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Socket异步Socket相连问题

tqc999 2004-09-23 08:49:59

我用java建的一个阻塞的Socket服务端
然后用vc写的一个异步的 基于 winsock WSAAsyncSelect模型 的客户端,但是一直
连不上,用基于MFC的CSocket进行连接就没问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哪位帮帮忙
代码:
服务器端:
java: 就是一个ServerSocket
客户端:
void CClientSocket::ClientSocketInit()
{
//设置异步IO模式
if(WSAAsyncSelect(m_hSocket,m_hWnd,CLI_MESSAGE,FD_READ|FD_WRITE|FD_CLOSE
|FD_CONNECT)>0)
{
AfxMessageBox("WSAAsyncSelect有错误!");
}
}

//进行连接的代码

ret = connect(m_hSocket, (LPSOCKADDR)&m_addr, sizeof(m_addr));
if(ret == SOCKET_ERROR)
{//连接失败
if(GetLastError()!=WSAEWOULDBLOCK)
{
AfxMessageBox(_T("无法连接服务器,请稍后再试!"));
return FALSE;
}
}

...全文
187 1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1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gdy119 2004-09-2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当你把socket设置为异步后你想一次就连接成功吗?
解决方法:
一: 在connect()之后再调用WSAEventSelect();
二: int nRet;
do{ nRet=connect();}while(nRet==0);
常见问题目录 本光盘的使用方法:点击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链接到该问题的答案。所有文件都是用WORD打开的。在点击所要看的问题时,请同时按住Control键(Ctrl)。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位同步(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旧版的《计算机网络》认为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数据链路层可以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最近新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和第5版)中对数据链路层的提法就改变了。数据链路层的传输不能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问题3-2:当数据链路层使用PPP协议或CSMA/CD协议时,既然不保证可靠传输,那么为什么对所传输的帧进行差错检验呢? 问题3-3:为什么旧的版本教材在数据链路层一章中讲授可靠传输,但现在新的版本教材则取消了可靠传输? 问题3-4:通过普通的电话用户线拨号上网时(使用调制解调器),试问一对用户线可容许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网? 问题3-5:除了差错检测外,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必须解决哪些特殊的问题问题3-6:为什么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总是需要的? 问题3-7: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CSMA/CD。频分复用FDM才使用载波。以太网有没有使用频分复用? 问题3-8:在以太网中,不同的传输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时延吗? 问题3-9:在以太网中发生了碰撞是否说明这时出现了某种故障? 问题3-10:从什么地方可以查阅到以太网帧格式中的“类型”字段是怎样分配的? 问题3-11:是什么原因使以太网有一个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问题3-12:在双绞线以太网中,其连接导线只需要两对线:一对线用于发送,另一对线用于接收。但现在的标准是使用RJ-45连接器。这种连接器有8根针脚,一共可连接4对线。这是否有些浪费?是否可以不使用RJ-45而使用RJ-11? 问题3-13:RJ-45连接器对8根针脚的编号有什么规定? 问题3-14:剥开5类线的外塑料保护套管就可以看见不同颜色的4对双绞线。哪一根线应当连接到哪一个针脚呢? 问题3-15:将5类线电缆与RJ-45插头连接起来的具体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问题3-16:不用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能否将两台计算机用带有RJ-45插头的5类线电缆直接连接起来? 问题3-17: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STP安装以太网是否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问题3-18:如果将已有的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试问原来使用的连接导线是否还能继续使用? 问题3-19:使用5类线的10BASE-T以太网的最大传输距离是100 m。但听到有人说,他使用10BASE-T以太网传送数据的距离达到180 m。这可能吗? 问题3-20:粗缆以太网有一个单独的收发器。细缆以太网和双绞线以太网有没有收发器?如果有,都在什么地方? 问题3-21:什么叫做“星形总线(star-shaped bus)”或“盒中总线(bus-in-a-box)”? 问题3-22: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站点之间的距离太大,那么由于信号传输时会衰减得很多因而无法对信号进行可靠的接收。试问:如果我们设法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那么是否就可以提高以太网的通信距离? 问题3-23:一个大学能否就使用一个很大的局域网而不使用许多相互连接的较小的局域网? 问题3-24:一个10 Mb/s以太网若工作在全双工状态,那么其数据率是发送和接收各为5 Mb/s还是发送和接收各为10 Mb/s? 问题3-25:一个单个的以太网上所使用的网桥数目有没有上限? 问题3-26:当我们在PC机插上以太网的适配器(网卡)后,是否还必须编制以太网所需的MAC协议的程序? 问题3-27:使用网络分析软件可以分析出所捕获到的每一个帧的首部中各个字段的值。但是有时却无法找出LLC帧首部的各字段的值。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3-28:整个的IEEE 802委员会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工作组? 问题3-29:在一些文献和教材中,可以见到关于以太网的“前同步码”(preamble)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8个字节。另一种说法是:前同步码共7个字节,而在前同步码后面还有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SFD (Start-of-Frame Delimiter)。那么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问题3-30:802.3标准共包含有多少种协议? 