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对于理论导向的研究者,“做中学”是否仍然适用?

GreyZeng 2025-10-24 15:15:41

《构建之法》开篇即强调“做中学”(第1章),并认为“通过项目实践掌握技能”是成长的核心路径(第2章)。但作为博士生,我的核心任务是探索未知、产出理论或方法创新,而非交付一个功能完整的软件产品。很多时候,代码只是验证思想的副产品,生命周期很短。

那么,对于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者,应该如何平衡“工程规范”与“探索效率”?是否有可能在保持快速原型能力的同时,逐步引入轻量级工程实践(如自动化测试、依赖管理),而不被流程拖慢创新节奏?第17章提到“软件工程需要适应不同场景”,这是否包括科研这一特殊场景?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m0_60143612」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60143612/article/details/152906145

...全文
40 2 打赏 收藏 转发到动态 举报
写回复
用AI写文章
2 条回复
切换为时间正序
请发表友善的回复…
发表回复
GreyZeng 10-29
  • 打赏
  • 举报
回复

对于理论导向的研究者,“做中学”是否仍然适用?

可以搜索 “陶艺课” art & fear 的故事。 我的理解是,还是要多动手。

回复来自于:https://blog.csdn.net/m0_60143612/article/details/152906145

606

社区成员

发帖
与我相关
我的任务
社区描述
程序员。写过:移山之道,编程之美,构建之法,智能之门。
软件工程软件构建团队开发 企业社区 北京·朝阳区
社区管理员
  • SoftwareTeacher
  • GreyZeng
加入社区
  • 近7日
  • 近30日
  • 至今
社区公告
暂无公告

试试用AI创作助手写篇文章吧