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
社区成员
在这里对于“足够好”的定义主要为Bug尽可能的少。邹老师对bug的定义很宽泛,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虫子”,是从用户使用、开发者角度来体现bug的内涵,这点很有趣。但是似乎只在研发阶段的投入成本、使用阶段的用户体验和使用流畅性进行判断。我认为这样来定义“足够好”只具备二重维度,那就是“之前”和“现在”,关于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更需要第三维度——“未来”?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是Aaron_Huang对吗」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623081/article/details/125381113
那就是“之前”和“现在”,关于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应该更需要第三维度 —— “未来”?
要在 ‘现在’ 活下来, 才有能力去赢得 ‘未来’。 你回头看每一个老版本的软件,都觉得它有很多问题, 但是就是这些老版本让开发团队走到了今天,和将来,为客户持续提供服务。
这里的“未来”也是基于用户,但不是“现在的”或者“即将的”用户,而是未来长期间隔后的用户。那么“未来”的定义会偏向于:产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趋势而产生的潜在可能,换而言之就是潜在趋势(价值)。人类往往喜欢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产品的评价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人。当然我们没有“穿越机”去看看产品是否符合未来10~20年的发展趋势,但是预测和前瞻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比如最初的QQ,用户的评分低到了极点,没有人认为其比得过当时的飞信,但是站在历史来看似乎并非如此。还有经济发展的的趋势,电商平台2000年出现的时候还不起眼,而到10年左右开始蓬勃生长,这应该归功于商品经济的转型;比如新型科技方向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刚出现时,引用新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吃到后来的红利:还有可能收到人类可能的未来精神诉求、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比如当前爆火的提的元宇宙概念,如果不发展成割韭菜的资本骗局,那么在这方向的产品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大放异彩。正如本次软件工程项目组中的头发茂盛团队所构建的“灵境”平台,也在探索未来人们的社交方式,或许在现在并不是主流,可是在未来会吸引到更多的用户,这种独特的方式可能会在未来更加吸引大学生,在时间维度上或许这种产品算作足够好。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是Aaron_Huang对吗」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623081/article/details/1253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