问题3-31:在802.3标准中有没有对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制定出标准呢? 问题3-32:在以太网中,有没有可能在发送了512 bit(64 B)以后才发生碰撞? 问题3-33:在有的文献中会见到runt和jabber这两个名词,它们是什么意思? 问题3-34:当局域网刚刚问世时,总线形的以太网被认为可靠性比星形结构的网络好。但现在以太网又回到了星形结构,使用集线器作为交换结点。那么以前的看法是否有些不正确? 第4章 网络层 问题4-1:存在多种异构网络对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多种异构网络? 问题4-2:“IP网关”和“IP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4-3:“互连网”和“互联网”有没有区别? 问题4-4:在文献中有时会见到对等连网(peer-to-peer networking),这是什么意思? 问题4-5:在一个互联网中,能否使用一个很大的交换机(switch)来代替互联网中很多的路由器? 问题4-6:为什么IP地址又称为“虚拟地址”? 问题4-7:有的文献上使用“虚拟分组”(virtual packet)这一名词。虚拟分组是什么意思? 问题4-8:如下图所示。五个网络用四个路由器(每一个路由器有两个端口)互连起来。能否改变这种连接方法,使用一个具有五个端口的路由器将这五个网络互连起来? 问题4-9:当运行PING 127.0.0.1时,这个IP数据报将发送给谁? 问题4-10:网络前缀是指网络号字段(net-id)中前面的几个类别位还是指整个的网络号字段? 问题4-11:有的书(如[COME06])将IP地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大部分,它们和网络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4-12:IP地址中的前缀和后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问题4-13: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分的长度是可变的(即IP数据报不是定长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问题4-14:IP地址中的各种类别的地址所拥有的地址数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问题4-15:在IP地址中,为什么使用最前面的一个或几个比特来表示地址的类别? 问题4-16:全1的IP地址是否是向整个因特网进行广播的一种地址? 问题4-17:IP协议有分片的功能,但广域网中的分组则不必分片。这是为什么? 问题4-18:路由表中只给出到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在下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再给出再下一跳的路由器的IP地址,最后才能到达目的网络进行直接交付。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问题4-19:链路层广播和IP广播有何区别? 问题4-20:主机在接收一个广播帧或多播帧时其CPU所要做的事情有何区别? 问题4-21:有的路由器在和广域网相连时,在该路由器的广域网接口处并没有硬件地址,这怎样解释? 问题4-22:IP地址和电话号码相比时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4-23:“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都有哪些含义? 问题4-24: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发送ARP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问题4-25:有人将ARP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在IP层,这样对吗? 问题4-26:一个主机要向另一个主机发送IP数据报。是否使用ARP就可以得到该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然后直接用这个硬件地址将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 问题4-27:在因特网中最常见的分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8: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 问题4-29:IP数据报的首部的最大长度是多少个字节?典型的IP数据报首部是多长? 问题4-30:IP数据报在传输的过程中,其首部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问题4-31:当路由器利用IP数据报首部中的“首部检验和”字段检测出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时,就简单地将其丢弃。为什么不发送一个ICMP报文给源主机呢? 问题4-32:RIP协议的好处是简单,但缺点是不够稳定。有的书上介绍“触发更新”、“分离范围”和“毒性逆转”。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要点? 问题4-33:IP数据报必须考虑最大传送单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这是指哪一层的最大传送单元?包括不包括首部或尾部等开销在内? 问题4-34:如果一个路由器要同时连接在一个以太网和一个ATM网络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硬件加到路由器上? 问题4-35:教材中的图4-19的B类网络145.13.0.0在划分子网时,所给出的三个子网号是怎样得出的? 问题4-36:“交换(switching)”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问题4-37:为什么生存时间TTL原来用秒作为单位而现在TTL却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所能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第5章 运输层 问题5-1: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问题5-2:从通信的起点和终点来比较,TCP和IP的不同点是什么? 问题5-3:端口(port)和套接字(socket)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4:一个套接字能否同时与远地的两个套接字相连问题5-5:数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运输层的TCP协议都使用滑动窗口技术。从这方面来进行比较,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5-6:TCP协议能够实现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传输还有没有必要来保证可靠传输呢? 问题5-7:在TCP报文段的首部中只有端口号而没有IP地址。当TCP将其报文段交给IP层时,IP协议怎样知道目的IP地址呢? 问题5-8:在TCP传送数据时,有没有规定一个最大重传次数? 问题5-9:TCP都使用哪些计时器? 问题5-10:是否TCP和UDP都需要计算往返时间RTT? 问题5-11:假定TCP开始进行连接建立。当TCP发送第一个SYN报文段时,显然无法利用教材中5.6.3节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往返时间RTT。那么这时TCP又怎样设置重传计时器呢? 问题5-12:糊涂窗口综合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接收方才产生这种症状? 