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
社区成员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 边缘智能研究院公众号。本文推荐阅读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系统域名 www.edgeos.org.cn/
英文简称 EdgeOS
埃启智能操作系统(Edge Operating System for IoT Devices)是基于通用linux内核和其智能多模态综合信息处理框架构成的泛在操作系统实例。所谓泛在操作系统(UOS: Ubiquitous Operating Systems),是支持互联网时代人机物融合泛在计算应用模式的新型操作系统,是传统操作系统概念的泛化与延伸,是一种以智能化、分布式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操作系统,旨在通过将计算能力无缝嵌入各类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之中,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服务。通过模块化架构设计和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实现跨设备、跨领域的协同工作,支持如车载传感器数据处理、实时路况分析及远程云服务交互等功能,体现了智能化与分布式核心特征,并满足万物互联的核心理念。
埃启智能操作系统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局限设备或特定平台的局限性,能够灵活适应物联网(IoT)、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种技术场景,核心理念是“万物互联”,即通过统一的框架和接口实现跨设备、跨领域的协同工作。
EdgeOS 体系结构
EdgeOS 体系架构是以知识模型驱动的智能分布式架构,是在网络边缘侧的智能分布式架构与平台上,通过知识模型驱动智能化能力,实现物自主化和物协作。EdgeOS打造了端到端的基础设施,以边云协同和边缘智能为关键特征,采用分散式部署方式,从云到边提供IaaS、PaaS、SaaS全栈服务能力。操作系统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包含五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硬件、内核层、组件层、应用层和云服务层,架构设计主要采用分布式结构,能够实现边缘侧弹性扩展存储、计算和网络能力。此外,系统的体系架构还包含安全框架,安全框架主要负责节点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安全态势感知、安全管理编排和身份认证管理。五个层次在高效的设备接入模型的指导下进行有机协同,以实现基于软件定义的埃启智能操作系统。
EdgeOS 系统内核
EdgeOS的内核设计成一个框架,定义了一些接口和规范,只要遵循这些接口和规范,就可以很容易的在操作系统内核上增加新的功能和硬件支持。因为物联网的应用环境具备广谱特性,要求操作系统必须能够扩展以适应新的应用环境。内核有一个基于总线或树结构的设备管理机制,可以动态加载设备驱动程序或其它核心模块。同时内核具备外部二进制模块或应用程序的动态加载功能,这些应用程序存储在外部介质上,这样就无需修改内核,只需要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就可满足特定的行业需求。
EdgeOS 应用框架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操作系统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枢纽,其架构设计直接决定了智能系统的性能边界与应用效能。埃启智能操作系统创新性地提出"通感算控"四位一体(通信、感知、计算、控制深度融合)的核心定位,通过构建层级化、模块化的全栈能力框架,为泛在智能场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该框架具有以下核心内容:
1. 通(通信,Communication):支持异构网络(如5G/6G、Wi-Fi、蓝牙等)的无缝连接与动态适配,实现设备间、设备与云/边缘节点间的高效数据传输。
2. 感(感知,Sensing):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如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雷达等)实时采集物理世界信息,并转化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 关键能力:环境感知、状态监测、多源数据融合。
3. 算(计算,Computing):在边缘、终端、云等多层级计算资源间动态调度算力,支持实时数据分析、AI推理、模型训练等任务。
4. 控(控制,Control):基于感知和计算结果,动态调整物理设备或系统行为,形成闭环反馈。
通:异构融合的网络框架
通信能力(Communication)作为智能系统的神经网络,埃启操作系统实现了对5G/6G、Wi-Fi、蓝牙、LPWAN等多种通信协议的深度支持。埃启通过动态适配技术,能够根据场景需求选择最优通信路径,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在工业物联网场景中,埃启操作系统可以同时管理设备间的短距直连通信与远程云端通信,实现"云-边-端"协同的数据流通。这种能力与"多模态感知网络"理念高度一致,致力于打破传统通信协议的壁垒。
这个结构体完整描述了网络中的各类节点,是路径规划的基础。在实际系统中,这些节点信息可以通过服务发现机制自动获取和更新。
感:多源感知的传感器框架
