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背景与职能定位
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成立于2019年9月,是隶属于天津市知识产权局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旨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2020年10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2021年3月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创造了“天津速度”。其核心职能包括:
- 快速审查与确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提供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快速预审服务,发明专利最短授权时间缩短至35天。
- 快速维权与执法协作:协助行政执法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知识产权争议,并提供技术支撑和取证指导。
- 综合运用与导航服务:开展产业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及运营,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链布局优化。
- 协同保护网络构建:与司法、行政、仲裁等部门联动,形成“一站式、1+4”保护服务平台。

如图所示,为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系统界面的一部分:可以进行用户备案,专利申请等。
二、组织架构与人才队伍
- 内设机构:中心设综合管理部、预审服务部(分为一部、二部)、快速维权部、综合运用部5个正科级部门。
- 人员配置:编制60人,现有39名工作人员,其中硕士30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8人;9人持有专利代理师资格,7人具备法律职业资格,2人入选国家专利信息师资人才。专业背景覆盖法学、化工、机械、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
三、业务范围与创新服务
-
专利预审服务
- 备案要求:注册地在天津的企事业单位,需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且未被列入非正常专利申请名单。
- 流程优化:修订预审管理办法,建立分类施策机制,优先服务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并通过调研小组前移服务至企业研发阶段。
- 成效: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受理预审5622件,授权3782件;2022年备案主体超1800家,天开高教科创园等重点园区被纳入服务范围。
-
快速维权机制
- 纠纷处理:2022年调解知识产权纠纷2400余件,协助行政执法部门查处假冒专利行为,并接受法院委托调解技术类案件。
- 跨部门协作: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强化电商领域侵权打击。
-
专利导航与运营
- 产业分析:为脑机交互、离子束设备等前沿技术提供专利导航,帮助企业识别技术盲点并优化布局。
- 成果转化:推动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元目标,组织“校企紧握手”等活动促进产学研对接。
四、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 国家与地方政策联动:依托《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将天开高教科创园等28个园区纳入预审服务范围,享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优先审查。
- 资金支持:设立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专项,对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的区域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
- 京津冀协同:与北京、河北保护中心共建全域覆盖网络,2022年协同处理电商专利侵权判定56件,签署司法协作协议强化跨区域保护。
五、合作网络构建
- 高校合作:与天津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开展技术调查官选聘、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 司法联动:与天津知识产权法庭联合设立巡回审判庭,委托保护中心调解技术类案件,并引入专家咨询库提升审判质效。
- 企业服务:组建8支企业服务队,走访400余家企业指导知识产权布局,典型案例包括为飞腾公司提供高价值专利支持。
六、工作成效与数据
- 案件处理:2019年全市知识产权案件受理量6910件,2021年增至13813件,审结率超90%;2022年专利预审授权2435件,质押融资额突破44亿元。
- 创新环境优化:2022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80.71分,连续三年全国考核优秀;有效发明专利达6.3万件,每万人高价值专利18.9件,居全国前列。
- 典型案例:包括全国首例涉发明专利权商业诋毁案、VST软件直播侵权案等,多起案件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
七、社会评价与未来方向
- 企业反馈:飞腾信息等企业赠送锦旗,认可保护中心在缩短授权周期、维权支持中的专业服务。
- 持续改进: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定期分析服务反馈,2023年新增21家公共服务站实现全市覆盖。
- 未来目标:深化专利导航服务标准化,扩大高价值专利培育范围,强化京津冀协同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