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的第 85 篇文章
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坚持矛盾分析法
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种类
-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
-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相互联系: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地位: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量变质变规律
1、概念
-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 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方法论]
- 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
- 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方法论]:
- 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注重传承,又要根据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辩证否定的过程
-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五、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
1、内容与形式
2、本质与现象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与偶然
5、现实与可能
一、实践和认识 二、真理和价值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和认识
1、实践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三个基本特征:
- 客观实在性:实践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受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
- 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要素:
-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 实践客体-活动所指的对象;
- 实践中介-链接主体客体的桥梁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三要素不断变化发展
(3)实践形式多样性
- 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实践,主要指人们的政治活动
- 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包括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
2、认识
(1)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特征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指的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认识作为能动反映具有创造特性,不是主观对客观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
反应特性与能动的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 二者不可分割,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
-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3、认识与实践
(1)实践队认识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四个方面的表现: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事物的过程:两次飞跃,三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 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认识
-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感性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投身实践,经过思考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 是更重要,意义更大的飞跃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