问题5-13:能否更详细些讨论一下糊涂窗口综合症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5-14:为什么TCP在建立连接时不能每次都选择相同的、固定的初始序号? 问题5-15:能否利用TCP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报文段的图来说明慢开始的特点? 问题5-16:对于拥塞避免是否也能够用发送端和接收端交换的报文段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问题5-17:TCP连接很像一条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向管道。当TCP在连续发送报文段时,若要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发送窗口的大小应怎样选择? 问题5-18:假定在一个互联网中,所有的链路的传输都不出现差错,所有的结点也都不会发生故障。试问在这种情况下,TCP的“可靠交付”的功能是否就是多余的? 问题5-19:TCP是通信协议还是软件? 问题5-20:在计算TCP的往返时间RTT的公式中,本教材过去的版本是取 = 7/8。但现在的新版本是取 = 1/8。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第6章 应用层 问题6-1:我们经常说“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 问题6-2:能否用你的PC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计算机同时和5个计算机进行通信? 问题6-3:因特网中计算机程序之间的通信和电信网中的电话通信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问题6-4: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必须是唯一的吗? 问题6-5:在因特网中通过域名系统查找某个主机的IP地址,和在电话系统中通过114查号台查找某个单位的电话号码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问题6-6:一个单位的DNS服务器可以采用集中式的一个DNS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多个DNS服务器。哪一种方案更好些? 问题6-7:对同一个域名向DNS服务器发出好几次的DNS请求报文后,每一次得到IP地址都不一样。这可能吗? 问题6-8:当使用56 kb/s的调制解调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数据下载的速率远远小于56 kb/s。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6-9:ARP和DNS是否有些相似?它们有何区别? 问题6-10:“网关”和“路由器”是否为同义语? 问题6-11:我们常在文献上看到“远程登录”这样的名词。它的英文名字应当是remote log-in还是Telnet? 问题6-12:电话通信和电子邮件通信是使用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吗? 问题6-13:在电子邮件中,“信封”、“内容”、“首部”、“主体”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6-14:能否更加细致地介绍一下base64编码? 问题6-15:能否归纳一下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 问题6-16:HTTP 1.1协议比起HTTP 1.0协议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问题6-17:抽象语法、传送语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数据类型、编码以及编码规则的区别又是什么? 第7章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问题7-1:用一个例子说明置换密码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假定密钥为CIPHER,而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our,加密时明文中的空格去除。 问题7-2:拒绝服务DOS (Denial Of Service)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OS)这两种攻击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7-3:报文的保密性和报文的完整性有何不同?保密性和完整性能否只要其中的一个而不要另一个? 问题7-4:常规密钥体制与公钥体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7-5:能否举一个实际的RSA加密和解密的例子? 问题7-6:要进一步理解RSA密码体制的原理,需要知道哪一些数论的基本知识? 问题7-7:怎样证明RSA密码体制的解码公式? 问题7-8:RSA加密能否被认为是保证安全的? 问题7-9:报文摘要并不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这怎么能算是一种网络安全的措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将报文进行加密不是更好一些吗? 问题7-10:不重数(nonce)是否就是随机数? 问题7-11:在防火墙技术中的分组过滤器工作在哪一个层次?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问题8-1:为什么说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 问题8-2:IP协议是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可是因特网的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IP协议。那么IP协议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问题8-3:端到端时延(end-to-end delay)和时延抖动(delay jitter)有什么区别? 问题8-4:能否简单归纳一下,为了适应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目前对因特网应如何演进,都有哪三种主要观点? 问题8-5:在教材第8章的图8-2中的缓存(其作用是将非恒定速率的分组变为恒定速率的分组)是否就是在运输层中的接收缓存? 问题8-6:假定在教材第8章图8-19中对应于三种分组流的权重分别为0.5,0.25和0.25,并且所有的分组流都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对于轮流服务的情况,被服务的顺序是1 2 3 1 2 3 1 2 3…)? 问题8-7:假定在问题8-6中,只有第一类和第二类分组流有大量分组在缓存中,而第三类分组流目前暂时没有分组在缓存中。试问这三种分组流被服务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第9章 无线网络(略)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问题10-1:本章叫做“下一代因特网”。这是否意味着前面几章讨论的因特网协议都属于传统的因特网,而只有本章讨论的内容才涉及到因特网的一些新的演进? 问题10-2:三网融合是目的吗? 有关广域网WAN的问题 问题WAN-1:广域网在地理上覆盖的范围较大,那么能不能说“凡是在地理上覆盖范围较大的网络就是广域网”? 问题WAN-2:在广域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是否就是路由器? 问题WAN-3:为什么在第5版的《计算机网络》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 问题WAN-4:为什么ATM信元的有效载荷规定为48字节? 问题WAN-5:异步传递方式ATM和同步传输有什么关系? 问题WAN-6:是否SDH/SONET只能为ATM使用? 问题WAN-7:在ATM中发送端或接收端的传输汇聚子层TC能否辨认出不同的虚通路VC? 问题WAN-8:按照分层原理,下层不检查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首部。在ATM中,在传输汇聚子层TC上面的是ATM层。那么TC子层是否也不检查ATM信元的首部?
