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的第 88 篇文章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自然属性
-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统一性:二者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对立性:二者分别反映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不同属性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分别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指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 简单劳动: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
- 商品的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4)货币
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
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前两者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与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波动中心是价值,波动是因为供求关系)。
*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产生
产生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 W表示商品,G表示货币
- “W-G-W”:简单商品流通公式,表明商品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商品通过货币又成为商品)
- “G-W-G' ”:资本总公式,表面资本运动的一般目的是价值增殖(G是作为资本的货币,G'是增殖后的货币)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 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雇佣工人的劳动包括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 资本包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增殖;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不属于两种基本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