感知层(Sensing)是智能系统认知物理世界的基础。埃启操作系统支持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模态传感器的即插即用,并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多源信息融合。
多模态感知系统是埃启智能操作系统中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组件,它通过异构传感器融合和智能数据预处理,实现对环境状态的全面感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关键能力:
1. 环境感知:实时捕捉物理环境的多维度特征
2. 状态监测:持续跟踪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
3. 多源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时空对齐和语义关联
每一个传感器协议设备,被抽象为一个BaseSensor,采用设计模式中的工厂模式,在传感器应用开发过程中,只需要对接BaseSensor实例,无需关心传感器底层硬件协议细节,从而实现了应用与种类多样的底层硬件解耦,大大提升开发效率。
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统一数据表示架构,所有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均被转换为标准化`SensorData`格式,通过联合体数据结构实现温度、图像、运动等多类型数据的高效存储,并在数据结构中内置毫秒级精度的时间戳及数据质量校验标记。
系统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实现跨传感器协同,首先基于硬件时钟同步机制完成不同传感器数据流的时间对齐,再通过空间转换矩阵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最终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提取环境语义特征,形成综合场景理解。
为保障实时处理性能,系统采用零拷贝内存共享技术实现传感器到处理单元的数据直传,并通过多线程并行读取机制突破单传感器IO瓶颈,同时基于硬件时间戳实现毫秒级时序对齐。
在扩展性设计方面,定义可继承的BaseSensor基础接口支持新型传感器快速接入,采用策略模式实现融合算法的热插拔替换,并构建动态传感器管理模块,支持运行期间通过服务发现协议自动识别和集成新增传感设备。
算:分布式计算的智能框架
计算能力(Computing)方面,实现了跨终端设备、边缘节点和云端中心的立体化算力调度体系,系统能够根据任务特性,动态分配边缘设备、网关、云端等不同层级的计算资源。
主要特点
层次化资源池:将异构计算资源按距离数据源的远近分为三级。
动态负载均衡:根据任务需求和资源状态实时调整算力分配。
智能任务分流:自动选择最优计算节点执行不同类型的工作负载。
弹性伸缩:支持计算资源的动态扩缩容。
智能调度系统基于多维度节点评分机制构建,通过实时分析计算节点的网络延迟、算力负载、硬件特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资源匹配。其核心算法支持任务类型感知功能,能够根据AI推理、数据处理、实时计算等不同业务场景自动调整调度策略,在保障低延时通信的前提下实现计算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系统采用统一的资源抽象模型描述异构计算环境,通过标准化接口兼容CPU、GPU、NPU等多样化算力单元,同时建立包含内存占用、显存需求、指令集类型等参数的任务描述模板。通过动态适应机制持续监控节点健康状态,当检测到硬件故障或性能瓶颈时自动触发任务迁移,并建立故障节点隔离名单。
整个架构实现跨层级协同调度,终端侧专注低延迟的轻量级预处理,边缘节点承担中等复杂度的实时分析,云端则集中处理高吞吐量的批量计算任务,形成端-边-云三层联动的智能计算网络。
控:闭环反馈的控制框架
控制层(Control)是通过实时解析神经网络输出的感知数据,动态生成执行指令并形成自我修正的闭环。控制系统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数据与AI推理结果,构建动态自适应的闭环调节体系。系统持续接收来自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声学阵列等多源异构数据,经多模态神经网络融合处理后生成环境理解语义,结合强化学习策略引擎实时生成控制参数,并通过执行机构的状态反馈形成持续优化的控制环路。
典型工作流程示例
1. 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输入`MultimodalInput`
2. AI模型生成`InferenceResult`包含缺陷检测/定位结果
3. 框架自动匹配满足条件的`ControlPrimitive`
4. 执行对应控制指令并记录`ControlFeedback`
与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共进
未来,埃启的"通感算控"框架将进一步进化,与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共进,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智能。埃启操作系统的真正创新在于"通感算控"四大能力的深度协同。通过资源联合调度算法,计算资源和控制周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动态调整。
埃启智能操作系统通过"通感算控"一体化设计,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架构标准。这一创新框架不仅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构筑起可控的智能基础设施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