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社区成员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广工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社区 |
---|---|
作业要求 | 团队作业6——复审与事后分析 |
作业目标 | Alpha版本测试报告、Alpha版本发布说明 |
团队成员 | 卢浩林,蒋元彬,何俊杰,段俊安,吴梓浩,王行知,张俊炜 |
目录
1.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答:我们的软件需求解决不愿意拘泥于QQ、微信等臃肿的软件的用户能够使用较为简洁,不附带太多与聊天无关的功能的聊天软件,自认为已经定义得很清楚了。至于对典型用户与典型场景的分析,根据我们团队的需求改进文章,已经能够完整描述功能。
2.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吗(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按照原计划交付了么,原计划用户达到了吗)
答:我们的目标有以下几个功能,分别是①账号注册与登录;②修改个人信息;③好友添加与删除;④好友聊天;⑤群聊的建立,修改,添加,删除;⑥群聊聊天;⑦群组权限;⑧违禁词屏蔽。除违禁词屏蔽部分外均已完美实现,可实现原计划用户的所有需求。
1.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做计划
答:实际上,我们的计划部分其实是仅花了一天时间去讨论并敲定的,虽然也不是太急,但是也算不上充裕。
2.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答:实际上我们认为基本完成了,仅剩下的一个屏蔽词构建,由于赶ddl的途中功能实现者突发状况,无法完成。
3.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答:暂无。
4.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答:有清晰定义与衡量。
5.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答:意外指的是我们一直在追赶ddl导致部分功能可能细节不够完善。至于风险,由于团队并没有能力处理聊天的加密等,所以可能会存在部分的安全性风险暴露。
6.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答:无。
7.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我们在实现功能的过程中,基本根据实现功能的ddl时间而赶忙完成,所以部分代码的实现其实是有不少瑕疵的,需要我们之后再去圆回来,也是有个教训,尽量把该实现的功能早点实现,避免赶ddl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
1.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任务么?
答:有,这个团队足足拥有七人。
2.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答:已能胜任大部分工作。 在此感谢我们的组员行知,他解决了开发过程中的美工设计部分,而我对项目的文案进行处理,只能说难度正好。
成员能够通过微信群及时知道项目的相关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应对意料之外的任务请求,对于项目alpha的冲刺由组员共同协商制定。
1.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完成,合适?
答: 设计工作于10月16号由张俊炜完成,认为合适。
2.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
答:在此仅表达下我们使用的工具。
- 项目进度查看工具:leangoo
- 代码存放:码云
- 编程与测试工具:Android Studio
- 服务器:tomcat
3.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答:开发过程中聊天模块的bug最多,因为写代码很少会以聊天的方向进行。发布后的重要bug是违禁词功能无法实现,那时候我们极度高估我们小组的意外处理能力,最后导致暂不修复。
1.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
答:有明确的测试计划。
2.是否进行正式的验收测试?
答:已进行正式测试,也从中发现了一些bug,并且尽可能完成修复。
3.测试工具?
答:没有。
4.发布问题?
答:除了上述反复强调的屏蔽词bug外,暂无问题。
1.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答:规范阶段,已经能够进行团队协商,并且能够按照规则去实现功能。
2.你觉得最需要改进的部分?
答:时间管理方面,作为管理者我在督促别人实现功能可能并不是很成功,组员也尽量向ddl靠近去实现功能,导致后期工作过程中可能略显繁杂。
3.我们小组什么地方做的比较好?
答:主要在交流与服从方面,大家都愿意去聊项目的功能实现,也能够积极服从项目安排。
4.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主要是团队开发代码的能力,这个对于我们组内大部分伙伴来说是第一次,也训练了我们开发代码的能力。
根据团队作业1,实行赋分,基础分数为20,奖赏分数由组员评定。
姓名 | 分数 |
段俊安 | 25 |
何俊杰 | 25 |
蒋元彬 | 25 |
卢浩林 | 25 |
王行知 | 28 |
吴梓浩 | 25 |
张俊炜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