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
社区成员
8.4中提出了竞争性需求分析的框架,提出了NABCD模型与四象限图,其目的是为了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留下客户,让产品获得实质上的利益。
尽管其在理论上有完美的指导作用,但是实际上受开发人数的限制,“杀手功能”本身的开发就极有可能需要耗费过量的时间,即小团队起步时,会很难有能力去抓住杀手功能,甚至连所谓辅助需求都很可能是大公司已经解决的必要需求,因此会更加难以在竞争中产生优势。而大公司则可以加大对各种功能的开发投入,并且其根基往往决定了其已经实现的功能不在少数。
因此所谓的竞品分析需求图并非大小相同的三个圆圈相互交错,而应是大小不同的圆圈,并且我方优势取决于我方的基础、体量与可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情况,在这种实际上很严峻的情况下,又应当如何分配资源去实现功能呢?
从团队作业的实践中得到如下结论:
我们组的Faas平台可以说是出自于一个比较新的方向,但是实际上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落后于国外,因此竞品依旧能找到不少,并且大多为大厂的产物,外加上我们项目的入门门槛,均导致了最初toC目标的失败。因此实际上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转toB,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最重要的是我们便宜(不要钱)。
另外一点是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将功能做的非常全面,跟成熟的竞品比全面性,不如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做的比较精明,来解决竞品的痛点,从而获得竞争中的优势,因此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舍弃。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崩坏的大土豆」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653352/article/details/131257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