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网络编程
帖子详情
NetBios的学习目前还有意义吗?
昵称90天可以改一次
2008-05-19 12:59:07
用的多不多?
...全文
110
2
打赏
收藏
NetBios的学习目前还有意义吗?
用的多不多?
复制链接
扫一扫
分享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配置赞助广告
用AI写文章
2 条
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打赏红包
昵称90天可以改一次
2008-05-19
打赏
举报
回复
3q
-黑眼圈-
2008-05-19
打赏
举报
回复
我感觉不太多,不过了解一下总是没有坏处啊,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浅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1).doc
浅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1).doc
基于java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pdf
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 java 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普及,千千万万的人们在娱乐、通讯、
学习
、工作等 各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然而在这种种便利 背后,你关注的人在做什么呢?比如:公司员工。因此,远程监控发挥作用了。这里以公司 领导为例,远程监控系统软件方便了公司领导人管理公司员工。在一个企业中,作为公司领 导人,一定很担心自己的员工利用上班时间做工作以外的其他事情,也很担心他们泄露公司 机密,等等。有了远程监控,这样的担心就很容易解决,你不用亲临监督每个员工,在自己 电脑面前就能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1]。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远程监控软件一般分两个 部分:一部分是客户端程序 Client,另一部分是服务器端程序 Server,多数远程监控软件把 被监控端作为服务器,主控端作为客户端[2]。考虑到在监控过程中,如果把主控端作为客户 端向被监控端发送 TCP 连接请求,容易被防火墙或者杀毒软件阻止,监控过程就不能够成功 进行。因此,本毕业设计将被监控端设计为客户端,向主控端发连接请求,建立连接后,主 控端向被监控端发送远程控制命令,控制被监控端电脑中的各种应用程序运行,被监控端对 主控端发送来的命令进行处理,并将命令处理结果返回给主控端[3]。 远程监控软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它实用、使用简便,是非常不错的软件。 二、远程监控系统的现状 远程监控是在网络上由一台电脑(主控端 Remote)远距离去监控另一台电脑(被监控端 Host)的技术,这里的远程不是字面意思的远距离,一般指通过网络监控远端电脑,不过,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远程监控往往指在局域网中的远程监控而言[4]。 当操作者使用主控端电脑监控被监控端电脑时,就如同坐在被监控端电脑的屏幕前一 样,可以启动被监控端电脑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被监控端电脑的文件资料,不过,有一个 概念需要明确,那就是主控端电脑只是将键盘和鼠标的指令传送给远程电脑,同时将被监控 端电脑的屏幕画面通过通信线路回传过来[5]。也就是说,我们控制被监控端电脑进行操作似 乎是在眼前的电脑上进行的,实质是在远程的电脑中实现的,不论打开文件,还是上网浏 览、下载等都是存储在远程的被监控端电脑中的。 电脑中的远程控制技术,始于 DOS 时代,只不过当时由于技术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网 络不发达,市场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远程控制技术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6]。但是,随着 网络的高度发展,电脑的管理及技术支持的需要,远程操作及控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 注。 远程控制一般支持下面的这些网络方式:LAN、WAN、拨号方式、互联网方式。此外,有 的远程控制软件还支持通过串口、并口、红外端口来对远程机进行控制(不过,这里说的远 程电脑,只能是有限距离范围内的电脑了)[7]。传统的远程控制软件一般使用 NETBEUI、 NET
BIOS
、IPX/SPX、TCP/IP 等协议来实现远程控制,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
很多 远程控制软件提供通过 Web 页面以 Java 技术来控制远程电脑,这样可以实现不同操作系统 下的远程控制,例如数技通科技有限公司在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套基于中文 JAVA 的跨平台远 程控制软件――易控[8]。 三 、远程监控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远程监控也必 将对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打破空间限制和实现技术革新等各个方面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将对信息安全等网络安全领域,防止网络犯罪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提 供有益的技术支持[9]。所以,对于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分析具有深远的
意义
。 远程监控软件一般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客户端程序 Client,另一部分是服务器端程序 Server,由于本毕业设计的通信模块有别于传统的远程监控软件,在使用前需要将客户端程 序安装到被监控端电脑上,将服务器端程序安装到主控端电脑上[10]。 它的控制的过程是先在被监控端电脑上执行客户端程序,像一个普通的客户一样向主控 端电脑中的服务器端程序发出信号,建立一个特殊的远程服务,然后通过这个远程服务,接 收主控端发送过来的远程控制命令,并对命令进行处理,最后将命令处理结果返回给主控 端,我们称这种远程控制方式为基于远程服务的远程控制,通过远程监控软件,我们可以进 行很多方面的远程控制,包括获取目标电脑屏幕图像、窗口及进程列表;记录并提取远端键 盘事件(击键序列,即监视远端键盘输入的内容);可以打开、关闭目标电脑的任意目录并实 现资源共享;提取拨号网络及普通程序的密码;激活、中止远端程序进程;管理远端电脑的 文件和文件夹;关闭或者重新
国家标准osi模型与组建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侯仰坡 (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微软班 200610440127) 摘 要 谈到网络不能不谈OSI参考模型,虽然OSI参考模型的实际应用
意义
不是很大,但其的确对于理解网络协议内部的运作很有帮助,也为我们
学习
网络协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为各层的服务和协议制定了标准,但严格地说参考模型并不包含这些标准。OSI更像组织上的标准,它加入了太多的人们主观因素。在现实网络世界里,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TCP/IP协议来之于实践,是事实上的标准。 关键字:分层参考模型 数据封装 传输协议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1 OSI参考模型 1.1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OSI/RM)的全称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提出的一个网络系统互连模型。 OSI参考模型采用分层结构,如图1-1所示 主机A 主机B 图1-1 OSI参考模型 在这个OSI七层模型中,每一层都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并为其上一层提供一个访问接口或界面。不同主机之间的相同层次称为对等层。如主机A中的表示层和主机B中的表示层互为对等层、主机A中的会话层和主机B中的会话层互为对等层等。对等层之间互相通信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通信的内容、通信的方式,我们将其称为协议(Protocol)。我们将某个主机上运行的某种协议的集合称为协议栈。主机正是利用这个协议栈来接收和发送数据的。OSI参考模型通过将协议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以及网络系统设计的复杂性。OSI参考模型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不同厂商、不同结构的网络产品之间互连时遇到的不兼容性问题。但是该模型的复杂性阻碍了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此对照,后面我们将要
学习
的TCP/IP参考模型,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实际上,也是
目前
因特网范围内运行的唯一一种协议。 1.2 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作用 在OSI参考模型中,从下至上,每一层完成不同的、目标明确的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会话层协议的代表包括:Net
