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师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人工智能和灵境

默默开发 2025-09-11 13:31:49

1990年代初中国科技语境 来解读钱学森在 1992 年提出人工智能和“灵境”项目的背景,以及两者的含义。


一、历史背景(1990年代初)

  • 国际背景

    • 1980s 末期,美国和日本已经在推动“第五代计算机工程计划”(日本 FGCS)和“专家系统”浪潮。

    • 但 1990 年前后,第一波 AI 浪潮因专家系统的局限性逐渐退潮(无法处理开放环境、知识库维护困难)。

    • 同时,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 的概念在西方兴起(约 1989 年),美国 NASA 和硅谷公司开始研究 VR 头盔、沉浸式交互。

  • 中国背景

    • 当时中国正在“863计划”中规划高技术方向,信息产业被认为是未来突破口。

    • 钱学森作为战略科学家,一直关注“人—机—环境”的系统科学,他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


二、钱学森的 人工智能(AI)设想(1992)

钱学森当时提出“人工智能”并不是今天我们说的深度学习,而是:

  • 他把 智能科学 看作继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后的新体系。

  • 强调“知识、智能、思维”的工程化研究,提出要研究 人的思维规律与计算机结合

  • 当时 AI 在国内的重点是 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知识工程,钱学森看到了它在军事指挥、航天控制、复杂系统决策中的潜力。

我的解读:
钱学森在 1992 提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延续了他在 系统工程、思维科学 的研究,他希望把 AI 当成工具,用来提升中国的复杂工程管理与科技水平。虽然那个年代算力和算法有限,但他已经预判到:未来的竞争不只是硬件,而是智能化水平的竞争。


三、“灵境”项目(1992)

“灵境”(Lingjing)是中国最早的 虚拟现实项目,1992 年由中科院自动化所牵头,目标是发展中国自己的 VR 技术。

  • 名称含义:“灵境”取意于“精神的境界”,对应英文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 研究内容

    • 三维建模与渲染

    • 头盔显示与交互

    • 数据手套、运动捕捉

  • 应用设想:军事模拟训练、远程操控、科教展示、文化娱乐。

我的解读:
“灵境”是钱学森和科研团队对于 人机交互未来形态 的一次前瞻探索。和他强调的 AI 一样,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计算机技术 拓展人的智能与感知边界。如果 AI 是“让机器学会思考”,那么 VR/灵境就是“让机器创造出可感知的世界”。


四、两者的对比与意义

项目出现时间本质关注点钱学森的视角当时局限长远意义
人工智能1992思维规律、智能系统用机器模仿/增强人的思维,服务于系统工程与国防决策算法、算力不足,只能停留在专家系统阶段奠定中国对“智能科学”的战略性关注
灵境(VR)1992沉浸式交互、虚拟环境用机器扩展人的感官,建立虚拟实验场硬件昂贵、图形渲染弱、交互不成熟是国内 VR 产业的先声,预判了人机交互的未来

五、总结解读

钱学森在 1992 提 AI 和灵境,并不是“偶然的幻想”,而是他系统科学思想的自然延伸:

  • 人工智能 → 研究“思维”,让机器辅助人决策;

  • 灵境/虚拟现实 → 研究“感知”,让机器创造可体验的环境;

  • 二者共同构成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的两大支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早早能看出 智能化 + 虚拟化 是未来科技发展必然趋势。

...全文
34 回复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AI 作业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4,885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本论坛以AI、WoS 、XR、IoT、Auto、生成式AI等核心板块组成,为开发者提供便捷及高效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高通开发者专区主页:https://qualcomm.csdn.net/
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 技术论坛(原bbs) 北京·东城区
社区管理员
  • csdnsqst0050
  • chipseeker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