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社区成员
队长博客链接(请在博客开头给出)
团队Logo
团队ID:07组
团队名称:我的未来我做组
团队现场答辩总结
本次的现场答辩和上次的不太一样,所以没有收到大家的反馈,很可惜,不过总的来说,这次的汇报还算不错,ppt应该也比之前进步吧,希望我们继续努力,为下一次的回报奋斗!
以表格形式展示团队中每个人在本次作业中的具体分工和各自得分比例。(得分比例之和为*总人数100%**,例如3人团队得分比例可以为95%、100%、105%)
姓名 | 具体分工 | 得分比例 |
---|---|---|
迟梦莉 | 负责手语识别和翻译算法的研发和优化 2.实现算法模型的训练和部署 | 95 |
田鸿越 | 负责手语识别和翻译算法的研发和优化 2.实现算法模型的训练和部署 | 95 |
陈嘉辉 | 负责开发和维护Web端的用户界面 | 95 |
曾则远 | 负责收集手语视频数据和语言数据集 2.对数据进行清洗、标注和整理 | 80 |
魏燕清 | 负责开发和维护小程序端的用户界面 | 95 |
杨云开 | 负责手语识别和翻译算法的研发和优化 2.实现算法模型的训练和部署 | 140 |
针对于软件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十分清晰的认知,我们的用户画像就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聋哑人群体,也正是这种明确的认知,我们在产品设计中也不断贴合实际,提高用户满意度。针对于典型用户以及典型场景,我们希望在公共场所,也就是聋哑人群在需要快速沟通交流的场所有所突破,当然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不可或缺,例外在教学、医疗等领域,我们也在不断设想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目前算是完成了主要目标,也就是主干功能的搭建,算是完成了原计划功能的70%,并求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由于还没有投入使用,所以没有用户数量,目前仍然是内测阶段。
在内测阶段,我们也尽量设想并且模拟用户在系统使用上可能存在的需求,并不断改进提升模拟用户的满意度,我想我们确实在不断向目标靠近
得到的教训是,数据集的格式不要那么快就决定,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先处理数据集,这种中文的视频数据集实在太难处理了,每一次改进算法都要改数据集的格式,真的头大!
在项目正式启动前,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来对项目进行了计划。
① 在项目计划阶段,选题很明确,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好了这个题目,没有进行什么讨论。但是我们在如何完善功能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四个多小时)进行讨论,对于选题的意见和功能的意见,我们在那次讨论上对于项目有了整体的一个规划,每个人的意见也得到了理解与解释,最终实现了意见上的统一。
② 在对于计划分工的意见上,对于开发同学,我们在组队之初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而对于文档PPT视频制作方面的同学,也经过内部的协商和轮流的工作实现了统一。
原计划的工作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对于没有完成的部分都是经过仔细考虑后发现可以暂时先不进行的部分。最初的工作计划是打算实现较多词汇频率的手语翻译和生成,但是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现实的训练情况决定先训练较常用的手语词汇。
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已经投入了一些时间之后发现没有必要的,于是都尽量的及时止损;没有是完全做完之后发现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比如在对手语数据集进行处理的时候,考虑到了对话的逻辑问题,但是这种情况会造成训练的语句内容很少,所以这个工作是先投入了一些时间,但是发现可以不使用这种方法之后,我们就及时止损了。
对于比较主要的、比较大的每一项任务我们都有比较清楚的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对于一些比较小的任务我们采取较简单的方式
① 项目的整个过程都基本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项目没有出特别严重的意外。
② 由于项目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完备,没有出现什么超出预期的风险。
基本在计划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留下一定的缓冲区,缓冲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项目进度持于一个平稳的位置,同时保证了我们项目的进度可以顺利进行。
对于将来的计划,会继续保留缓冲区,同时对于分工和工作计划进行更加明确的规划设计。
① 通过这次项目,学习到了项目的第一步是计划,只有一个好的计划,才可以保证项目好的进展,保证项目的完成。还学到了团队合作,需要和队友进行沟通,在思路不太通顺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和队友进行一些思想交流的碰撞,这会有助于我们能够对项目进展提供一个更好的方向。
②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将任务更加细化,同时合理规划好每个任务的时间,保证每个时间点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可以保证项目的进度,同时保证开发人员之间的对接。
资源确实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头疼的问题,目前正在使用的数据集是中科院建立的中文手语数据集,来源可靠,数据的真实性得到了保证,但是他的缺点也很明显,覆盖的词汇不够全面(对于中文词汇来说,两千个词汇还远远不够),画质较差(但是将他生成骨骼图也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数据集来取代它。另外是计算资源,这个项目要用到的计算资源实在巨大,这不是服务器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努力做简化了。