BIOS
、ZIP(AppleTalk区域信息协议)等。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表示层协议的代表包括:ASCII、ASN.1、JPEG、MPEG等。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数据接收端 数据发送端 图1-2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封装过程 如图1-2所示,在OSI参考模型中,当一台主机需要传送用户的数据(DATA)时,数据首先通过应用层的接口进入应用层。在应用层,用户的数据被加上应用层的报头(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后被递交到下一层-表示层。 表示层并不"关心"上层-应用层的数据格式而是把整个应用层递交的数据包看成是一个整体进行封装,即加上表示层的报头(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后,递交到下层-会话层。 同样,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也都要分别给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加上自己的报头。它们是:会话层报头(Session Header,SH)、传输层报头(Transport Header,TH)、网络层报头(Network Header,NH)和数据链路层报头(Data link Header,DH)。其中,数据链路层还要给网络层递交的数据加上数据链路层报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终的一帧数据。 当一帧数据通过物理层传送到目标主机的物理层时,该主机的物理层把它递交到上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去掉数据帧的帧头部DH和尾部DT(同时还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数据没有出错,则递交到上层-网络层。 同样,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也要做类似的工作。最终,原始数据被递交到目标主机的具体应用程序中。 2 TCP/IP参考模型 ISO制定的OSI参考模型的过于庞大、复杂招致了许多批评。与此对照,由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栈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如图2-1所示,是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比示意图。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图2-1 TCP/IP参考模型 2.1 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TCP/IP协议栈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算机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和其后继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U.S.Department of Defense,DoD)赞助的研究网络。最初,它只连接了美国境内的四所大学。随后的几年中,它通过租用的电话线连接了数百所大学和政府部门。最终ARPANET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连网络-因特网。最初的ARPANET于1990年永久性地关闭。 TCP/IP参考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连层和主机到网络层。如图2-2所示。 应用层 FTP、TELNET、HTTP SNMP、TFTP、NTP 传输层 TCP UDP 网络互连层 IP 主机到网络层 以太网 令牌环网 802.2 HDLC、PPP、FRAME-RELAY 802.3 EIA/TIA-232,449、V.35、V.21 图2-2 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在TCP/IP参考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层。下面,分别介绍各层的主要功能。 1、主机到网络层 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连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由于这一层次未被定义,所以其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网络互连层 网络互连层是整个TCP/IP协议栈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同时,为了尽快地发送分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径同时进行分组传递。因此,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上层必须对分组进行排序。 网络互连层定义了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互连层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将不同类型的网络(异构网)互连的任务。除此之外,网络互连层还需要完成拥塞控制的功能。 3、传输层 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机和目标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传输层定义了两种服务质量不同的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它将一台主机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互联网上的其他主机。在发送端,它负责把上层传送下来的字节流分成报文段并传递给下层。在接收端,它负责把收到的报文进行重组后递交给上层。TCP协议还要处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缓慢接收的接收方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接收发送方发送的大量数据。 UDP协议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主要适用于不需要对报文进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场合。 4、应用层 TCP/IP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应用层实现。 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网络应用引入了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其中,有基于TCP协议的,如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虚拟终端协议(TELNET)、超文本链接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也有基于UDP协议的。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网络.曾家智 李毅超 韩蒙.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 [2] 网络协议.百科词条. [3] 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Andrew S.Tanenbaum.2004. [4 ] TCP/IP介绍. 豆豆技术应用. http://tech.ddvip.com/index.html. [5] 网络协议分析. 中国协议分析网. http://www.cnpaf.net/forum/index.p
Windows Server存在的必要性!
Windows Server存在的必要性! 使用Windows 2000 / XP 的朋友,你们知道吗?在Windows XP有将近90个服务可以开启,而默认的将开启30多个服务,而事实上我们只需要6个就足够了,禁止所有的“不需要”的服务将节省12MB-70MB的内存,想让你的计算机飞速吗? Services是微软从Windows2000开始引入的一个概念。它们是一种...
你知道黑客吗?他们有什么区别?
数据驱动攻击是指黑客向目标计算机发送或复制的表面上看来无害的特殊程序被执行时所发起的攻击。该攻击可以让黑客在目标计算机上修改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从而使黑客在下一次更容易入侵该目标计算机。数据驱动攻击主要包括缓冲区溢出攻击、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等。
网络编程
18,363
社区成员
64,187
社区内容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网络编程
VC/MFC 网络编程
复制链接
扫一扫
分享
社区描述
VC/MFC 网络编程
c++
c语言
开发语言
技术论坛(原bbs)
社区管理员
加入社区
获取链接或二维码
近7日
近30日
至今
加载中
查看更多榜单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
+ 用AI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