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社区成员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501_CS_SE_FZU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软件工程实践第一次作业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加入学习社区、学习markdown、构建思维导图 |
其他参考文献 | markdown教程-菜鸟教程、Xmind绘制思维导图教程、《构建之法》 |
过度依赖 AI 会减少手动调试、反复修改的 “试错” 过程 —— 当初为解决链表问题,我逐行查指针、学内存管理,才吃透原理;若直接用 AI 代码,可能只 “会用” 不 “懂原理”。因此,AI 应作为 “答疑工具”,学习仍以 “理解原理” 为核心,才能扎实基础。
开发时曾遇两大问题:一是 “数据库操作代码冗余”,增删改查重复写 JDBC 连接,还易因 SQL 拼写出错;二是 “界面与业务逻辑耦合”,Swing 界面代码与数据库逻辑混写,修改界面易影响业务。
AI 可生成 JDBC 工具类封装重复操作,或按 “分层设计” 拆分代码为 View、Service、DAO 层,快速解决上述问题。腾出精力后,能聚焦更有价值的思考:如优化数据库表结构(关联设计、加索引)、处理异常(数据库连接失败提示)、提升可维护性(写注释、定规范)—— 这些正是工程化思维的核心,过去却因基础问题被忽略。
这种调整对现在的积极影响有二:一是减少 “无效学习”,不浪费时间在 AI 可替代的低级技巧上,聚焦工程化思维、复杂问题解决;二是更早建立 “系统全局观”,在开发各类“系统”时,主动设计表关联、并发控制,而非仅实现基础功能,能更快适应软件工程学习节奏。
当下主流的 AI 编程工具(如 ChatGPT Code Interpreter、豆包等),已能熟练完成重复性高、逻辑标准化、需求明确的低级程序开发任务,但需注意,AI 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是 “需求清晰、逻辑单一、无复杂场景关联”,一旦涉及 “需求模糊、多系统交互、高风险决策”,AI 的局限性便会凸显 —— 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业务背后的用户价值,也无法预判代码在复杂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如数据一致性、高并发稳定性)。
AI 对低级程序的替代,并非 “淘汰程序员”,而是推动行业对程序员的能力要求从 “代码实现者” 升级为 “技术决策者、系统构建者、业务赋能者”。
我们无需因 “AI 替代低级程序” 焦虑,反而可借助 AI 提升基础效率,将更多精力投入高精尖能力的培养,具体可分三步规划:
1.基础阶段:用 AI 辅助基础实践,聚焦 “工程化思维” 培养
2.进阶阶段(6-12 个月):学习 “复杂系统相关技术”,尝试解决 “AI 无法处理的问题”
3.提升阶段(1-2 年):结合行业趋势,聚焦 “业务理解与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