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社区成员
在知乎有个浏览量超过33万的帖子:
是不是程序员总会遇到一个瓶颈期,觉得自己没有进步了,该怎么解决?
有个高赞回答提到,程序员到了一定瓶颈期时,除了上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再刻苦专研技术,长时间消息闭塞,对新技术、新领域不了解等等。
吴军博士也有这样的观点:
因为我自己观察发现,在IT行业,很多人经常到35岁就开始困惑了。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这行业吃青春饭。
但是,那些顶级的IT从业者,他们的年纪都很大,有的可能五六十岁还在工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人怎么能够突破这个瓶颈?
结合多年的经验和观察,他将自己从业三十多年的经历与心得整理出来,出版了这本豆瓣评分9.3的《计算之魂》。
根据他的观察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从业人员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光是对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刻,对这产业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3515688.html
吴军博士从事这方面工作已有30年的时间,并且他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Google 公司和腾讯公司,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文明之光》《全球科技通史》等多部畅销书,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内的图书大奖。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与智者对话,看他对IT从业者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虽然每天股票的价格会变,各大公司市值也会变动,但是变动幅度不会太大,全世界最值钱的两家公司是苹果和微软。在接下来的排名中,有一家是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公司,然后是Google、Amazon和Facebook。
石油公司其实是一个全国的财富,这个不去做对比。那么你可以看到,就单从市场上来讲,世界上最值钱的公司都是IT公司,在中国最值钱的公司是腾讯。
虽然跟苹果、微软、Google这些公司比,还有差距,但是在中国也是很了不起了,有超过5千亿美元的这样一个市值。
由此,你可以看出这个产业是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
但接下来就有了矛盾,产业发展的很好,人发展的却不太好。这好像是一个矛盾的情况,也就是大家经常看到媒体讲的35岁的瓶颈期。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
吴军博士说到:因为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能力没有同步增长,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全世界都最缺乏的人其实是一些高级的专业人士。
法国当时有一个空想社会主义家圣西门曾经说过,法国如果失去了100个最好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工程师等等,那么法国的文明将大倒退。但要是失去了100个贵族的话,这没什么影响。
这也说明了全世界需要的其实都是专业人士,但是很多人在成为专业人士的道路上走不高。
既然专业人士如此稀缺,假设他们处于顶级水平,那普通从业者处于什么位置?
得过诺贝尔奖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他有一个观点,专业人士每级之间是差一个数量级的,他把专业人士分成了五级。
当时,他主要是给物理学家分级,在物理学领域最顶级的,即一级,就是像波尔和发现正电子的迪拉克等。这一级很少人,一个巴掌就数的过来。
接下来是二级的人,二级人的水平和贡献就比第一级差了一个数量级。如果你只是一个在大学教物理学的教授,你可能是五级。
吴军博士借用朗道的这个概念,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量化,划分一下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
●第一级,就是能开创一个产业,或者说开创一种新的理论的人。
比如,自冯诺依曼以后就有计算机这个产业。算法这一行实际上算是算法老祖宗——高德纳开创的。
●第二级,就是能够解决世界难题的人。
这个问题在以前是没有人解决,因为有你的出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世界上大部分图灵奖的获得者都是处于第二级的人。当然有些图灵奖获得者成就更大一些,介于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不过我认为他们和高德纳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第三级,就是做的产品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人。
比如抖音就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微信也是如此。如果你是这些产品的负责人,你就是第三级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虽然比图灵奖获得者差一些,但在世界上还是响当当的。
●第四级,就是能完成或领导一个大工程的人。
