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
社区成员




这是我参加“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第六十七篇文章
3.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特点、 作用及意义?
特点:
(1)商业资本远远大于产业资本;
(2)本国资本大于外国资本;
(3)工业资本中以国家资本最为雄厚, 民营资本力量最小。
(4)出现了1895-1913.1914-1920、 1927-1936三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5)发展水平低
(6)成分复杂。
(7) 行业和部门比例失调
(8)地区分布不平衡
作用:
一是提高和发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二是密切了各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联系, 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西学”的广泛传播,相互促进,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社会和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动力, 从而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摆脱落后、 推翻专制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育了台新的阶级力量, 也为民主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
意义: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在 “封建社会尚未走到自己的天然尽头”的情况下出生的, 它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所以, 中国资本主义以其自身的特殊性, 为人们研究后现代化国家中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套独特的标本。
其次,中国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十分崎岖的发展道路, 留下了一些成功的纪录、不少创业的艰辛,许多失败的教训, 还有远远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今天中国的进步, 一方面要继续向外国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向历史学习。
最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是近代中国变革的重要保证;而资本主义的不
够和不能顺利发展, 又成为一系列变革的重要前提和任务, 成为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对日本来说: 使后起的东方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控制 了朝鲜和台湾,得到了巨大的市场、资源和发展空间:并且通过从中国攫取的巨额赔款, 得到了极为宝贵、紧缺的发展资金和财富。这一切不仅大大缓解了其国内的社会矛盾, 为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动力;而且为其进一步实施其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既定方针, 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保证,使之成为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成为亚洲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所以,侵略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举国若狂,民众狂热的民族主义、 战争情绪和军国主义倾向空前高涨, 反对战争、 主张和平的民主力 量大受压抑和摧残。
对中国来说:
战败对中华民族的打击更是创巨痛深。军 败涂地,苦心 经营十多年、号称“远东第
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割台湾、赔巨款、 在沉重的羞耻感、危机感的驱迫下,
产生对30多年的洋务自强、对传统政治体制、 乃至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失望,形成学习日本和西方,变革中国政治与文化, 以挽救危亡的迫切愿望,
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 不仅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初步形成的标志, 是中国近代历史前后两个阶段的转折点,而且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迅速兴起,社会变革与发展空前加快的重要起点
在政治方面,造成了帝党和后党之间的裂痕进 一步加深,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新的分化; 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与政策调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读书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变法维新己是大势所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 通过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 掀起了维新运动的社会浪潮,企图依靠统治集团中较为开明的力量, 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已认识到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已决心另辟反清革命的新途径, 通过武装起义、暴力革命来发动民众, 推翻清王
朝,建立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制度,以振兴中华。
在经济领域, 则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在文化方面,读书人对西学的兴趣空前增长,翻译、刊印、 阅读、传播的西学书籍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增加,愈来愈多的人或接受西学, 或创办报刊,或出国留学, 或成立学会,使近代 的社会、民族、国家和群学意识迅速增强; 改革传统的八股取士制度,广开学校, 培育新型人才的呼声日渐响亮;教育救国、西学救国· ·构成了读书人的多元选择
在军事方面,虽然北洋舰队的覆灭, 使清府再也无力去重建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
军在反侵略战争中的惨败, 却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加快军事改革的步伐, 去编练一支新型的近代 但湘准陆军。于是, 才有了在天津小站的练兵和后来袁世凯及北洋集团的趁势崛起·。
5.中外关系的重要事件
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 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面对本国市场狭小,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1871年11月,发生琉球渔船事件,1874年10月31日, 清政府与日签订《北京专条》,赔银50万两,并承认琉球国民为“日本国属民”。 日本于1879年吞并琉球,废其国王,改其地为冲绳县。
从1886年起,日本实行“兵制改革”,以德国军制改编、 训练日军;发展军事工业,改进日军装备;加快建设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