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l多核集群系统的市政建设全景仿真预测平台——可行性报告
基于Intel多核集群系统的市政建设全景仿真预测平台
——可行性评估报告
0.引子
1.创意来源与市场的需求
2.解决方案
3.无成本、无代价的城市建设科研手段
4.巨大的收益
5.系统结构与可行性分析
6.未来的展望
0.引子:和谐社会的探路者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在考虑:如何充分利用Intel提供的强大的多核心技术,为软件程序运行更快、功能更强而编写代码?
作为一名城市的普通居民,我在考虑,如何让运行于Intel多核平台的高速、高质量的软件,真正地造福于百姓,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贡献一份力量?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调研,我终于规划出了Intel多核心平台造福于百姓的蓝图,理想和现实在Intel的强大科技实力保障下融为一体,这就是“市政建设全景仿真预测平台”。
1.设计思路初析:创意来源与市场的需求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的市政建设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情况:
(1) 有许多市政工程在缺乏有效仿真验证手段情况下就盲目开工,导致负面效果;如某些高架桥的建设,虽然方便了机动车通行,却对周边楼群产生了严重的噪音污染;
(2) 一些市政工程由于缺乏整体验证的有效平台,建成后虽然使百姓生活环境等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却对周边地区造成了更多负面影响;
(3) 由于缺乏整体划一的运作依据,大量工程,尤其是路面工程存在着“开拉锁”现象,重复施工不仅导致了市政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对区民生活、出行等造成了一定影响。还有“断路施工”所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路面施工项目在进行,而由于缺乏合理的进度部署,使得居民对占道施工阻挡出行的问题存在颇多怨言。
(4) 对于公交车站等公共运输事业的布局,由于没有统一的仿真验证方法,每条线路“各自为战”情况很多,出现部分线路重合,导致运营亏损;同时又有些地方却没有公交,导致黑车,黑摩的出现,为交通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5) 对于居民生活必备食品,如米、面、菜等出售点的设置,并未和居民的真实居住地理位置相协调,致使大量非法地摊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居民区的治安,又成为一些有害食物,甚或传染病的传染源 。
(6) 居民区建设在铁道、工厂等高噪音区域,既影响居民生活,又造成安全隐患,等等。例如,在某居住区附近希望修建一条轻轨铁路,看似可以缓解居民出行问题,但是由于票价过高,居民并不会选择乘坐,致使轻轨的投资无法收回;
(7) 如北京,最近由于轻轨铁路故障,原本乘坐轻轨上下班的工薪族,被迫选择乘坐地铁。而地铁在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互动的故障的解决,致使地铁一度陷入瘫痪;
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设计,必须来源于需求,来源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热情。上面只是目前大中型城市所遇到的一部分社会问题,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几类。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规划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要怎样才能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发生?如何在市政建设前对其整体进行充分的完整的评估?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项目评估专家专业知识的单一性。每名专家对其所研究的领域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与高深的造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专家所顾及的,只是其所承担项目的本身,而对于市政建设其他方面的知识,却知力所不逮。
举例来说,桥梁专家可以将桥梁设计的十分完美,但是在布局时,往往只考虑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对于该桥梁的安置,是否会影响到公交及机动车的行车路线,却没有多作考虑。再比如,路面施工人员在断路施工时,可以做到高质量完成任务,然而该施工项目是否会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出行造成影响,却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评估。
2.解决方案
现实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呼唤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利用Intel的高性能双核处理器,以及目前较为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全景的市政工程仿真平台,这个平台运行在一个集群式操作系统中;每台电脑负责一个方面的运作,在数台计算机上完整地假设市政工程建设模型。
服务器部分,我们首先将市区地图作为蓝本,就像一些城市建设游戏里那样(但复杂度是它的几万倍),设置几千个重点的居民区,标注几千条重点主干道,以及尽可能多的建筑物群。同时还要拟真数百万市民(可以以千人作为单位来降低系统负荷)在道路中的行走。
以北京市为例,我们可以针对上述问题创建仿真平台:
(1) 在桥梁建设开工之前,首先在市政工程仿真平台上找出(locating operation)待施工的道路,用鼠标将一个设计好的桥梁模型添加到该路段。这时,行人流动的模型、机动车行驶的模型都会与这座桥梁发生互动。等待片刻后,我们从显示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否出现堵车,从而得出该桥梁的建设对于交通情况的整体影响了。
(2) 在建造便民交通设施前,首先在本仿真预测平台上搭建、试运行,以看出这些本意为便民的设施,是否真的便民,还是对居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3) 在路面维护时,首先将需要作业的路段在仿真条件下标注在全景仿真系统中,这样在系统运行时就可以看出哪些地方、哪些时间如果同时施工会造成交通拥挤,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施工时间。
(4) 集群计算机节点之公交仿真环节,将北京所有公交车站作为中转点,在仿真环境下运行起来,几百条公交线路都仿真开动,按照服务器配置的桥梁、公路等位置(包括已经建设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将要建设的)进行仿真测试。同时必须和虚拟的人流进行交合,以仿真具体的交通状况。这时可以设置某些点的交通出现拥堵,看一下预期的建设布局能否达到要求。
(5) 为了百姓日常用品、食品可以就近购买,我们可以将超市、菜站等设施以模型的方式添加到该仿真预测平台上,观察百姓模型的受益情况。通过不断的仿真尝试,最后针对居民居住区的分布特点,为投资商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址方案。
(6) 将铁路、轻轨在仿真系统中接入居民区模型附近,与居民模型的收入参数发生互动,可以测试居民是否愿意乘坐轻轨,并测试平交铁路对居民出行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危险性,以决定是否进行相关项目的施工。
(7) 在仿真预测平台上建立轻轨模型后,它将会和原有的地铁模型,及行人流动模型产生互动。在一切都仿真运行平稳后,由系统设置,突然关闭轻轨模型的运行,地铁模型则成为行人的重要选择方案。这时,我们就可以检测,在城铁瘫痪的情况下,原有的公交、地铁是否能够承担增加的压力,从而提出有效的调整计划。
3.无成本、无代价的城市建设科研手段
该仿真预测平台另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针对学术领域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的市政建设及相关专业,由于缺少一个有效的实验、科研平台,一些新的市政构架思想,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推导,却没有资金去实施;从城市发展部门角度,亦不会同意将这些新的市政规划的科研成果直接实施。然而,我们的仿真预测平台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求。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设计,全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虚拟地实现并进行仿真,这样科研成果便有了切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