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0
社区成员




导语:毕业季是应届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转折点,也是求职路上暗藏风险的关键期。招聘信息鱼龙混杂、合同条款暗藏玄机、收费骗局层出不穷,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权益受损的困境。据教育部统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突破1200万人,求职市场竞争激烈,陷阱防范意识成为应届生的必修课。本文结合最新政策法规与真实案例,提炼出六大核心避坑策略,助你用理性判断和法律武器守护职业起点。下面博士后招聘就来详细为大家分享!
一、核查企业资质与招聘信息真实性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第三方平台(企查查、天眼查)验证企业注册资本、注册地址、经营状态等信息,重点排查注册资本虚高、注册地址异常或存在行政处罚记录的企业。若招聘信息中薪资远超行业标准(如销售岗月薪标注3万元以上)、岗位职责模糊(如“市场部经理”实为电话销售),需警惕虚假包装。收到面试邀约后,建议通过熟人了解企业口碑,或向人社部门查询单位备案情况。
二、拒绝任何形式的付费入职要求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名义收取费用。若中介或企业要求支付“内推费”“保offer费”或诱导贷款培训,直接拒绝。付费实习、境外高薪岗位等承诺需谨慎核实,避免人财两空。若已缴费,保留转账凭证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三、签订合同前逐条确认权益
劳动合同必须包含岗位、薪资、社保、工作地点等法定条款,警惕“阴阳合同”或口头承诺。重点检查试用期约定:合同期不满3个月不得设试用期;试用期工资不低于正式工资的80%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若企业要求扣押身份证、毕业证或设置“不得结婚”等霸王条款,属违法行为,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四、识别试用期陷阱与合同猫腻
部分企业以“延长试用期”降低成本,或试用期满后以“能力不足”为由辞退。根据《劳动合同法》,同一雇主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若试用期工资过低、未缴社保或突然解约,可要求企业说明理由并保留证据维权。同时警惕“假试用,真使用”陷阱,即试用期结束后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无偿解雇。
五、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与传销风险
填写简历时避免透露详细住址、家庭关系等敏感信息,证件复印件注明用途。警惕以“刷单返利”“拉新返佣”为名的传销活动,此类陷阱常以“轻松高薪”诱导求职者发展下线。若面试地点偏僻、要求夜间报到或频繁更换办公地点,立即终止接触并向警方报告。
六、善用法律与正规求职渠道
优先选择高校招聘会、人社部门推荐的正规渠道求职。遭遇侵权时,第一时间保存聊天记录、合同等证据,通过12333热线或劳动仲裁维权。若人身安全受威胁,果断报警。同时,主动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提升风险预判能力。
结语:
求职是应届生踏入社会的第一课,更是对法律意识与判断力的双重考验。从核查企业资质到签订合同细节,从拒绝付费陷阱到识别传销话术,每一步都需谨慎。记住,合法权利不容妥协,遇到问题及时求助,让职业起点真正成为梦想的起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