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开发的方法在中国软件企业中有应用吗?

cll0320 2006-05-22 12:10:51
不知道有哪些企业正在用敏捷的方法。
请大家介绍介绍:)
...全文
2251 37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37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zhaojiang 2006-06-23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就我呆过的几家公司,使用的开发方法都不一样, 没碰到过用敏捷的.
scjpsz1860 2006-06-1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那本敏捷方法的经典书看起来蛮高深的,具体也没做过,向各位老大学习了!
tuti 2006-06-1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北京红工场用的是XP方式.
红工场软件公司总经理黄海波先生,作为XP国内积极的推广者 和XP资深专家
http://dev2dev.bea.com.cn/usergroup/20060460.html
stevenjscn 2006-06-08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什么是敏捷方法?
tuti 2006-06-0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这里有些讨论

CMM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http://forum.javaeye.com/viewtopic.php?t=9459
TCat 2006-06-0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听君一言,胜看N本书,大家继续讨论啊
青润 2006-06-0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要知道CMM也是思想,没有具体实施的指导。
而在上次敏捷中国大会上,居然有人说CMM如何如何。
其实用XP的一些方法,同样可以达到CMM的级别。
不要说清楚自己的东西,却去混乱别人的视听。
diannaomingong 2006-06-07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我知道北京红工场是倡导敏捷方法的
deng2001 2006-06-06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请大家清楚一点。敏捷只是思想,不要生搬硬套。

任何一种实践都要考虑清楚实际情况再进行实施。
tuti 2006-06-05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我们的包袱少, 可以更轻松的跃上敏捷的道路.
至于那些搞CMM的企业,多少总能有点收获,其中的最大的收获可能是
CMM那样干是不行的.
qbhua 2006-06-0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应该说还是有用.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应用软件开发最难的是与客户获取需求这一块.
yeahspyme 2006-06-0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个人感觉结对主要是对测试驱动得督促
互相编写单元测试也该能起到不错得效果
Kendiv 2006-06-04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至少我们部门还没有用,虽然已经CMM4了,可是还是瀑布式!
kkeemmgg 2006-06-02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在中国目前大多数公司是"白猫黑猫,抓住老书就是好猫"."无招无式".
ThinkInChaos 2006-06-0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敏捷开发中的“现场客户”是很难实现的,而“故事”,以及在故事基础上的“发布计划”、“迭代计划”都是建立在现场客户的基础上的。

对于结对编程,有不适合的地方:如太自负和太自卑的人,简单的代码实现。
结对编程适合于业务或算法比较复杂的代码实现。
当然一人写测试用例,一人写代码实现,交换来写,那是最理想的,不过很多公司的单元测试没有做起来。就像我们公司。
onlytiancai 2006-06-01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最好大家讲讲自己公司如何实施XP的
tuti 2006-05-30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关于结对的效率问题,我请教过 thoughtwork的顾问和一些实施XP有经验的人士.

一个说法是需要3个月的结对后,能使效率大幅度上升.
另一个说法是,结对相对单独做来说,实现的时间上差距不大,但BUG数要低50%.

所以,很多人的“直觉上2倍"消耗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结对在具体数据上,较难采集和比较,所以也是XP的一个实施难点.
目前我的做法是,新员工,或新成员进行结对开发. 难度大的模块,进行结对开发.

tuti 2006-05-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恩,不错的方式, 可以避免结对在直觉上2倍消耗的感觉.
青润 2006-05-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应该是结对,不是结队。刚才打错了。
青润 2006-05-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这里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毕竟没有大量的时间写成文字介绍,的确如cll0320(陈亮亮)所说,很多东西用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有好多实践都是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
交换编程中我的做法就是:
分析模型开发的时候是程序员A负责A1模块,程序员B负责B1模块,程序员C负责C1模块,……这里不介绍更多的交换方式了,模块越多,越需要进行合理搭配和选择,不是随便交换都可以的。
设计模型开发的时候程序员A负责B1模块,程序员B负责C1模块,程序员C负责A1模块。
代码导出后,代码的开发变成程序员A负责C1模块,程序员B负责A1模块,程序员C负责B1模块。
……
这样,我随时保证了每一个模块都有两个以上的程序员对其很熟悉,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需要讨论的对象,这和结队编程有着相似的地方。
算是一点个人经验。
加载更多回复(17)

1,265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软件工程/管理 管理版
社区管理员
  • 研发管理社区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