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的第 84 篇文章
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 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基本组成成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理论来源
-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创立
- 诞生:《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问》(1845)
- 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1848.2)
4、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一句话概括:“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四大部分与对应书本内容
一、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全部哲学: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
- 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唯物与唯心
- 存在和思维、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物质与意识
1、物质
(1)物质范畴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具有的意义: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 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
-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否认所有物质都运动——形而上,否认所有运动都是物质的——唯心)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否认运动——形而上,否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 时间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3)物质世界二重化
- 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主要不同在于,人类社会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的起源角度: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 实践,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意识本质角度:
-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管意识是否正确)—— 内容上客观,形式上主观
(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 精神。
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且仅为物质 —— 唯物主义一元论
1、世界的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 自然界是物质的
-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2)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2、[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马哲-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本)、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
1、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 普遍性
- 多样性
- 条件性
2、变化发展
-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 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
-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 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3、新事物
- 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如:革命)——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对立统一规律[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2、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方法论: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还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