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社区成员




考察重点:技术落地能力、问题解决思维、业务洞察力。面试官会通过深度追问验证项目真实性。
1. 问题:请详细说明你在某个大模型项目中遇到的最关键技术挑战(如幻觉、延迟或数据偏见),以及你的解决路径和量化结果?
答案要点:
2. 问题:为什么在项目中选择特定模型(如LLaMA而非GPT系列)和微调方法(如LoRA全量微调)?权衡了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
模型选型依据:成本(开源vs. API调用费用)、业务数据特性(中文场景选ChatGLM)、硬件约束(显存限制)。
微调方法理由:LoRA适合资源有限场景,全量微调在数据充足时效果更优但成本高。
权衡维度:效果-成本-效率的平衡,例如小数据集优先选参数高效微调。
3. 问题:如果重新实施该项目,你会从架构或流程上做哪些改进?
答案要点:
反思不足(如初期未充分评估数据质量、监控机制缺失)。
提出具体优化(如采用向量数据库优化检索链路、增加AB测试框架)。
体现迭代思维和前瞻性(例如:“会引入Agent工作流以处理复杂多轮对话”)。
考察重点: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与项目的结合能力。死记硬背易被识破,需展现原理背后的设计逻辑。
1. 问题: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中,为什么需要对QK点积进行缩放(Scaling)?
答案要点:
核心原因:防止点积结果过大导致Softmax梯度消失。
数学解释:缩放使输入分布稳定,确保梯度处于敏感区间,提升训练稳定性。
替代方案:如T5模型的Xavier初始化也可缓解梯度问题,但缩放是标准做法。
2. 问题:为什么Transformer使用LayerNorm而非BatchNorm?
答案要点:
LayerNorm优势:对单个样本的特征维度归一化,适合变长序列(如文本),保持样本内关系。
BatchNorm问题:对批内数据归一化,但NLP任务中不同样本的同一位置词元无可比性(如“我”和“中国”归一化无意义)。
领域适配:CV中BatchNorm有效因图像通道间语义一致,而NLP需保留序列内相对关系。
3. 问题:LoRA微调的原理是什么?为何能加速训练?
答案要点:
原理:通过低秩矩阵分解,仅训练少量适配参数,避免全参数更新。
加速原因:减少可训练参数量,降低显存占用,支持更大批次或更高效并行。
适用场景:资源受限任务或快速迭代需求,但大数据集下全量微调可能更优。
考察重点:技术广度、学习能力、行业洞察。
1. 问题:如何评估大模型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有哪些关键技术(如RoPE、NTK)可扩展上下文长度?
答案要点:
评估指标:长文档问答的准确率、上下文窗口内的信息保持率。
技术方案:RoPE编码提供相对位置信息,NTK插值实现长度外推,PageAttention优化显存管理。
局限性:过长文本仍可能引发注意力稀释,需结合检索或分层处理。
2. 问题:近期出现的MoE(混合专家)模型如DeepSeek-V3,相比稠密模型有哪些优势?你的项目如何受益于此?
答案要点:
MoE优势:动态激活专家网络,显著扩展参数规模而不增加计算成本。
项目结合:高并发场景可降低推理成本,但需解决负载均衡和专家协同问题。
趋势判断:MoE适合多任务平台,但训练复杂度高。
项目复盘:对每个项目准备“问题-决策-结果”闭环,量化指标(如QPS、准确率提升)是关键。
原理理解:避免机械背诵,多问“为什么”(例如:不止步于LoRA定义,需解释其低秩假设的合理性)。
技术视野:定期跟踪新模型(如MoE、Agent框架),并分析其与自身项目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