第1章 概述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在教材中1.2.1节提到这种新型计算机网络必须满足的要求有一条是“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但因特网的网络层使用IP协议,它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那么这里有没有什么矛盾?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 问题1-10:在教材的1.4.1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愿意将“带宽”作为数字信道的“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说有何根据?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问题1-16:在教材的1.5.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穆尔定律? 问题1-19:局域网、广域网和公用网、专用网有什么关系? 问题1-20:信道的利用率是否越高越好? 问题1-21:怎样理解教材中图1-8所示的椭圆形表示的各种服务提供者?这些ISP都在具体的什么位置? 问题1-22:在计算机网络中的结点是指主机还是指路由器? 问题1-23:ISO与OSI有何不同? 问题1-24:我们常听说“要增加政府机构办事的透明度”。意思是:政府机关的许多办事程序和步骤应当向群众公开,让大家看得见。而计算机网络所讨论的透明传输,是指比特流看不见电路的存在。这样看来,两种“透明”的意思很不一样。应当怎样理解? 问题1-25:怎样才能知道哪些RFC文档已经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草案或建议标准)? 问题1-26:怎样知道一个RFC文档是否被改为陈旧的? 第2章 物理层 问题2-1:“规程”、“协议”和 “规约”都有何区别?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7: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8:比特同步和帧同步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2-9:教材的表2-4的OC和STS有什么区别?例如OC-3和STS-3的数据率是一样的,为什么要使用两种表示方法?有的文献还使用如OC-3C的表示方法,这有区别吗? 问题2-10:ATM是异步传递方式。是否ATM方式与同步通信完全无关?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问题3-1:在1999年4月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2版)的1.3.2节中有这样的话: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这样,数据链路层就把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转变成为让网络层向下看起来好像是一条不出差错的链路。” 但在2003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对数据链路层就改变了这种提法。
Silverlight2.0功能展示Demo源码 1、Silverlight(3) - 2.0控件之Border, Button, Calendar, Canvas, CheckBox, ComboBox 介绍 Silverlight 2.0 控件一览:Border, Button, Calendar, Canvas, CheckBox, ComboBox 2、Silverlight(4) - 2.0控件之DataGrid, DatePicker, Grid, GridSplitter, HyperlinkButton, Image 介绍 Silverlight 2.0 控件一览:DataGrid, DatePicker, Grid, GridSplitter, HyperlinkButton, Image 3、Silverlight(5) - 2.0控件之ListBox, MediaElement, MultiScaleImage, PasswordBox, ProgressBar, RadioButton 介绍 Silverlight 2.0 控件一览:ListBox, MediaElement, MultiScaleImage, PasswordBox, ProgressBar, RadioButton 4、Silverlight(6) - 2.0控件之ScrollViewer, Slider, StackPanel, TabControl, TextBlock, TextBox, ToggleButton 介绍 Silverlight 2.0 控件一览:ScrollViewer, Slider, StackPanel, TabControl, TextBlock, TextBox, ToggleButton 5、Silverlight(7) - 2.0图形之Ellipse, Line, Path, Polygon, Polyline, Rectangle 介绍 Silverlight 2.0 图形: Ellipse - 椭圆 Line - 线 Path - 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直线和曲线 Polygon - 多边形,闭合图形,起点与终点自动相连 Polyline - 非闭合图形,一串连接起来的线,起点与终点不会自动相连 Rectangle - 矩形 6、Silverlight(8) - 2.0图形之基类System.Windows.Shapes.Shape 介绍 Silverlight 2.0 图形:基类System.Windows.Shapes.Shape(Ellipse, Line, Path, Polygon, Polyline, Rectangle都继承自抽象类System.Windows.Shapes.Shape)。 Fill - 填充;Stroke - 笔画(边框) StrokeThickness - 笔画(边框)尺寸 Stretch - 拉伸值 StrokeDashArray - 虚线和间隙的值的集合 StrokeDashCap - 虚线两端(线帽)的类型 StrokeStartLineCap - 虚线起始端(线帽)的类型 StrokeEndLineCap - 虚线终结端(线帽)的类型 StrokeDashOffset - 虚线的起始位置。从虚线的起始端的 StrokeDashOffset 距离处开始描绘虚线 StrokeLineJoin - 图形连接点处的连接类型 StrokeMiterLimit - 斜接长度 与 StrokeThickness/2 的比值。默认值 10,最小值 1 7、Silverlight(9) - 2.0画笔之SolidColorBrush, ImageBrush, VideoBrush, LinearGradientBrush, RadialGradientBrush 介绍 Silverlight 2.0 画笔: SolidColorBrush - 单色画笔 ImageBrush - 图像画笔 VideoBrush - 视频画笔 LinearGradientBrush - 线性渐变画笔 RadialGradientBrush - 放射性渐变画笔 8、Silverlight(10) - 2.0其它之Transform详解,以及UIElement和FrameworkElement的常用属性 介绍 Silverlight 2.0 其它: RenderTransform - 呈现位置的转换(System.Windows.Media.Transform类型) RenderTransformOrigin - 位置转换的中心点 Clip - 容器的剪辑区域(System.Windows.Media.Geometry类型) IsHitTestVisible - 命中测试是否可见 Opacity - 不透明度。