比如咱们国内有好多负责视频网站的负责人,虽然水平达不到世界级,达不到工程级,但是他自己有能力把一个大网站搭建起来,比如流量很大的优酷或者爱奇艺。能把这种服务量大的网站搭建起来,水平还是很好的。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技术专家,差不多是第四级的计算机工程师。
●第五级,就是大公司里头,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工程师。
如果你需要人指导,还需要人给你派活,严格来讲就连第五级都算不上。
●如今,我们有两种对计算机工程师的称号,一个是“程序猿”,还有一个是“码农”。这其实已经是第六、七级了,大学刚刚毕业可能差不多到第七级。
这是从贡献上来讲,从收入上讲,差别也是很大的啊。
像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解决Google无人驾驶问题的工程师,他曾估计过,他工作多年,从Google得到的收入超过1亿美元。这比很多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挣的还多。
由此可见,回报是很高的。有人觉得说码农很辛苦,这是因为你的贡献还不够大,同样的时间,你的收入却不高。但是一旦你真是做到上面那种比较高的级别,你的收入会相当可观。
每个人通过努力,第一、二级很难达到,但是第三级,你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吴军博士认为,普通人只靠努力,可能最多能到达第3级,或者2.5级。这本《计算之魂》可以帮助大家达到这种程度,这也是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第五级的人可以用计算机的知识,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即你给他一个问题,他能解决。
比如,你对他说“我要做一个IoT的监控系统,你来帮我把计算机这一部分做好。”这样一个工程师会对你说“你交给我就好了,剩下的事我能做。”这是第五级人的要求之一。
如果他说他还不会做,还得到处去找你,那么他连第五级别都还没达到。
第四级的人就需要对计算机科学有比较精深的了解。
因为你做成一个东西,它有好有坏啊。可能它工作的效率很低,用了人家十倍的机器达到同样效果,这就不太好。
所以呢,你要对计算机科学有精深的理解,这样你做出来的产品在同行里就特别有竞争力,你的运营成本可能只有人家的一半。那别的公司挣不着钱,你就挣着钱了。有些时候很多人问我“我这公司挣不着钱啊”。为什么挣不着钱?那很容易解释。
你做的东西里连现有的,比如我们现在叫大厂(计算机的大厂)还不如,你的效率比别人低,那你肯定挣不着钱。因为他基本上设置了这个行业能够盈利的一个线,你达不到这个线就挣不着钱。
你做比他差,你肯定挣不着钱;你做比他好,有可能挣不着钱,因为他还有一些商业上垄断性;但是做的差,一定挣不着钱。
第三级的人就要能想到一些常人想不到的方法。
你不能满足于教科书上已有的这些方法,因为你需要解决人家没有解决的问题,你要做到世界上最好的。当然,这都是一层层的基础,再往上搭的。
第二级的人要能探索未知,我在书中讲述的不多。
第一级的人更了不起,要能构建知识体系。
比如,我们说计算机算法整个体系就是高德纳构建的。这个一般人达不到,咱们也就不过多讨论。
也就是说,从大学毕业的你一般是七级水平,能够经过一辈子的努力达到三级,那你可能就比世界上99.9%的人已经好很多了。
每一位IT从业者,可能都会或多或少遭遇职场瓶颈期,而想要摆脱这种情况,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第3级及以上的人。第1、2级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对于普通人,想要达到3级,核心就是努力解决人家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计算之魂》不仅仅有吴军博士从业30多年的经验,同时,还能通过本书了解计算机科学,更有助于了解 IT 产业的技术特点,培养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并掌握信息时代特殊的做事方法。
《计算之魂》
作者:吴军
对计算机科学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计算机行业从业者能走多远。在本书中,作者将人文历史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分10个主题系统地讲解了计算机科学的精髓。这些例题是作者面试求职者时用到的考题,或是头部计算机公司和金融企业的面试题。
作者在书中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工程师的五级分级标准,详细讲解了每类题目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不同水平的人大约能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深度阐述题目背后的计算机科学精髓。通过对比优化解题思路,读者不仅可以衡量自己的水平,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逐渐把握计算机科学这门艺术,获得重复性成功。
对于所有有志于了解或学习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人来讲,本书不仅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科学,更有助于了解 IT 产业的技术特点、培养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掌握信息时代特殊的做事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从“术”的层面获得“道”的层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