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团队信息
1.团队名字
你说的都队
2.学员风采
二、项目选题
1.项目选题简略描述
针对“学生选课决策主要依赖教务系统的基础信息和非正式渠道(如校内论坛、社交媒体群组)的口碑传播,信息碎片化、主观性强且缺乏系统性,导致选课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问题,开发一个名为"选课信息参考平台"的Web应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其中包含课程信息、教师教学风格等。
2.NABCD表述
Need (需求)
核心痛点 | 描述 |
---|
信息黑箱 | 课程难度、给分、作业量等无官方数据,学生靠“口口相传”,试错成本高昂。 |
资料孤岛 | 历年真题、PPT 等资料分散在社交群组,难以集中检索,学习效率低下。 |
数据滞后 | 教务系统评教仅文字且滞后,缺乏实时、多维的教师画像。 |
Approach (方法/做法)
建立基于 Web 端的一站式聚合平台,以技术解决信息质量和效率问题。
关键功能 | 技术与实现 | 目标 |
---|
平台架构 | Web 端聚合(Vue3 + Go),前后端分离,实现单页即开即用。 | 高效便捷的用户体验。 |
数据引擎 | 课程难度雷达图(匿名问卷 + 成绩脱敏),教师风采墙(关键词云)。 | 提供可视化、多维度的选课参考。 |
资源库 | MinIO 对象存储 + 积分上传制,SHA256 秒级查重。 | 激励高质量资料共享,保障资源可用性。 |
对比选课 | 多门课程并排 PK,直观对比,一键导出 PDF 课表。 | 简化选课决策过程。 |
隐私保障 | JWT + 匿名昵称 + 数据脱敏,确保合规与用户安全。 | 提高用户分享内容的意愿和平台的可靠性。 |
Benefit (益处)
平台为多方群体创造价值,并设定明确的量化目标。
目标群体 | 核心益处 | 目标量化指标 |
---|
学生 | 选课决策更高效、更准确。 | 决策时间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30 分钟;选课**踩雷率下降 40%**。 |
教师 | 获得即时、可视化的学生反馈,促进教学改进。 | |
教务/学校 | 提供匿名大数据报告,支持课程梯队建设;减少“退补选”系统峰值压力。 | |
Competitors (竞争)
通过数据聚合和可视化,构筑针对现有解决方案的“信息壁垒”。
竞争者 | 痛点/劣势 | 本平台优势 (核心竞争力) |
---|
校内论坛/QQ群 | 信息碎片化、无法搜索、无质量打分。 | 实时聚合 + 可搜索 + 可对比,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 |
教务系统 | 仅有官方简介,缺乏难度、资料和多媒体展示。 | 可视化(雷达图、风采墙)+ 官方背书脱敏数据,保证真实性。 |
公众号二手群 | 资料分散,需关注转发等低效操作。 | 积分制资源库,流畅下载与高可靠性存储。 |
Delivery (推广/交付)
采用校方合作和激励机制快速实现高渗透率和可持续运营。
阶段 | 关键行动 | 目标 |
---|
0 周 (冷启动) | 与校团委/学生会合作,在宣讲会现场扫码体验。 | 达成首批 500 人种子用户。 |
1-2 周 (激活) | 启动积分换礼品(U 盘、咖啡券)活动。 | 激励用户上传首批核心资料与评价。 |
3-4 周 (渗透) | 嵌入企业微信“选课助手”小程序入口。 | 触达目标学生群体**90%**以上。 |
长期运营 | 每学期生成《选课白皮书》PDF,反向推送给辅导员。 | 形成可持续运营闭环,强化官方权威性。 |
3.团队愿景
高校一站式选课信息参考平台团队愿景:
在当前高校选课场景中,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及体验割裂已成为困扰学生的核心痛点——学生往往依赖零散的学长学姐经验、模糊的课程描述进行“盲选”,既难以精准匹配个人学业规划与兴趣,也可能因误选不适合的课程导致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浪费。
基于此,本团队以“打破信息壁垒,优化选课体验”为核心初衷,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透明、实时的一站式选课信息参考平台。我们期望通过深度整合三大核心功能,为学生构建全流程的选课决策支持体系:其一,建立真实、多维的课程评价系统,沉淀学生的真实上课体验;其二,打造便捷的学习资源共享社区,实现课程资料的高效流转;其三,开发智能课程对比工具,让不同课程的优劣差异直观呈现。
我们的项目计划首先聚焦于院(校)内推广,通过精细化运营与场景化服务,吸引足量的核心用户并形成口碑效应,成为本院(校)学生选课的“必备参考工具”。若能获得校方、资本等多方有力支持,我们将进一步打磨产品、沉淀可复制的模式,未来逐步拓展至更多高校,构建跨校的选课信息生态,让更多学生受益于高效、低风险的选课决策。
三、绩效考核方案
考核项 (总结构) | 分值 | 关键评估维度 (来自个人指标) | 评分依据/备注 |
---|
I. 基础分 | 25-40 分 | 工作类型、岗位基础表现。 | 弹性设定。 |
II. 任务执行与态度 | 30 分 | 基础任务完成情况(15分)、工作态度、考勤(准时参会)。 | 评估日常工作的基本交付和出勤。 |
III. 任务难度与额外贡献 | 15 分 | 任务难度及工作量、主动自觉推进项目、兼职/巨大贡献。 | 相加封顶 15 分。奖励挑战高难度任务和展现自驱力的行为。 |
IV. 团队贡献与质量 | 25 分 | 完成任务的质量(15分)、团队协作、积极交流与意见发表。 | 评估硬性产出的品质和软性技能的贡献。 |
V. 组内互评 | 15 分 | 项目经理(PM)主观评价。 | 评估对项目整体目标的贡献度。 |
VI. 组内投票 | 10 分 | 组内成员匿名投票。 | 仅 1 人得 10 分,其余不得分。奖励组内公认的突出贡献者。 |
总计 | 95-110 分 | (以上各项相加) | 最终考核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