0 - 1之间 OpacityMask - 不透明蒙版(遮罩)(System.Windows.Media.Brush类型) UseLayoutRounding - 是否使用完整像素布局 Cursor - 鼠标移动到 FrameworkElement 上面时,鼠标指针的样式 Margin - 容器边缘与边缘之外的空白距离(像素值:上下左右;左右,上下;左,上,右,下) Tag - 保存一些额外的信息(System.Object类型) 9、Silverlight(11) - 2.0动画之ColorAnimation, DoubleAnimation, PointAnimation, 内插关键帧动画 介绍 Silverlight 2.0 动画: ColorAnimation - 在两个 Color 值之间做线性内插动画处理 DoubleAnimation - 在两个 Double 值之间做线性内插动画处理 PointAnimation - 在两个 Point 值之间做线性内插动画处理 内插关键帧动画 - 在 Color 或 Double 或 Point 动画中内插关键帧,以做线性, 离散, 三次贝塞尔曲线的动画处理 动态改变动画 - 通过程序控制,动态地改变动画 10、Silverlight(12) - 2.0外观之样式, 模板, 视觉状态和视觉状态管理器 介绍 Silverlight 2.0 外观控制:样式(Style), 模板(Template), 视觉状态(VisualState)和视觉状态管理器(VisualStateManager) 11、Silverlight(13) - 2.0交互之鼠标事件和键盘事件 介绍 Silverlight 2.0 人机交互:响应用户的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 MouseEnter - 鼠标进入时触发的事件(显然,此事件不能冒泡) MouseLeave - 鼠标离开时触发的事件(显然,此事件不能冒泡) MouseLeftButtonDown - 鼠标左键单击按下时触发的事件 MouseLeftButtonUp - 鼠标左键单击按下并放开时触发的事件 MouseMove - 鼠标移动时触发的事件 MouseEventArgs.GetPosition() - 鼠标相对于指定元素的坐标 MouseButtonEventArgs.Handled - 此事件是否已被处理 KeyDown - 鼠标按下时触发的事件 KeyUp - 鼠标按下并放开时触发的事件 KeyEventArgs.Key - 与事件相关的键盘的按键 [Input.Key枚举] KeyEventArgs.Handled - 是否处理过此事件 Keyboard.Modifiers - 当前按下的辅助键 [Input.ModifierKeys枚举] 12、Silverlight(14) - 2.0交互之InkPresenter(涂鸦板) 介绍 Silverlight 2.0 人机交互:InkPresenter(涂鸦板)。 InkPresenter - 涂鸦板,也就是在面板上呈现墨迹。InkPresenter 可以包含子控件 Cursor - 鼠标移动到 InkPresenter 上面时,鼠标指针的样式 Background - 涂鸦板背景 Opacity - 面板上墨迹的不透明度 Clip - InkPresenter 的剪辑区域 Stroke.DrawingAttributes - Stroke(笔划)的外观属性 UIElement.CaptureMouse() - 为 UIElement 对象启用鼠标捕捉 UIElement.CaptureMouse() - 为 UIElement 对象释放鼠标捕捉 13、Silverlight(15) - 2.0数据之一次绑定, 单向绑定, 双向绑定, INotifyPropertyChanged, 数据转换, 数据验证 介绍 Silverlight 2.0 数据绑定: Binding - 将绑定目标对象的属性与数据源联接起来 INotifyPropertyChanged - 向客户端发出某一属性值已更改的通知 IValueConverter - 值转换接口,将一个类型的值转换为另一个类型的值。它提供了一种将自定义逻辑应用于绑定的方式 BindingValidationError - 出现验证错误或解决上次验证错误则触发此事件 14、Silverlight(16) - 2.0数据之独立存储(Isolated Storage) 介绍 Silverlight 2.0 数据的独立存储(Isolated Storage): IsolatedStorageFile - 操作 独立存储 的类; IsolatedStorageFile.GetUserStoreForSite() - 按站点获取用户的独立存储 IsolatedStorageFile.GetUserStoreForApplication() - 按应用程序获取用户的独立存储 IsolatedStorageSettings - 在独立存储中保存的 key-value 字典表 IsolatedStorageSettings.SiteSettings - 按站点保存的 key-value 字典表 IsolatedStorageSettings.ApplicationSettings - 按应用程序保存的 key-value 字典表 15、Silverlight(17) - 2.0数据之详解DataGrid, 详解ListBox 介绍 Silverlight 2.0 详解DataGrid, 绑定数据到ListBox: AutoGenerateColumns - 是否根据数据源自动生成列 RowDetailsVisibilityMode - 显示相应的行的详细数据时所使用的显示模式 DataGrid.RowDetailsTemplate - 用于显示相应的行的详细数据的模板 AreRowDetailsFrozen - 是否冻结 RowDetailsTemplate GridLinesVisibility - 表格分隔线的显示方式 RowBackground - 奇数数据行背景 AlternatingRowBackground - 偶数数据行背景 IsReadOnly - 单元格是否只读 FrozenColumnCount - 表格所冻结的列的总数(从左边开始数) SelectionMode - 行的选中模式 CanUserReorderColumns - 是否允许拖动列 CanUserResizeColumns - 是否允许改变列的宽度 CanUserSortColumns - 是否允许列的排序 16、Silverlight(18) - 2.0视频之详解MediaElement, 开发一个简易版的全功能播放器 介绍 Silverlight 2.0 详解MediaElement:开发一个简易版的全功能播放器。 Source - 需要播放的媒体地址 Stretch - 拉伸值 AutoPlay - 是否自动播放媒体 CurrentState - 播放状态 Position - 媒体的位置 DroppedFramesPerSecond - 媒体每秒正在丢弃的帧数 BufferingProgress - 缓冲进度 DownloadProgress - 下载进度 NaturalDuration - 媒体文件的时长; Volume - 音量大小 Balance - 音量平衡 BufferingTime - 需要缓冲的时间的长度 CurrentState - 播放状态 IsMuted - 是否静音 Play() - 播放媒体 Pause() - 暂停媒体的播放 Stop() - 停止媒体的播放 17、Silverlight(19) - 2.0通信之调用REST服务,处理JSON格式, XML格式, RSS/ATOM格式的数据 介绍 Silverlight 2.0 调用REST服务,处理JSON格式, XML格式, RSS/ATOM格式的数据。 通过 System.Net.WebClient 类调用 REST 服务 通过 System.Json 命名控件下的类处理 JSON 数据 通过 System.Xml.Linq 命名空间下的类(LINQ to XML)处理 XML 数据 通过 System.ServiceModel.Syndication 命名空间下的类处理 RSS/ATOM 数据 18、Silverlight(20) - 2.0通信之WebClient, 以字符串的形式上传/下载数据, 以流的方式上传/下载数据 介绍 Silverlight 2.0 详解WebClient,以字符串的形式上传、下载数据;以流的方式上传、下载数据。 