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2
社区成员




技术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代码跳动,而是无数开发者在实践中踩出的路径。
作为深耕机器人开发领域的实践者与推动者,阿加犀试图做这么一件事:走进那些正在机器人开发中摸索、试错、突破的人。
他们或许是深耕领域多年的技术大佬,带着突破瓶颈的执念拆解新的技术逻辑;或许是科技企业里想进阶的技术骨干,在前沿领域寻找下一个成长切口;或许是高校里想更新教学内容的教师,为讲台装进更鲜活的实践案例;也可能是刚拿起开发板的学生,在代码与硬件的碰撞中迈出第一步……
基于此,我们开辟了「犀牛开发者日记」专栏,记录开发者与技术相遇时的思考与生长。在这里,每一份日记都是开发者与技术对话的印记,也是整个行业在教育与实践中前行的缩影。
第一期,让我们先认识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教师吴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TbczBEZE/?spm_id_from=333.1387.homepage.video_card.click
作为学校首届人工智能专业的授课者,她带着为学生「探路」的初心走进ROS暑期学校,在开发板的线路与机械臂的运行之间,一点点填补从软件到软硬结合的认知空白。
她的探索,是无数教育领域开发者在技术浪潮中躬身实践的一个缩影,也是「犀牛开发者日记」想要珍藏的记录。
ROS暑期学校的实验室里,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开发板、数据线和元器件。吴瑕坐在靠里的位置,面前的开发板正亮着灯,她正在认真钻研面前的机械臂,跟着老师的教学一步一步控制机械臂动起来。
她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除了记着训练营的课程要点,还有不少自己画的示意图,比如大语言模型在端侧部署的流程、软硬件接口的连接方式等等。
“我们专业今年第一次招生,得把各领域的知识都摸透了,才能教给学生。”吴瑕一边说着,一边拿起连接线,试着将开发板与旁边的传感器对接,非常认真。
她之前主要钻研软件领域,对硬件以及软硬结合的开发不是特别熟悉,这次来训练营,就是想补上这一课。
学校派了几位老师一起来,大家分工学习,有的专注大语言模型教学,有的研究边缘智能应用,而她重点关注开发板的使用和端侧模型部署,这些都是她计划在新学期加入课程的内容。休息时,她会和其他老师交流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拉着训练营的指导老师反复询问,直到把步骤理清才罢休。
机器人开发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横跨软件与硬件两大领域,既需要掌握编程语言、算法模型等软件知识,又要熟悉电路原理、传感器调试等硬件技能,这种“软硬并重”的特性,让教学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这并非吴瑕所在的学校独有的难题,而是学界普遍存在的困境。
吴瑕对此深有体会,她提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最后半年要去实习,大一还要学习大量公共课,真正能投入到专业课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让学生同时吃透软件和硬件的知识,并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难度极大。很多学生往往会出现“偏科”情况:要么精通软件编程,却在硬件操作上束手无策;要么熟悉硬件搭建,却难以用软件实现功能控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分立的软件教程、硬件手册,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这与企业对机器人开发人才“软硬兼通”的需求形成了明显的落差。
吴瑕在这次ROS暑期学校中使用的犀牛派A1开发板,为破解机器人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款开发板实现了软硬一体,将软件与硬件的核心功能集成在一块板卡上,无需学生再去费力搭建复杂的外部连接;同时它也是算控交互一体,能够实现计算与控制的无缝协同,让学生可以更专注于功能实现而非系统适配。
值得一提的是,它融合了安卓和Linux系统,兼顾了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不同系统的特性及交互方式。
当安卓与Linux系统在方寸之间实现协同,当计算与控制的壁垒被悄然打破,学生们触摸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技术生态。
这恰好回应了吴瑕等教师对“项目式教学”的期待。在有限的课时里,学生能沿着开发板搭建的路径,从代码逻辑走到硬件响应,从单个功能试错到完整项目落地,这种沉浸式的实践,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能刻下技术认知的烙印。
犀牛派A1开发板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块集成了软硬件功能的工具。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机器人教育从“割裂学习”到“融合实践”的新大门。
更深层看,它正在重塑教育与产业的连接方式。当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用贴近企业真实场景的工具完成项目开发,当教师能借助这样的载体将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产学研用的链条便被大大缩短。这不仅是在培养适应当下的技术人才,更是在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培育土壤。
毕竟,每一次在开发板上成功运行的模型,每一个由学生团队完成的小项目,都可能是未来技术突破的起点。
·关|于|我|们·
阿加犀是国内一流的端侧人工智能产业方案服务商,深耕开发者生态建设,已支撑近5000支技术团队完成机器人、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