙,哪一个细节上除了一点问题,就会群起而攻之,结果很多都是由于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半途而废,真是可悲。
另外,我们都应该注意到,现在CMM在中国掉入了前面所述的陷阱中,国内有关CMM培训、咨询和管理的公司可谓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北京、西安、广州和上海等地,大家都好像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很有实力,都对自己冠以国内唯一这样的字样,其实明白人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CMM在中国经历了什么,除了一两张认证资格证书以外,并没有什么,大家都在鼓吹自己,其实都是心虚的表现,国内现在有关CMM咨询、培训的工程师,就单凭CMM中对CMM评估人员的背景要求,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部分公司是没有评估人员的,而更多时候好像是一些江湖郎中,这对我们的软件企业真的会达到治病救人吗?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将责任归咎于谁,只是想大家多应该冷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我们的软件企业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软件企业文化。我们什么东西好像都喜欢说是中国特色,其实, CMM在中国实施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可以大胆地把CMM中国化,不过这样的大前提是必须了解我们的软件企业需要什么。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CMM和ISO 9000的区别,这个问题现在都认识到了,CMM更多地是企业行为,并不是用来规范市场的(不过现在信息产业部已经说明以后软件产品的出口必须通过CMM认证,这个时候更多地是政府行为),这就要求企业本身要把CMM对软件企业管理、开发等过程方面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企业管理和软件开发过程中。
我们在开发SPI评估工具的过程当中,综合考虑到了上述情况,将工具的功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只是单纯地将它的功能限定在评估职能上,下面,我们将会详细介绍SPI的功能:
1、 功能特点:
SPI评估工具是以《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即以SJ/T 11234为核心,以《成熟度评估框架要求》为指导,参考《CMMI评估要求》,根据国内评估人员提出的需求,借鉴和学习国内外评估工具的优点,适合国内CMM评估的需要。
2、完全符合标准要求的评估流程:图1是工具的评估流程和《成熟度评估框架要求》的评估流程。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评估工具的评估流程是完全符合《成熟度评估框架要求》中的评估要求和流程的,部分细节上的调整是更具评估的需要所做的改动。
3、 除了评估企业的CMM能力以外,工具本身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将《软件能力成熟度
模型》的内容简化,但是对《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核心和灵魂部分是丝毫无损,企业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完全可以使用本工具来学习和研究CMM。
4、 便于培训和学习
l 有助于评估组长培训评估小组成员
l 在培训过程中,有助于评估人员掌握评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l 有助于评估人员学习《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容
l 提供《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内容的参考
l 可以为软件企业的管理者以及CMM的实施者了解和掌握SPI的评估内容以及流程,同时便于实施CMM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改进。
图1 CMM评估流程图
(由于此论坛不能显示图片,只好作罢)
上述评估流程图是使用工具的评估流程图,下面将介绍《成熟度评估框架要求》中的评估流程图。
从这两个流程图的比较可以看出,使用“工具”的流程图和《成熟度评估框架 要求》中的流程图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除了部分细节内容不同以外,其它的都完全相同,因此,评估人员对于使用本“工具”进行评估,掌握它的评估流程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对于这个评估工具,作者本人并不想作过多的介绍,我不想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我不是想借此机会鼓吹这个工具的好处,我只是说一些想说的话,同时,我相信我想说的是有依据的,并非是我自己一时兴起,对目前国内对于软件质量体系建设的不满,抱怨归抱怨,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CMM在中国如何实施,达到改进我国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管理的种种弊病。因此,我是相信对CMM感兴趣,特别是关心CMM在中国发展命运的同僚们会接受我的说法的,希望我能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