WebClient - 将数据发送到指定的 URI,或者从指定的 URI 接收数据的类 DownloadStringAsync(Uri address, Object userToken) - 以字符串的形式下载指定的 URI 的资源 UploadStringAsync(Uri address, string data) - 以字符串的形式上传数据到指定的 URI。所使用的 HTTP 方法默认为 POST OpenReadAsync(Uri address, Object userToken) - 以流的形式下载指定的 URI 的资源 OpenWriteAsync(Uri address, string method, Object userToken) - 打开流以使用指定的方法向指定的 URI 写入数据 19、Silverlight(21) - 2.0通信之WebRequest和WebResponse, 对指定的URI发出请求以及接收响应 介绍 Silverlight 2.0 详解WebRequest和WebResponse,对指定的URI做GET和POST请求,以及接收其响应。 HttpWebRequest - 对指定的 URI 发出请求 Create() - 初始化一个 WebRequest BeginGetResponse() - 开始对指定 URI 资源做异步请求 EndGetResponse() - 结束对指定 URI 资源做异步请求 HttpWebResponse - 对指定的 URI 做出响应 GetResponseStream() - 获取响应的数据流 20、Silverlight(22) - 2.0通信之调用WCF服务, 对传输信息做加密 介绍 Silverlight 2.0 调用 WCF 服务,对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的消息做加密。在 Visual Studio 2008 中使用"添加服务引用"会自动生成代理类。只支持BasicHttpBinding 21、Silverlight(23) - 2.0通信之调用WCF的双向通信(Duplex Service) 介绍 Silverlight 2.0 调用 WCF 的双向通信服务(Duplex Service) 。 开发一个服务端主动向客服端发送股票信息的程序,首先客户端先向服务端发送需要监控的股票的股票代码,然后服务端在该股信息发生变化的时候将信息推送到客户端 22、Silverlight(24) - 2.0通信之Socket, 开发一个多人聊天室 介绍 Silverlight 2.0 Socket通信。开发一个多人聊天室。 服务端:实例化Socket, 绑定, 监听, 连接, 接收数据, 发送数据 客户端:实例化Socket, 指定服务端地址, 连接, 接收数据, 发送数据 23、Silverlight(25) - 2.0线程之Thread, Timer, BackgroundWorker, ThreadPool 介绍 Silverlight 2.0 使用Thread, Timer, BackgroundWorker, ThreadPool来实现多线程开发。 Thread - 用于线程的创建和控制的类 Timer - 用于以指定的时间间隔执行指定的方法的类 BackgroundWorker - 用于在单独的线程上运行操作 ThreadPool - 线程池的管理类 24、Silverlight(26) - 2.0线程之Lock, Interlocked, EventWaitHandle, Monitor, ThreadStaticAttribute 介绍 Silverlight 2.0 使用Lock, Interlocked, EventWaitHandle, Monitor来实现线程同步。 Lock - 确保代码块完成运行,而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 Interlocked - 为多个线程共享的变量提供原子级的操作 EventWaitHandle - 通知其他线程是否可入的类 Monitor - 提供同步访问对象的机制 ThreadStaticAttribute - 所指定的静态变量对每个线程都是唯一的 25、Silverlight(27) - 2.0网页之可脚本化, 与DOM的交互, 与JavaScript的交互 介绍 Silverlight 2.0 使用c#开发可脚本化的代码,Silverlight与宿主页面的DOM之间的交互,Silverlight与宿主页面的JavaScript之间的交互。 ScriptableMemberAttribute - 需要脚本化的属性、方法、事件要标记为此 HtmlPage.RegisterScriptableObject - 将可脚本化对象注册到客户端 HtmlElement - 表示网页的文档对象模型 (DOM) 中的 HTML 元素 HtmlWindow - 提供 JavaScript 的 window 对象的 Silverlight 端的托管表示形
dW 登录 | 注册 IBM developerWorks® 技术主题 软件下载 社区 技术讲座 搜索 developerWorks 打印本页面用电子邮件发送本页面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DiggFacebookTwitterDeliciousLinked In developerWorks 中国技术主题Java technology文档库 在 Java 应用程序中访问 USB 设备 介绍 USB、jUSB 和 JSR-80 Java 平台一直都以其平台无关性自豪。虽然这种无关性有许多好处,但是它也使得编写与硬件交互的 Java 应用程序的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在本文中,研究科学家蒋清野讨论了两个项目,它们通过提供使Java 应用程序可以使用 USB 设备的 API 而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容易。虽然这两个项目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它们都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并已经成为一些实用应用程序的基础。 1 评论: 蒋清野 (qjiang@ieee.org), 研究科学家, HappyFox Engineering Solutions 2003 年 10 月 25 日 + 内容 在 IBM Bluemix 云平台上开发并部署您的下一个应用。 现在就开始免费试用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规范的第一个版本发表于 1996年 1月。因为它的低成本、高数据传输率、使用容易和灵活性,USB 在计算机行业里获得了广泛接受。今天,许多周边设备和装置都是通过 USB 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的。目前,大多数一般用途的操作系统都提供了对 USB 设备的支持,并且用 C 或者 C++ 可以相对容易地开发访问这些外设的应用程序。不过,Java 编程语言在设计上对硬件访问提供的支持很少,所以编写与 USB 设备交互的应用程序是相当困难的。 IBM 的 Dan Streetman 最早开始了在 Java 语言中提供对 USB 设备的访问的努力。2001年,他的项目通过 Java 规范请求(Java Specification Request,JSR)过程被接受为 Java 语言的候选扩展标准。这个项目现在称为 JSR-80 并且指定了官方包 javax.usb 。同时,在 2000年 6月,Mojo Jojo 和 David Brownell 在 SourceForge 开始了 jUSB 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开发出了 Linux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的包,尽管它们都还很不完善。这两个项目也都开始试图向其他操作系统上的 Java 应用程序提供对 USB 设备的访问,尽管它们都还没有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包(参阅 参考资料 中有关本文中讨论的这两个项目及其他项目的资料)。 