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失去吸引力梦想开始衰落

wxj_lake 2005-01-24 07:18:49
上海12年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梦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尴尬:金融业对GDP的贡献下滑,陆家嘴金融区过高的成本正在失去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昔日的亚洲"华尔街"--上海外滩已经变成了"第五大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大理想正在渐行渐远
  《商务周刊》报道:在上海的时髦西餐馆里,M on the Bund以价格昂贵著称。但在它进驻外滩第五个年头的时候,独享黄浦江风光的地理优势受到了威胁,新餐馆和它们代表的奢华消费在外滩沿线的老洋楼里纷纷落户。
  外滩三号楼,昔日赫赫有名的友利大楼,落入了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手中。新主人斥资3000万美元,将它翻修改建成了一个顶级消费场所。2004年上半年营业后,上海人将这幢七层楼形容为"奢华七重天"。
  邻近的外滩十八号楼,里面悄然进行的为期两年翻修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建于1923年的外滩十八号楼,原名麦加利银行大楼,曾为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总部。现在,香港衡意物业有限公司得到了它的20年经营权、使用权。经过意大利设计师的全新装修,2005年3月外滩十八号楼将变成上海又一"销金窟":一层是"卡地亚"珠宝店和"杰尼亚"的直营店;二层是世界名牌服饰专卖店;四层是800平方米的做展览场所的创意中心。
  还有外滩十二号楼,也正在被翻修改建成时尚奢华的新地标。进入外滩十二号楼高级会所项目的是香港一家著名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外滩十二号楼的原名为汇丰银行大厦。
  在外滩这场奢华消费竞赛运动中,动作最为惊天动地的要数外滩三十三号楼。这里被冠以"外滩源"。之所以被称之为"外滩源",是因为1848年英租界将其所在地块圈进去后,随即兴建的英国领事馆使得外滩的万国建筑接踵而至。
  2004年1月10日,上海"外滩源保护与开发"工程正式启动。按照规划,外滩三十三号楼将被建成一个以酒店办公为主,兼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特色街区。从上海市政府力邀洛克菲勒集团等知名企业参与开发上,已经可以想像它改建完成后的金碧辉煌。
  外滩的上述变化,是上海市黄浦区新一轮商业规划中的组成部分。按照设计,外滩将就此被构建为与"第五大道"、"牛津街"等世界级时尚中心媲美的街区。而仅仅5年前,按照上海1992年规划,外滩仍然在为成为21世纪的亚洲"华尔街"而努力。
  现在,随着众多世界顶尖品牌的引入,外滩金融街的定位已经渐行渐远。被梦想成亚洲"华尔街"的外滩,正在变成全球精品时装、餐饮、艺术的"新天地"。短短几年间,"华尔街"变成了"第五大道",折射的是金融产业在上海的尴尬变迁。由于股市、保险的疲软和金融开拓上的捉襟见肘,金融业2004年对上海GDP的贡献仍旧不容乐观,而此前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金融业对GDP增幅贡献的下降。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开始被打落到了"凡间"。
  失望的2004年按照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安排,2004年是关键一年。然而,上海在2004年并没有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2004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金融服务办主任吉晓辉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实行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到201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金融中心,并向世界级金融中心迈进。他强调,2004年是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一年。
  2004年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要完成的5项主要任务上。但在年终岁末回过头去看,5项主要任务中的大部分已成"纸上谈兵"。
...全文
267 1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1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wxj_lake 2005-01-2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按照各方参与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家战略研究",上海成为中国资本运作中心、资金运营中心、资金清算中心和外资在华(在沪)金融机构管理中心的阶段性标志是"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总部半数进驻上海;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基本集中于上海,特别是要注重吸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集聚上海;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金融机构大部分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大多数跨国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业务运作中心设在上海"。但如果要从金融服务增量中寻求最大份额,上海现在最能依赖的莫过于已在上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等。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最能为上海金融业增长提供立竿见影贡献的载体。但上海证券交易所眼下的监管能力,离金融中心所要求的水平还相当的不匹配。
  前不久,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香港廉政公署的"虎山行"行动中被拘捕,原因是其涉嫌挪用了上市公司的资金。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说,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关系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市的企业管治做得好,股东的利益就有保障,投资者也才会对市场有信心,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在"虎山行"行动的次日,《上海证券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评论《中国股市也要"虎山行"》。然而统计资料显示,自2001年4月到2004年11月,先后有61家沪市上市公司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77次的公开谴责,477人次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因未能勤勉尽责遭到公开谴责。恰恰由于投资者彻底看穿了这种小孩"玩家家"的谴责游戏,致使股市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少。中国证券业规划委员会委员波涛说:"不用说要再吸引储蓄资金进入股市了,目前连投机性资金也正在大量撤离股市。"既然如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又能为上海金融产业贡献多大呢?埋单刚刚开始自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国际金融中心"一度贵为上海"四个中心"的核心地位。如今,上海"四个中心"的重心已经悄悄转移到国际航运中心上去了。虽然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延后,但以陆家嘴金融区为代表的高楼大厦需要上海埋单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据统计,2004年三季度上海中心市区房价已经达到了1.2万元/平方米。面对这样的惊人高价,上海各家新闻单位已不再提及上海房地产有无泡沫的问题了。据说做多上海房价的主要理由,是因为世界上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房价都不低于5万元人民币/平方米。既然预期上海会在未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加上中国的经济形势又独傲全球,上海的房价自然应该比别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还高。其实,按照现在这种每年上涨几十个百分点的速度推算,上海房价用不了几年就会突破5万元/平方米。
  然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房价是在成为金融中心多年之后才达到5万元/平方米的高位的。2004年4月,国际房地产联盟主席Jean Marc Levet先生在上海"中国房地产基金与投资论坛"说,投机泡沫使得上海总的租金加上维修费用和每平方米的税收,比巴黎、伦敦和新加坡还要高出50%。很多人臆测Jean Marc Levet先生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上海房价果真在短期内涨到了5万元/平方米,那上海还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吗?"说到底,上海房价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直接诱因,更多的应该归于政府被迫用房地产业来填补金融业对GDP贡献不足的窟窿。在一些专家看来,通过扶摇直上的房价,可以实现政府高价卖地,从而弥补金融产业下降给上海整体GDP造成的严重拖累。从上海为了能高价卖地而不得不容忍房地产发展中的"出格"做法,就可以想像上海决策者在这种情境下的压力之大。在这些出格做法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当数最为典型了。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幢被上海视为城市新标志的世界第一高楼,自1997年打下地基后至今仍是一块空地。2003年2月8日,在停工5年后,日本森海外株式会社宣布于当月13日正式复工兴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近两年之后的现在,这座计划中的世界第一高楼仍旧停留在图纸上。
  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能够长期纸上谈兵不同,被吸引过来的一些外资企业已经难以忍受高房价对商务成本的暴增了。早在1996年11月,Intel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就在外高桥保税区破土动工,它是Intel公司在中国建立的首家制造企业。但在对新厂址综合评定后,Intel没有就近在浦东扩大产能,而是远赴西部的成都。前不久,浦东新区机场镇一次"暴走"的企业就多达100多家。
  既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海也就被迫回到了重新倚重制造业的老路上来。从2004年以来,上海已经基本上抛弃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所谓的"三二一",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现在,上海向第二产业的回归,受损失的又会是谁?

594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提出问题
其他 技术论坛(原bbs)
社区管理员
  • community_281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