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加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的第 87 篇文章
(3)辩证关系原理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两个划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作为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两个归结”:将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三要素:劳动资料(如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首要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潜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两种基本类型:
-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在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地位。
-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必将取代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关系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与价值
1、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生产与发展
-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生产目的是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需要,而不是交换——生产力低,排斥分工
-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 商品(反映了关系) 不等于 产品(物质)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决定了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共性)寓于使用价值(个性)中。
-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自然属性
- 统一性:二者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对立性:二者分别反映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不同属性
-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社会属性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决定了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共性)寓于使用价值(个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