在本文中,将对 jUSB 和 JSR-80 项目作一个简要介绍,不过,我们首先要看一下 USB 协议的具体细节,这样您就可以理解这两个项目是如何与 USB 设备交互的。我们还将提供代码片段以展示如何用这两个项目的 API 访问 USB 设备。 USB 介绍 1994年,一个由四个行业伙伴(Compaq、Intel、Microsoft 和 NEC)组成的联盟开始制定 USB 协议。该协议最初的目的是将 PC 与电话相连并提供容易扩展和重新配置的 I/O 接口。1996年 1月,发表了 USB 规范的第一个版本,1998年 9月发表了后续版本(版本 1.1)。这个规范允许 127台设备同时连接到一起,总的通信带宽限制为 12 Mbps。后来,又有三个成员(Hewlett-Packard、Lucent 和 Philips)加入了这个联盟。2000年 4月,发表了 USB 规范的 2.0版本,它支持高达 480 Mbps 的传输率。今天,USB 在高速(视频、图像、储存)和全速(音频、宽带、麦克风)数据传输应用中起了关键作用。它还使各种低速设备(键盘、鼠标、游戏外设、虚拟现实外设)连接到 PC 上。 USB 协议有严格的层次结构。在所有 USB 系统中,只有一个主设备,到主计算机的的 USB 接口称为 主控器(host controller)。主控器有两个标准――开放主控器接口(Compaq 的 Open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OHCI)和通用主控器接口(Intel 的 Universal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UHCI)。这两个标准提供了同样的能力,并可用于所有的 USB 设备,UHCI 的硬件实现更简单一些,但是需要更复杂的设备驱动程序(因而 CPU 的负荷更大一些)。 USB 物理互连是分层的星形拓朴,最多有七层。一个 hub 是每个星形的中心,USB 主机被认为是 root hub。每一段连线都是 hub 与 USB 设备的点对点连接,后者可以是为系统提供更多附加点的另一个 hub,也可以是一个提供功能的某种设备。主机使用主/从协议与 USB 设备通信。这种方式解决了包冲突的问题,但是同时也阻止了附加的设备彼此建立直接通信。 所有传输的数据都是由主控器发起的。数据从主机流向设备称为 下行(downstream)或者 输出(out)传输,数据从设备流向主机称为 上 行(upstream)或者 输入(in)传输。数据传输发生在主机和 USB 设备上特定的 端点(endpoint) 之间,主机与端点之间的数据链接称为 管道(pipe)。 一个给定的 USB 设备可以有许多个端点,主机与设备之间数据管道的数量与该设备上端点的数量相同。一个管道可以是单向或者是双向的,一个管道中的数据流与所有其他管道中的数据流无关。 USB 网络中的通信可以使用下面四种数据传输类型中的任意一种: 控制传输:这些是一些短的数据包,用于设备控制和配置,特别是在设备附加到主机上时。 批量传输:这些是数量相对大的数据包。像扫描仪或者 SCSI 适配器这样的设备使用这种传输类型。 中断传输:这些是定期轮询的数据包。主控器会以特定的间隔自动发出一个中断。 等时传输:这些是实时的数据流,它们对带宽的要求高于可靠性要求。音频和视频设备一般使用这种传输类型。 像串行端口一样,计算机上每一个 USB 端口都由 USB 控制器指定了一个惟一的标识数字(端口 ID)。当 USB 设备附加到 USB 端口上时,就将这个 惟一端口 ID 分配给这台设备,并且 USB 控制器会读取 设备描述符。设备描述符包括适用于该设备的全局信息、以及设备的 配置信息。配置定义了一台 USB 设备的功能和 I/O 行为。一台 USB 设备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配置,这由它们相应的配置描述符所描述。每一个配置都有一个或者多个 接口,它可以视为一个物理通信渠道 ;每一个接口有零个或者多个端点,它可以是数据提供者或者数据消费者,或者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接口由接口描述符描述,端点由端点描述符描述。并且一台 USB 设备可能还有字符串描述符以提供像厂商名、设备名或者序列号这样的附加信息。 正如您所看到的,像 USB 这样的协议为使用 Java 这种强调平台和硬件无关性的语言的开发人员提出了挑战。现在让我们看两个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项目。 回页首 jUSB API jUSB 项目是由 Mojo Jojo 和 David Brownell 于 2000年 6月创立的。其目标是提供一组免费的、在 Linux 平台上访问 USB 设备的 Java API。这个 API 是按照 Lesser GPL (LGPL)条款发表的,这意味着您可以在专有和免费软件项目中使用它。这个 API 提供了对多个物理 USB 设备的多线程访问,并支持本机和远程设备。具有多个接口的设备可以同时被多个应用程序(或者设备驱动程序)所访问,其中每一个应用程序(或者设备驱动程序)都占据一个不同的接口。该 API 支持控制传输、批量传输和中断传输,不支持等时传输,因为等时传输用于媒体数据(如音频和视频),JMF API 已经在其他标准设备驱动程序上对此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参阅 参考资料)。当前,该 API 可以在具有 Linux 2.4 核心或者以前的 2.2.18 核心的 GNU/Linux 版本上工作。因此可支持大多数最新的版本,例如,该 API 可以在没有任何补丁或者升级的 Red Hat 7.2 和 9.0 上工作。 jUSB API 包括以下包: usb.core : 这个包是 jUSB API 的核心部分。它使得 Java 应用程序可以从 USB 主机访问 USB 设备。 usb.linux : 这个包包含 usb.core.Host 对象的 Linux 实现、bootstrapping 支持和其他可以提升 Linux USB 支持的类。这个实现通过虚拟 USB 文件系统( usbdevfs )访问 USB 设备。 usb.windows : 这个包包含 usb.core.Host 对象的 Windows 实现、bootstrapping 支持和其他可以提升 Windows USB 支持的类。这个实现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usb.remote : 这个包是 usb.core API 的远程版本。它包括一个 RMI proxy 和一个 daemon 应用程序,它让 Java 应用程序可以访问远程计算机上的 USB 设备。 usb.util : 这个包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实用程序,可以将 firmware下载到 USB 设备上、将 USB 系统的内容转储到 XML 中、以及将只有 bulk I/O 的 USB 设备工具转换成一个套接字(socket)。 usb.devices : 这个可选包收集了用 jUSB API 访问不同 USB 设备的 Java 代码,包括柯达数码相机和 Rio 500 MP3 播放器。这些 API 经过特别编写以简化访问特定 USB 设备的过程,并且不能用于访问其他设备。这些 API 是在 usb.core API 之上构建的,它们可以工作在所有支持 jUSB 的操作系统上。 usb.view : 这个可选包提供了基于 Swing 的 USB 树简单浏览器。它是一个展示 jUSB API 应用的很好的示例程序。 尽管 usb.core.Host 对象的实现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是不同的,但是 Java 程序员只需要理解 usb.core 包就可以用 jUSB API 开始应用程序的开发。