我们在算法方面的时间花费很多,其他方面的时间比较均匀,我们前端等方面的要求不高,所以投入的时间也不算特别大,主要的精力在于不断优化模型,使之提高精确度,但是我们的精确度确实不高,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虽然我们组的人数不多,但大家都有不错的能力,所以我们的人力资源还算充足,软件/硬件的资源也比较足够,对于不需要变成的资源,我们组负责的同学非常给力,非常优秀,所以尽管这方面有难度,但是我们没有消耗太多的时间,所以也并不算是低估了难度。
我们组的人员分配还是十分合理的,我们相信由擅长的同学来完成相应的工作是节省我们项目时间的,但是对于交换任务来说,我们也相信组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很好的完成,针对于自己没办法完成的任务,组员们也会及时提出,清晰地衡量出自己能胜任的工作,毕竟对于团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团体内部的每一个人负责。
沟通交流真的很重要,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们希望组内每个人都能更好的了解队友的擅长部分,各尽所长。当然,我们认为这一次的组内配合也十分不错,感谢大家的付出。
基本可以,我们小组每两天都会开一次小组会议,每个人汇报各自的任务完成情况
我们一般采用协商的方式,如果负责该任务下游任务的组员一定需要这部分的内容,则为必须实现的任务,否则就可推迟
任务本身向外提供完整的API函数,内部有处理异常的机制可供调用者调试测用API
能,小组任务中就有许多任务是紧急情况,如另时更改数据集的形式等
当然没有问题,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难免有紧急问题的出现,一般该问题归属于上游任务的负责同学完成,而往往应急问题大家都能妥善解决
学到了多人开发协作沟通是非常必须的,本小组任务进行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因为沟通不善而重复造轮子的行为,或是不了解上游任务的完成情况,导致下游任务迟迟无法开展等问题,如果再来一次,一定要打卡每天自己完成的任务
设计工作在这个项目一提出来的时候,就由田鸿越和迟梦莉同学完成,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
在设计工作中,在关于页面功能分布已经具体实现细节又出现过分歧,但是我们小组通过开会大家一起商议,投票解决。
我们组采用了单元测试和UML来帮助我们实现,单元测试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UML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系统需求以及统一我们小组的建模语言等.
因为我们项目一开始就已经非常明确我们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客户人群,所以我们的UML图并没有发生变身,不需要更新UML文档.
在手语翻译和手语生成的功能实现过程中BUG 最多,因为这两个功能本来就不算是非常简单的项目,我们需要直接重新构造数据集,训练我们的项目,然后在手语翻译的过程中,任何杂乱的背景或者手势的不清晰都可能影响翻译的结果,所以导致BUG更多.在发布之后发现的BUG目前只有前端页面,在我们快要发布的时候,发现没有设置分辨率自适应,于是在每个人的电脑上所展现的效果不同,但是后来已经修复.
首先我们先选出团队成员来担任审阅者。审阅者会仔细阅读和分析代码,检查其是否符合代码规范、是否存在错误或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审阅者与代码编写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并对改进建议进行沟通和确认。目前我们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学到了多人开发协作沟通是非常必须的,在团队项目中一定要多与团队成员沟通,及时发现大家的问题.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有,项目进行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模块,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单元测试。在各个模块都完成并整合后,我们会进行验收测试。目前还没有进行正式的测试验收。
有,目前用了pytest,Selenium
目前主要是通过响应时间,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来测量的。确实测出了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之后会采用更加严谨更加专业的方法。
Web前端完成时,由于测试不够严谨,在几个组员的电脑上测试都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中期汇报前一天又在一台新的电脑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某门课的考试,报告前期出现了很严重的时间不足。
要提前建立测试环境,与实际使用环境尽可能接近,来减少在发布过程中发现的意外问题。 并且要引入自动化测试工具和流程,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率。 重来一遍我们会指定更加详细且严谨的测试计划
团队中的每个人负责各自擅长的领域,当然是人尽其才。
当然,遇到一些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有经验的成员会提供帮助协助开发。一些有联系的项目,例如数据集处理和模型训练,需要多加沟通,提供合适的数据。
我们会进行会议,讨论当前阶段遇到的问题,明确各个组员当前阶段的任务分工,避免造成进度迟缓,工作量分配不均等问题。
每个成员明确公开地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谢 (写在各自的博客里):
我感谢 田鸿越同学 对我的帮助,因为在我赶ddl的时候帮我承担了许多的工作,同时感谢杨云开同学深厚的代码水平,拯救我们组于水火当中,感谢前端和视频制作的同学,弥补了我所没有的审美。
列出组内所有人Alpha冲刺阶段后的心得。
迟梦莉
田鸿越
杨云开
魏燕清
陈嘉辉
曾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