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数据可信流通,从运维信任到技术信任

周子吃肘子 2024-03-25 20:15:43

老师刚开始给我们讲解了数据二十条中对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描述

 后为我们讲述了信任的基石:①身份可确认,②利益可依赖,③能力有预期,④行为有后果

 以及数据流通中的不可信风险和一些实际的案例

在数据流通中主要分为两个循环

内循环 数据持有方在自己的运维安全 域内对自己的数据使用和安全拥有全责。

外循环 数据要素在离开持有方安全域 后,持有方依然拥有管控需求和责任。

外循环 离开持有方安全域后,信任基石遭到破坏: ①责任主体不清,②利益诉求不一致,③能力参差不齐,④责任链路难追溯。

所以想要数据流通就要从运维信任走向技术信任,解决信任级联失效。

数据可信流通需要全新的 技术要求标准 与 技术方法体系。

在这个方法体系中分为四个部分

身份可确认:可信数字身份

利益能对齐:使用权跨域管控  

能力有预期:通用安全分级测评

行为有后果:全链路审计

在技术信任的实现上:

  • CA 证书: 验证机构实体

                            基于公司密钥体系

                           权威机构注册

  • 远程验证

                基于硬件芯片可信根(TPM、TCM)与可信计算体系

                验证网络上某节点运行的是指定的软件和硬件

在这之上便是利益对其,利益对其的核心便是使用权跨域管控:是指数据持有者在数据(包括密态)离开其运维安全域后,依然能够对数据如何加工使用进 行决策,防泄露防滥用,对齐上下游利益诉求。

重点:①对运维人员的限制;②对数据研发过程的管控;③对全链路可信审计的保障

技术体系:包括跨域计算、跨域存储、可信审计等,不允许本地运维单方决策。可以通过 隐私计算、可信计 算、机密计算 等不同技术路线实现,但技术要求标准是一致的

在技术信任中的能力预期与不可能三角:安全要求,功能复杂度,单位成本,这三个是不可能全部取优的,在以后通过技术突破,隐私计算成本从万倍以上 降至百倍、十倍甚至两倍以内。

总结:数据要素可信流通,重构技术信任体系

  1. 信任四要素:

1身份可确认

2利益可依赖

3能力有预期

4行为有后果

  1. 外循环中四要素遭到破坏,导致信任降级甚至崩塌:

1 责任主体不清

2 利益诉求不一致

3 能力参差不齐

4责任链路难追溯

  1. 数据可信流通 需要从运维信任走向技术信任:
  • 可信数字身份:从主体身份扩展至应用身份
  • 使用权的跨域管控:
    • 对齐数据流通链条上的利益诉求
    • 规范化技术要求(incl.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
  • 能力预期:通用安全分级标准,平衡功能与成本
  • 全链路审计:覆盖原始数据到衍生数据,责任界定
  1. 数据可信流通需要 安全可信基础设施 的融合布局

 

 

 

...全文
90 回复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566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隐语开源社区,隐私计算开发者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密码学可信计算技术安全 企业社区
社区管理员
  • 隐语SecretFlow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最新活动】

3月18日:隐私计算实训营第一期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