表 1 列出了 usb.core 的接口和类,Java 程序员应该熟悉它们: 表 1. jUSB 中的接口和类 接口 说明 Bus 将一组 USB 设备连接到 Host 上 Host 表示具有一个或者多个 Bus 的 USB 控制器 类 说明 Configuration 提供对设备所支持的 USB 配置的访问,以及对与该配置关联的接口的访问 Descriptor 具有 USB 类型的描述符的实体的基类 Device 提供对 USB 设备的访问 DeviceDescriptor 提供对 USB 设备描述符的访问 EndPoint 提供对 USB 端点描述符的访问、在给定设备配置中构造设备数据输入或者输出 HostFactory 包含 bootstrapping 方法 Hub 提供对 USB hub 描述符以及一些 hub 操作的访问 Interface 描述一组端点,并与一个特定设备配置相关联 PortIdentifier 为 USB 设备提供稳定的字符串标识符,以便在操作和故障诊断时使用 用 jUSB API 访问一台 USB 设备的正常过程如下: 通过从 HostFactory 得到 USB Host 进行 Bootstrap。 从 Host 访问 USB Bus ,然后从这个 Bus 访问 USB root hub(即 USB Device )。 得到 hub 上可用的 USB 端口数量,遍历所有端口以找到正确的 Device 。 访问附加到特定端口上的 USB Device 。可以用一台 Device 的 PortIdentifier 直接从 Host 访问它,也可以通过从 root hub 开始遍历 USB Bus 找到它。 用 ControlMessage 与该 Device 直接交互,或者从该 Device 的当前 Configuration 中要求一个 Interface, 并与该 Interface 上可用的 Endpoint 进行 I/O 。 清单 1 展示了如何用 jUSB API 获得 USB 系统中的内容。这个程序编写为只是查看 root hub 上可用的 USB 设备,但是很容易将它改为遍历整个 USB 树。这里的逻辑对应于上述步骤 1 到步骤 4。 清单 1. 用 jUSB API 获得 USB 系统的内容 import usb.core.*; public class ListUS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 Bootstrap by getting the USB Host from the HostFactory. Host host = HostFactory.getHost(); // Obtain a list of the USB buses available on the Host. Bus[] bus = host.getBusses(); int total_bus = bus.length; // Traverse through all the USB buses. for (int i=0; i同步的应用程序)。 回页首 JSR-80 API (javax.usb) 正如前面提到的,JSR-80 项目是由 IBM 的 Dan Streetman 于 1999年创立的。2001年,这个项目通过 Java 规范请求(JSR)过程被接受为 Java 语言的候选扩展标准。这个项目现在称为 JSR-80 并且被正式分派了 Java 包 javax.usb 。这个项目使用 Common Public License 的许可证形式,并通过 Java Community Process 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 Java 平台开发一个 USB 接口,可以从任何 Java 应用程序中完全访问 USB 系统。JSR-80 API 支持 USB 规范所定义的全部四种传输类型。目前,该 API 的 Linux 实现可以在支持 2.4 核心的大多数最新 GNU/Linux 版本上工作,如 Red Hat 7.2 和 9.0。 JSR-80 项目包括三个包: javax-usb ( javax.usb API)、 javax-usb-ri (操作系统无关的基准实现的公共部分)以及 javax-usb-ri-linux (Linux 平台的基准实现,它将公共基准实现链接到 Linux USB 堆栈)。所有这三个部分都是构成 Linux 平台上 java.usb API 完整功能所必需的。在该项目的电子邮件列表中可以看到有人正在致力于将这个 API 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上(主要是 Microsoft Windows),但是还没有可以工作的版本发表。 尽管 JSR-80 API 的操作系统无关的实现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是不同的,但是 Java 程序员只需要理解 javax.usb 包就可以开始开发应用程序了。表 2 列出了 javax.usb 中的接口和类, Java 程序员应该熟悉它们: 表 2. JSR-80 API 中的接口和类 接口 说明 UsbConfiguration 表示 USB 设备的配置 UsbConfigurationDescriptor USB 配置描述符的接口 UsbDevice USB 设备的接口 UsbDeviceDescriptor USB 设备描述符的接口 UsbEndpoint USB 端点的接口 UsbEndpointDescriptor USB 端点描述符的接口 UsbHub USB hub 的接口 UsbInterface USB 接口的接口 UsbInterfaceDescriptor USB 接口描述符的接口 UsbPipe USB 管道的接口 UsbPort USB 端口的接口 UsbServices javax.usb 实现的接口 类 说明 UsbHostManager javax.usb 的入口点 用 JSR-80 API 访问 USB 设备的正常过程如下: 通过从 UsbHostManager 得到相应的 UsbServices 进行 Bootstrap。 通过 UsbServices 访问 root hub。在应用程序中 root hub 就是一个 UsbHub 。 获得连接到 root hub 的 UsbDevice s 清单。遍历所有低级 hub 以找到正确的 UsbDevice 。 用控制消息( UsbControlIrp )与 UsbDevice 直接交互,或者从 UsbDevice 的相应 UsbConfiguration 中要求一个 UsbInterface 并与该 UsbInterface 上可用的 UsbEndpoint 进行 I/O。 如果一个 UsbEndpoint 用于进行 I/O,那么打开与它关联的 UsbPipe 。通过这个 UsbPipe 可以同步或者异步提交上行数据(从 USB 设备到主计算机)和下行数据(从主计算机到 USB 设备)。 当应用程序不再需要访问该 UsbDevice 时,关闭这个 UsbPipe 并释放相应的 UsbInterface 。 在清单 3 中,我们用 JSR-80 API 获得 USB 系统的内容。这个程序递归地遍历 USB 系统上的所有 USB hub 并找出连接到主机计算机上的所有 USB 设备。这段代码对应于上述步骤 1 到步骤 3。 清单 3. 用 JSR-80 API 获得 USB 系统的内容 import javax.usb.*;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raverseUS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 try { // Access the system USB services, and access to the root // hub. Then traverse through the root hub. UsbServices services = UsbHostManager.getUsbServices(); UsbHub rootHub = services.getRootUsbHub(); traverse(rootHub); } catch (Exception e) {} } public static void traverse(UsbDevice device) { if (device.isUsbHub()) { // This is a USB Hub, traverse through the hub. List attachedDevices = ((UsbHub) device).getAttachedUsbDevices(); for (int i=0; i

18,356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VC/MFC 网络编程
c++c语言开发语言 技术论坛(原bbs)
社区管理员
  • 网络编程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