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分享当我们依赖大语言模型(LLMs)处理专业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三个棘手的困境:模型给出的答案存在事实错误(幻觉现象)、无法获取训练数据截止后的最新信息(信息滞后)、对企业内部私有数据一无所知(知识匮乏)。而检索增强生成技术(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的出现,恰好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核心概念出发,拆解 RAG 的技术架构、关键环节与落地流程,带您全面掌握这一提升 AI 输出质量的核心技术。
在 RAG 技术诞生前,即使是最先进的 LLM 也存在难以逾越的能力边界:
RAG 是结合信息检索与文本生成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其核心逻辑是让 LLM"带着资料答题":先根据用户查询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作为上下文输入模型生成最终回答。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 LLM 的固有缺陷,带来三大核心价值:
此外,RAG 还能应对信息过载问题,帮助用户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同时推动了信息检索与生成模型的融合创新,成为 NLP 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凭借其灵活性与准确性,RAG 已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落地:
RAG 系统的运作分为离线准备与在线服务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包含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共同决定了系统的最终性能。
离线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将原始数据处理为可高效检索的结构化知识,堪称 RAG 系统的 "地基工程"。任何数据质量问题都会导致 "输入垃圾,输出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因此这一阶段至关重要。
环节 1:文档智能解析 —— 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企业中的数据常以 PDF、Word、PPT、扫描件等多种格式存在,文档智能解析的目标是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文本内容,主要包含两步:
随着多模态技术的发展,LayoutLM、GPT-4V 等模型已能联合学习文档的视觉、文本与布局信息,但在细粒度文本处理场景中,传统专业解析方案仍更具竞争力。常用的开源工具包括用于表格提取的 Table Transformer、支持多格式解析的 Donut 等。
环节 2:文本分块 —— 平衡检索精度与语义完整性
长文本直接入库会导致检索时无法定位关键信息,文本分块(Text Chunking)通过将长文档分解为较小片段,实现检索精度与处理效率的平衡。这是 RAG 系统中最容易实现高质量处理的环节之一,主要有两种方法:
按大小分块:简单直接但需注意语义连贯
这是最基础的分块方式,按固定字符数或单词数分割文本,核心参数包括:
以 Langchain 的 CharacterTextSplitter 为例,对文本 "foo bar baz 123" 按chunk_size=7、chunk_overlap=3分割,会得到 ["foo bar", "bar baz", "baz 123"]。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可能截断完整语义,如将一个句子或函数代码拆分到两个块中。
特定格式分块:适配结构化文本的精准分割
针对 Markdown、LaTeX、代码等具有明确结构的文本,采用格式专属标记进行分块,能最大程度保留语义完整性:
Langchain 等框架已提供专门的分块工具,如 MarkdownTextSplitter、PythonCodeTextSplitter 等,可直接适配不同格式的文本处理需求。
环节 3:向量存储 —— 构建高效检索的 "知识索引"
文本块需转化为计算机可计算的向量形式才能实现相似性检索,这一环节包含向量生成与存储两部分:
向量生成:用 Embedding 模型实现 "语义翻译"
Embedding 模型的核心作用是将文本、图像等离散数据映射为高维向量,使语义相似的内容在向量空间中距离更近。通俗来说,它就像 "翻译官",把文字转化为计算机能看懂的数字串 —— 比如 "猫" 和 "狗" 的向量距离很近,而 "猫" 和 "西瓜" 的向量距离很远。
向量存储:用专业数据库实现快速检索
向量数据库是专门用于存储和查询高维向量的系统,能高效实现相似性搜索,解决传统数据库无法处理的语义检索问题。主流的向量数据库包括:
这些数据库通过特殊的索引结构(如 HNSW),能在海量向量中快速定位与查询向量最相似的文本块,为后续生成环节提供素材。
当用户发起查询时,RAG 系统进入在线服务阶段,通过检索、重排、生成三步输出精准回答,部分系统还会增加后置处理环节优化性能。
步骤 1:查询解析与检索
首先对用户查询进行预处理,包括关键词提取、意图识别等,然后根据处理结果从向量数据库中召回相关文本块。为提高召回率,通常会采用多策略检索,如同时结合向量语义检索与关键词精确匹配。
步骤 2:重排(Rerank)—— 提升检索结果相关性
初步召回的文本块可能包含冗余或低相关内容,重排环节通过更复杂的模型对候选结果重新评分排序,显著提升输出质量。与直接基于相似度的粗排不同,Rerank 模型会综合考虑上下文信息与细微语义差别,尤其适用于复杂查询场景。
有无重排的流程对比:
步骤 3:生成回答 —— 结合知识与 LLM 能力输出结果
将用户查询与重排后的相关文本块一起输入 LLM,模型基于这些 "参考资料" 生成最终回答。此时 LLM 的角色更像 "专业撰稿人",而非 "空想家",能确保回答既符合逻辑又有事实依据。
步骤 4:后置处理(可选)
为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部分 RAG 系统会增加后置环节,如:
掌握了技术原理后,落地 RAG 系统的核心是创建与使用知识库,以下为标准流程与关键配置说明。
\n\n表示段落分隔)、块最大长度(如 500 tokens)、重叠长度(如 50 tokens);配置清洗规则,如删除 URL、替换连续空格等。分块策略直接影响检索效果,以下为典型配置示例:
\n\n(按段落分割,保留语义完整性);RAG 系统常结合多种索引机制提升检索效率:
以创建法律知识库为例,我们可直观感受 RAG 的落地过程:
将知识库与 LLM(如通义千问 Qwen-7B)集成,配置检索 - 重排 - 生成流程:检索时召回 Top 5 相关法条,经 Rerank 模型精排后保留 Top 3,再输入 LLM 生成回答。
发起查询:"请问刑法第三条是什么?"系统流程:解析查询→检索 "刑法第三条" 相关文本块→重排确认最相关法条→输入 LLM→输出包含法条原文与通俗解释的回答,同时标注信息来源为《刑法》原文。
这种方式生成的回答既准确又具可读性,完全规避了 LLM 编造法条的风险。
RAG 技术通过 "检索 + 生成" 的组合模式,成功破解了 LLM 的幻觉、滞后与知识匮乏三大难题,成为连接通用 AI 与专业场景的桥梁。从文档解析、文本分块到向量存储、重排生成,每个环节的细节优化都直接影响系统最终性能。随着多模态大模型与向量数据库技术的持续发展,RAG 的应用边界还在不断拓展 —— 未来它不仅能处理文本知识,还能融合图像、音频等多模态信息,为更多行业提供更智能的知识服务。
对于企业与开发者而言,落地 RAG 系统的关键不在于追求最复杂的技术,而在于根据业务场景优化数据处理流程与检索策略。只要掌握了本文拆解的核心原理与落地方法,就能快速搭建出高准确性、高可用性的 RAG 应用,让 AI 真正成为专业领域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