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
社区成员




在《构建之法》第十章,有一部分是讲述“如何定义典型用户”。其中有一部分这样说道:
注意:我们的软件不是为所有人而服务的。
问:那这样不就是损失了大量潜在的用户,我们至少得争取一下为所有人服务,如果不行,再回到少部分用户?
答:不妥,我们宁可从小部分用户出发,要非常明确地定义出谁是我们的用户。
首先,我对书中相关部分的讲解是认同的,即我们在分析软件的典型用户的时候,需要毫不含糊地定义出自己的“基本盘”,即我们可以拍板说这些人几乎肯定需要用我们做的软件。否则,我们可能连做这个软件的底气都没有。泛泛地去谈自己软件的用户,只会让自己沉浸在一种虚无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中,纯粹是在画满足不了的大饼,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很可能用户远不如预期那么多,这样的话很可能出现“收益”与投入非常不匹配的情况。
问题就在这里了。我有注意到去年的敏捷软工课程中,有的队伍选题时典型用户的定义比较明确,只是这部分用户体量上远不如某课程刷题工具那么大。据我了解,整个团队在项目过程中似乎遭受了较多外部阻力(通过该队及其队员的博客以及选题相关评审博客看出),好在这是《软件工程》课程,不会像公司中的高层领导一样直接毙掉 idea,所以整个项目最终也是做下来了。
以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他们的做法符合《构建之法》中所说的,他们定义了明确的用户,虽然只有小部分,但谁都不好说这是不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市场。但是现实中似乎外界(相对于该队来说的“外界”)却不这么认为,这令我感到不解。我不清楚是自己对书中的相关内容的适用范围理解有误,还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理解有误。按照我个人目前天真的理解,在《敏捷软工》这门课程上,任何 idea 都应该有其生存空间,学生在这门课上重在经历整个软件开发的流程,如果真的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的且很大的需求并使用自己做的产品去满足它更好。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战晨曦-18373466」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BUAA_Wander/article/details/123433306
对于此问题,我目前的回答是:
课程组方面尽量还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为可能有的团队的目标并不是用户量能达到多么多,可能只是单纯地想要借助这个机会,聚集几个人一起全身心去做一件事情,从中磨练自己的技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方面如果决定要做这种项目,就要做好接受发布后成就感不足的心理准备。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战晨曦-18373466」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BUAA_Wander/article/details/1254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